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是:
1、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绩效工资);
4、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同时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缩小城乡、 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 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三个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提出的背景 (一)、 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
五个是 (二)、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
十七大全面阐述的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GDP 三十万亿, 居世界第四位。人均 GDP2006 年$2040、2007 年人均$2500、 2008 年人均$3000, 财政收入 6 万亿。
但这种发展是基于以 GDP 为核心的片面发展, 或者叫做“以物为本”的发展观; 先富论; 分配论: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城乡 发展、 区域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血染的GDP、 信仰、 道德、 资源、 生态)
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矛盾却日益突出。
现实基础
立足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开辟了一条道路; 形成 了一个理论体系(三个具体理论)
根本依据
两个没有变:
一是基本国情没有变, 一是主要矛盾都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是:
1、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绩效工资);
4、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同时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缩小城乡、 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 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 多变性、 差异性明显增强, 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同时社会结构、 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三)
对国外发展经验的借鉴 人均 GDP$1000 以下相对而言社会矛盾较少, 人均达到 $1000 以上, 是矛盾凸显期;人均 3000 以上又是黄金发展时期。
资源、 环境、 人口的协调发展 二、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一)、 第一要义是发展。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着力把握发展规律、 创新发展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 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 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二)、 核心是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 各个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学劳病老住)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 发展、 区域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 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 应对风险挑战, 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既要总揽全局、 统筹规划, 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 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着力推进、 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