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注重正确音乐知觉锻炼,-,音乐教育论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注重正确的音乐知觉锻炼 - 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向, 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可以说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也是一门感情的艺术。
音乐会引 发人的一系列知觉。
通过知觉我们才可以感受音乐、 了 解音乐进而学习音乐。
《新音乐课程标准》 强调音乐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然而音乐教育本身, 不论是声乐、 器乐亦或是理论的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一种技术和技巧的学习。
如何将音乐教育真正转变为情感的审美教育和技术技巧的教育, 或者说如何将两种教育紧密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就成为了 当今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而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从我们如何感知音乐这一步做起, 即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知觉。
一、 音乐知觉的概念界定
( 一)
音乐知觉
知觉( percep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不仅能反映个别属性, 而且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 按事物的相互关系 或联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 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象。
音乐知觉最重要的是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 是从整体上感受、 体验音乐的要素。
这种音乐知觉能力与注意、 记忆、 兴趣、 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二者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 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 共
同发挥作用的。
因此, 音乐知觉可以分为对音高、 节奏、 音量、 音色及旋律、 调式调性和曲式、 复调、 和声、 情感、 审美体验等方面的感知。
正确的音乐知觉的形成对我们了 解音乐, 学习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我们了 解音乐、 学习音乐的前提和基础。
( 二)
音乐知觉组成要素
通过以上概述, 我们可将音乐知觉的组成要素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对音乐本身组成要素的感知, 即直接通过听觉就可以得到的音乐组成要素。
这些要素包括音高、 节奏、 音色、 旋律、 调式调性、 曲式、复调、 和声等。
二是对音乐的“引 申要素” 的感知。
这些要素包括对音乐情感、 审美体验和创作风格, 创作意义等方面的感知。
之所以称之为“引 申要素”, 是因为这些要素本来也是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这些组成要素不是我们可以通过听觉感知就可获得。
而是我们需要利用 或者结合其他的中介工具而获得的。
例如通过老师的讲解, 书籍资料的介绍, 我们能了 解到的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音乐作品中所包涵的作者的情感; 我们根据自 身不同的人生阅历倾听音乐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二、 注重音乐知觉的培养符合《新音乐课程标准》 的教育理念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 同时也是一门情感的艺术。
总的来说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音乐能力等文化修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音乐本身具有的模糊性、 动态性、 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以及学生本身具有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
声乐、 器乐
教学, 欣赏教学, 音乐理论视唱练耳教学。
声乐器乐的教学是一种音乐技能的学习过程, 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的过程, 音乐理论视唱练耳的学习是音乐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并有助于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审美的提高。
《新音乐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了 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
以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重视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提倡学科综合, 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多元文化, 完善评价机制。
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必须狠抓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而不是培养歌唱家、 演奏家、作曲家。
如今的音乐教育, 就是让学生通过声乐、 器乐这些传统的技能课程的学习有效地参与到音乐感知中来, 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 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这种新的教育教学要求, 就使得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了 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受教的旁观者。
因此新课标要求下的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在声乐器乐教学、 欣赏教学、 音乐理论视唱练耳教学的过程中, 更加强调听赏、 分析和描述音乐、 评价音乐和音乐演出、 理解音乐历史和文化的关系这些教学内容。
这样的要求就体现了 音乐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这样的要求并不是不要音乐技能的学习, 恰恰相反, 只有通过音乐技术的学习学生才能最直观地了 解音乐, 学习音乐, 继而掌握音乐。
音乐审美、 教育情感教育是让学生懂音乐, 而音乐技术的教授是让学生会音乐。
两者都是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种教育“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三、 对音乐知觉组成要素的感知是基础音乐教育进行的重要基础
通过以上两部分的论述, 我们可以得出:
一、 音乐知觉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注重正确的音乐知觉的培养是由本身组成要素和“引 申要素” 两方面组成。
二、 新课改要求下的音乐教育由音乐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与音乐技术的教授两方面组成。
两相对比, 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改要求下的音乐教育中对音乐技术的教授, 是建立在对音乐本身组成要素的感知的基础上, 新课改要求下的音乐审美教育、 情感教育是建立在对音乐“引 申要素” 感知的基础上的。
音乐是建立在听觉感知和情感感知两方面的基础上的艺术。
所以音乐教育就要结合正确的音乐知觉的培养来进行:
一方面音乐技术教育就是对音乐本身组成要素的讲解和教授。
这方面的教育方式可以不一样, 但是所教授的知识是具体的, 是有标准答案的。
如果把音乐教育比作一个人, 那么这部分的教育就是人体的“肉体”。
我们都知道健壮丰满的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 充实正确的技术教育就是我们音乐教育成败与 否的标志。
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自 身要具备过硬的音乐素质, 要把各种音乐技能技巧, 音乐理论知识, 准确无误地教授给学生。
不能出错, 不能“误人子弟”。
然而单纯的只有“肉体” 却没有血液的流淌,那就只是一堆肉, 不能称之为人体。
我们还要的就是让着肉体里注入新鲜的血液。
因此我们就需要第二个方面, 也就是对音乐“引 申要素”的讲解和教授。
由于这方面的教授是对情感, 审美体验和创作风格,创作意义的教授。
由于这些音乐要素本身就具有模糊性、 动态性、 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可以说对些方面的感知是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每个人由于自 身的生活阅历, 知识体系结构等的不同, 对同一首音乐
作品会有千差万别不同的见解, 继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审美体验。
因此,这方面的教授是模糊的, 没有标准答案的。
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生活阅历特点正确的引 导, 而不是具体死知识的教授。
四、 如何将音乐知觉的培养贯穿在音乐教育活动当中
( 一)
准备充足, 巧妙引 导
爱心、 敬业、 热情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要使学生认真上好一节音乐课, 首先老师要敬业, 不光要对自 己所教的课本知识了 如指掌, 更重要的是要了 解自 己所教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兴趣特点。例如在小学初级阶段学生往往对较为简单明快, 篇幅短小, 而且在节奏和音色、 音量上变化较大, 活泼、 生动的音乐有较长时间的兴趣。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 让学生在课堂前 5 分钟之内, 喜欢上你所教授的内容, 每节课都要精心准备选取“自 身要素” 动人、 感人的音乐, 在节奏, 音色等方面符合学生的审美观的音乐。
现在学生的生活是充满流行音乐的世界, 学生们盲目 的对流行音乐的痴迷往往超过对课本音乐的喜欢。
这就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教育现实。
因此在我们日 常的音乐教育中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行教授, 或者以优秀的流行音乐开头调动学生的兴趣, 进而开展课堂。
例如我们在讲解作曲家莫扎特的时候,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由莫扎特的《第 40 交响曲》 主题改变而来的流行音乐《不想长大》, 进而引 入对莫扎特的介绍。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平时认真去深入生活, 了 解大众和学生喜欢的音乐,
从生活中挖掘音乐教学的素材。
另 外, 还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较高的音乐素养, 可以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音乐融会贯通。
只有做到了 这样充足的准备, 巧妙引 导我们的音乐课堂才能有声有色。
( 二)
耐心讲解, 注重方法
当我们的一堂音乐课有了 一个好的开端,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音乐的各项自 身组成要素, 或者说一部作品所要呈现给我们的全面的音乐感知, 系统地、 完整地、 正确地教授给学生。
音乐教育的这一步可以说是技能和知识的教育。
如何运用恰当、 正确、 巧妙地方法来教授这些技能和知识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事情。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音乐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我国的一些偏远的山村和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地区虽然没有正规的音乐教材, 但他们就是通过言传身教, 通过人如何感知音乐这方面入手, 去培养人们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 学习音乐。
正是他们这种教育方式, 便可以培养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如果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能汲取他们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 我想一定可以使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当然, 国外的一些已经形成体系的音乐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例如在学习视唱练耳的初期, 我们可以运用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柯达伊手势来帮助学生识谱和唱谱, 使学生把学习音乐当作一种享受, 而不是折磨。
在学习节奏和旋律时, 我们也可以运用奥尔夫教学法, 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此外, 在儿童音乐教育的初期, 我们也可以用一些符合儿童心智特点、 琅琅上口 、简单好记的儿歌是学生掌握一些识谱和节奏知识。
例如识谱歌“下加
一线 dol、 dol、 dol, 下加一间 re、 re、 re, 第一线上有猫咪 mi、mi、 mi, 第一间里有沙发 fa、 fa、 fa, 第二线上吹哨子 sol、 sol、sol, 第二间里拉绳子 la、 la、 la, 第三线上吃西瓜 si、 si、 si”。
( 三)
联系生活, 感悟音乐
做到以上两个步骤, 就可以使我们完成音乐教育工作的第一部分音乐技术的教授。
但是要完成音乐教育的第二部分情感和审美的教育。
我们就要在以上的两个步骤中, 巧妙地潜移默化,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知音乐的情感, 进而做到音乐情感和审美教育。
例如在教唱歌曲《卖报歌》 时, 我们首先可以从介绍这首歌的曲作者聂耳入手, 先播放聂耳最著名 作品的《义勇军进行曲》, 在欣赏这首作品时也激发了 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由学生们生活中最熟悉的《国歌》 引 入这节课的主题, 也使得学生们更容易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抱有期待。
在教唱《卖报歌》 时, 我们可以从歌词入手, 通过分析来让学生自 己感悟这首歌所表达的情感即“欢乐—悲伤—憧憬”。
使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也对主人公在逆境中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动, 同时也燃起对自 己拥有的幸福生活的热爱。
这是如何引 导学生对历史歌曲的理解, 由于历史歌曲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理解起来会晦涩难懂, 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 花更多的时间和功夫, 来想出一些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
只 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全面的了 解音乐; 在“会音乐” 的基础上“懂音乐”; 才能圆满完成我们的音乐教育任务; 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有血有肉。
音乐是一门精确地艺术, 因为每弹错一个音, 一个节奏, 就会改
变原来的曲风, 改变作者原本的创作意图。
音乐又是一门具有不确定性和宽泛的学科, 它不存在绝对的“对” 与“错”。
音乐教育是一门技术的教育,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精益求精, 将技能知识准确无误的教授给学生; 音乐教育是一门情感和审美的教育,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细心地观察生活, 在生活当中体验和感悟音乐, 并通过恰当的语言、 巧妙的方法来引 导学生真正地感悟音乐, 获得情感和审美的体验。
音乐艺术是一门听觉的艺术, 可以说有了 音乐的感知,音乐的知觉, 我们才能了 解和掌握音乐。
因此, 我们的音乐教育要结合音乐知觉的培养来开展, 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有声有色, 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