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要做好三项修炼,供大家参考。
教师要做好三项修炼 读《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
邵
斌
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
255400
13869304411
看到一篇《重新认识爱因斯坦》 的文章, 其中的一段引起了 我的关注:
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为爱因斯坦开设的网上档案馆保存着一套比较完整的爱因斯坦中学成绩单, 表明爱因斯坦一直是一位成绩优异的天才少年, 他在 12 岁到 16 岁时就已经自学了 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在 20 岁时他就开始同那个时代一些著名科学家通信, 讨论一些科学难题, 远不像过去很多读物上讲述他在中学期间成绩如何平庸, 以及如何靠后天的努力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是呀, 随着时代的发展, 资料的翔实, 我们对爱因斯坦应当重新认识。
近日, 拿到山东省特级教师王玉强老师的新作 《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一书, 利用一天的时间读完, 感觉智慧与真情扑面而来, 涤荡着我的灵魂, 反省一下工作,对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感觉作为一名教师真真正正要做好三项修炼。
修炼一:“钻” 进教材。
书中记述了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给初中上《分马》, 开篇就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 题目叫‘分马’, 合适吗? 你能不能给课文换一个新题目? ” 这节课我也听过, 宁老师的一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争辩。
一堂课, 吸引了所有听课的教师, 因为宁老师的课, 是他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个性化的探究, 完全不是搬来的别人的现成的东西。
在多种场合, 我对年轻教师要求, 解读教材, 就要不看任何资料, 自己把文章读上十遍, 咀嚼出自己的东西, 这样你才会对文章真正的读懂, 挖掘出自 己的问题。《对比也是一种深度的教学智慧》 一文, 就是通过含义的对比、 词语的对比、 主题的对比进行深化挖掘, 解读出了自己对《我有一个梦想》 独到的见解; 通过对《我不是个好儿子》 开头课本删掉的部分文字的解读, 分析出作者到了 四十岁才觉悟到自己的不是, 理解了 母亲不指望儿子的报答, 母亲只知道付出, 不需要回报, 到了中年, 才真正从内心深处理解, 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读课本诗《小说也救赎了 你自己》, 始终不明白这个题目的含义, 阅读了《理性的品质是对文本的自我设问》, 我懂了, 幼年丧母的欧· 亨利家境贫寒, 当过牧牛人、 绘图员、 出纳员等, 因为账目问题入狱五年, 在狱中开始给杂志社投稿, 出狱后以创作为业,他想通过《最后一篇常春藤叶》 拯救别人, 也来拯救自 己的心灵, 救赎自 己。“钻” 进教材,挖掘出教材中个性的见解, 是每一位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必修”, 达到这种境界, 就有了成为骨干教师的基础。
修炼二:
“研” 出规律。
米兰· 昆德拉说:
“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我们往往会注目于枝头那些缤纷的‘可能’, 却忘了它深扎于地底下的根。” 在学生学习的科目 当中, 学生认为数学、 物理是最有规律可循的了, 语文是最没有规律可循的,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往往关注一篇文章的细节、 精彩、 哲理、 主题, 而忽视了类的迁移, 忽视了规律的总结。《深度教学》 就是教给我们要把每节课当成“母体”, 从个案中挖掘出共性,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
抓“冷词” 和“热词”, 以诗解诗, 从诗歌的本身寻找答案, 是诗歌鉴赏的精髓;写作“1+1+1” 教学, 将复杂的写作问题简单化, 让学生短期内掌握易于写作的方法, 记叙文的“1+1+1”, 就是写自己的事, 写三个细节, 议论文的“1+1+1”, 就是用名人的三个事例; 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就是场景+细节+抒情。
这种规律的总结, 正是王老师多少次的思索与实践得来的, 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一次视导, 老师们感觉对细节描写难以驾驭, 王老师上了一节下水课《一根烟的细节》, 上完课后, 学生们欣喜, 老师们恍然, 原来细节这样教。
也正是倾注了对教学与研究的热情, 王老师才会在获得省特级教师后, 依然有《深度教学》 的面世, 为我们的基层教学提供了规律与经验的宝典。
不在仅仅关注知识点, 注意引导、帮助学生能够总结规律了, 那么就能够站在学科的高度俯视教学, 具有了学者型教师的眼光
和能力。
修炼三:
“渗” 透思想。《礼记· 学记》 中有“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师,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首先应该是位教育者, 让学生发展好的品德, 改进不好的缺点, 只有先成人, 才能成为有用之材。
因此, 教师要能时时处处事事渗透教育思想。
当下, 有很多老师认为自己既不是学校领导, 也不是班主任, 只要上好课, 传授给学生知识就够了, 这种想法很危险, 也是要不得的。
自古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传授知识只是工作中的一项而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 从教育的本质入手, 教会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天性和与之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发展, 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容器, 让我们时时警醒, 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身心规律, 要潜移默化, 不要生硬灌输; 《每个学生都是你的作品》教会我们, 尊重每一位学生, 善待每一位学生, 对自己的工作心存敬畏, 就会百分之百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那么这件作品就是独一无二的, 只有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了, 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最大奖赏; 《每一朵花都要授粉》 让我们在照顾全体的前提下, 更要照顾个体, 只有每一个个体学会了, 才会整体都会, 只有每朵花都受了芬, 才会硕果满枝头。
记得一位在大学就读工科的学生给我写信:
“老师, 来到大学, 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忽然感觉有点迷惘, 很怀念你的课堂, 你的班会, 你的谆谆教导”。
是呀, 学生的成长中需要亲人、 老师、 朋友的提醒、 帮助, 更需要思想的影响。
用自己的思想去教育、 感染、 影响自己的每一位学生, 才会对得起学生的一声“老师”。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瑞典学院演讲的《讲故事的人》, 他说“小说家在写作时, 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 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作家刻画一个人,既不能因为喜爱去美化他, 也不能因为厌恶去丑化他。
作为一名教师, 面对几十个、 上百个的学生, 要做到 “眼中有人”,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用自己的知识丰富他们的头脑, 用自己的真情感染他们的情感, 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他们。
要成为一名教师, 需有“钻” 进教材、“研” 出规律、“渗” 透思想的三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