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完整)

时间:2022-09-17 11:40: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完整),供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完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构 2017-08-12 21:32:35 求实 2017 年 8 期 李江波+姚亚平+黎滢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与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政党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是高度统一的,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并不断丰富党的意识形态,为构建党的意识形态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后应积极探究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逻辑演进:全新开启—扎实推进—丰富发展—战略强化,厘清我国当前在意识形态建构方面遇到的风险与挑战,通过扩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增强其吸引力;通过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其战斗力;通过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群众基础,增强其凝聚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7)08-0021-11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的丰富和发展,努力使党的意识形态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且全面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中,从而建构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合理建构党的意识形态是维护党的执政合法性、凝聚社会共识、动员社会力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的逻辑演进 意识形态是指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维护特定阶级、阶层和社会利益集团的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体系。在中国,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其意识形态的构建必然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构要围绕经济建设来展开。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建构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并不断丰富党的意识形态,从而使其意识形态建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专业。

 (一)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全新开启 从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到 1992 年“南方谈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构了一系列对改革开放具有论证和动员功能的意识形态,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的新局面。首先,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是建构党的意识形态的转折点。邓小平分别在 1977 年 4 月写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和在 1978 年 9 月视察吉林省期间,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并在 1978 年 12 月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最终打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使党的思想路线重新步入正确轨道。为了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内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并在《光明日报》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81 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了意识形态建构的原则方针,标志着党在思想领域拨乱反正的顺利完成。这些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

 的思想,使人们摆脱了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奠定了各个领域拨乱反正的思想基础,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其次,四项基本原则指明了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正确方向。为了反对当时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使党和人民在迷茫中找到了国家发展的方向,保证了党和人民思想上的统一。再次,“两手抓”的论断为意识形态建构提供了新方法。“两手抓”强调中国共产党既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要“两个文明”一起抓。物质文明搞好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会促使人民更加坚定地跟着党走,精神文明搞好了也有利于物质文明的建设。“两手抓”的论断奠定了意识形态建构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为其合理建构提供了正确方法。最后,“三个有利于”标准成为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评价依据。邓小平在 1992 年的“南方谈话”中,针对党内和国内一些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了意识形态领域姓“资”姓“社”的争论,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扎实推进 从 1992 年到 2002 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应对国内改革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应对苏东剧变、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国际局势的挑战,汲取苏联解体的教训,更加注重党的意识形态建构,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 2000 年 2 月视察广东时提出来的,并在 2001 年建党80 周年的讲话中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的体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我们党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根本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了党的根本任务、党的性质、党的宗旨新的思想内涵,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合理建构党的意识形态的根本要求。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精神资源。江泽民多次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文化建设在党的意识形态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如1994 年的《全國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7 年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9 年的《致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信》、2000 年的《当前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2001 年的《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2002 年 7 月的《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2002 年 8 月的《体育是关系人民健康的大事》、2002 年 11 月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等,都强调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从而为党的意识形态建构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党的意识形态建构内涵的丰富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了一系列诸如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内容。首先,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意识形态建构提供了根本遵循。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在 2003 年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写入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其列入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针,是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基本依据。它坚持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了党的意识形态建构和各方面发展都必须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意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平稳运行,为党的意识形态建构提供了良好环境;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保证了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群众基础。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有助于提高党的意识形态建构能力。2004年 9 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首次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写入党的文件中。随后在 2006 年 10 月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概念、指导思想和重大部署等,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重申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党的意识形态建构。再次,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党的意识形态建构增添了新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胡锦涛在 2006 年 3 月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的。“八荣八耻”精辟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党和人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风向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建构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意识形态构建的思想基础。2006 年 10 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2007 年,胡锦涛又再次强调了“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保证了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正确方向,在社会思潮多元多样的冲击下,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处理现实问题,从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发动群众力量,促进社会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动态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内在地包含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丰富了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内容。

 (四)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战略强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构党的意识形态,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化了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内容,确保了党的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合理性。第一,“中国梦”是构建党的意识形态的新征程。“中国梦”正式提出于 2012 年 11 月,其详细阐述是在2013 年 3 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明确了中国共产党近期的理想目标和使命担当,开启了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新征程。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核心引领。2013 年 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是对全党全社会

 价值共识的概括凝练,将其融入党的意识形态建构全过程,有助于引领社会形成良好风尚。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党的意识形态建构提供了新平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 2014 年 12 月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的,接着在 2015 年 2 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第一次将“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要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保障,四个“全面”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一套完整准确、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新方略,搭建了意识形态建构的新平台。第四,“五大发展理念”开辟了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新境界。“五大发展理念”是在 2015 年 10 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包含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意味着要把创新贯穿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协调发展意味着和谐发展,同步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联动;坚持绿色发展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构建美丽中国;坚持开放发展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享发展意味着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要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共同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建构步入新境界。第五,思想文化建设拓展了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空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工作,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多个场合发表了重要讲话。如习近平 2013 年 8 月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构建党的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2014 年 10 月,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随后在 2015 年 10 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并做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2016 年 5 月,習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1]。文化建设还写入“十三五”规划,“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成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2016 年 7 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 建构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