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与黑格尔

时间:2022-09-11 10:40: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康德与黑格尔,供大家参考。

论康德与黑格尔

 

  论康德与黑格尔

  ——学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体会 关于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个话题, 从人类具有意识以来就是一直被思考的问题, 它也是我们内心深处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自古以来, 任何价值观都需要建立在存在的意义上来进行。

 中国古时崇尚用一种和自然运动规律相符合的“天道” 来定义人的存在, 并规定了复杂的道德体系来制定社会的“王道” , 从而完成了一套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 西方中世纪笼罩在神学之下, 人类的存在被定义于上帝的创造, 并构建了天堂和地狱来补充世界观, 这样也完成了一套价值体系。

 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存在这个话题是组成社会的核心, 对它的解释决定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对自然的解释。

 可以说定义存在就是探索世界和探索自身的第一步, 而随着对世界的认知的加深又重新改变着对存在的定义, 完成新的社会存在形式。

 理性与自由的精神足文艺复兴以来直到马克思哲学创市这一历时 500 年历史的整个近现代哲学的根本精冲从理性主义的高度自觉追求人的生存的自由、 尊严与解放。

 康德、 黑格尔继承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以束新兴资产阶级追求理性与自的基本信念, 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思辨智慧担负起把理性与自这两个伟大的近代原则哲学化, 在整个人类思想史建立值得称颂的精神伟业。

 康德与黑格尔的关系是近代西方哲学史最重要最复杂的理论传承关系, 也是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生有重大关联的一个问题。

 康德学说中最重要的内容当属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 而非康德自己认为的知性概念先验演绎。

 到 18 世纪末, 现代性要求确证自己的问题开始突出, 并成为那个时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具体来说, 现代已开始意识到自身脱离往昔的秩序而成为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表现为随着过去整体性的生活系统和观念系统的崩溃,自我与世界、 精神与自然、 主观性与客观性均陷于分裂状态, 其突出症候便是 “主体性成为现代的原则” , 由此产生的“对哲学的要求” , 便是从概念的角度把握这个新的时代。

 康德划分现象与物自体的学说便是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 它作为现代性自我确证的哲学形式, 其重要性远远超出对认识能力的内部结构作出纯认识论的说明。

 康德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哲学与现代性自我确证的这种本质联系, 黑格尔才是第一位使现代性上升为哲学问题的哲学家, “黑格尔只是从历史回顾的角度把康德哲学看作是现代的标准的自我解释。

 ” 在黑格尔看来, 康德的主要优点在于他通过揭示内在自我的深刻性而支持了主体性这一现代原则; 康德给思想植入了一种新的维度, 从而颠倒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从此对存在的反思转型为对主体的反思, 一种关于自我的新哲学代替了关于世界的旧哲学。

 在《小逻辑》 中黑格尔讲, 康德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对象只是对我们而言的现象, 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康德哲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唤醒了理性的认识, 或思想的绝对内在性。

 ……它绝对拒绝接受或容许任何具有外在性的东西, 这有重大的意义。

 自此以后, 理性独立的原则, 理性的绝对自主性, 便成为哲学上的普遍原则,也成为当时共信的见解。

 ” 但也正是黑格尔最先发现, 康德哲学作为现代性的一次自我解释是不成功的, 因为自我与物自体的这种划分使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绝对化, 从而使生活世界和精神本身的分裂绝对化, 无法重新统一起来。

 在哲学的自我理解方面, 康德的物自体原理使哲学不得不放弃与外部现实的任何真实联

 系, 转入纯粹形式化的内省领域。

 黑格尔哲学的目 标是克服以主体为中心造成的理性的自我矛盾以及理性现实的分裂, 重建整体性; 其方法则是“从主体性哲学内部来击破主体性哲学” ,即把理性理解为一种一体化的和解力量, 能够以主动的方式将自身内部的矛盾以及自身与现实的分裂重新统一起来, 这就是将理性提升为一种超出一般知性的绝对精神, 让它通过一系列自我否定的中介环节来克服主体自我意识的绝对化, 最终把主体与客体、 理性与现实重新统一起来, 实现二者的和解。

 结果如哈贝马斯精彩概括的:

 正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克服了 由主体性原则带来的所有绝对化趋势, 仅仅把自我意识囊括一切有限事物的这一无限进程当作一个绝对者而保持下来。

 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与事物自身截然分开的观念, 肇始于康德的批判哲学,并成为近代哲学兴趣的真正转折点。

 康德正是在这种二分法中发现了主观性的深刻力量和内在性的广阔领域, 使对认识的批判成为专门课题。

 因为正是“假定绝对站在一边, 而认识站在另一边, 绝对是独立的并与认识相分离, 并且它是一种真正的东西, 认识是在绝对的东西之外, 当然也是在真理之外, ” 或者用黑格尔另一个更深刻的说法, 那认识到的东西作为现象只是物自体的“一种坏的存在方式” , 所以康德才提出:

 为了发现认识的局限, 必须先对认识本身加以认识。

 这种向“知识的知识” 的退却招来黑格尔的尖锐讽刺:

 “想要认识于人们进行认识之前, 其可笑实无异于某学究的聪明办法, 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 切勿冒险下水。”因为“知识的知识” 本身仍然是一种知识, 康德的选择将导向一种无穷倒退, 只能证明在思想的内容中存在着某种无法解决的矛盾。

 在黑格尔看来, 这种害怕犯错误的顾虑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所谓害怕错误, 实即是害怕真理。

 ” 因为如果按康德的逻辑, 精神在开始反思知识之时, 必须先拒绝承认这种反思行为本身是一种真理的要素, 那就意味着精神本身是无知的; 如阿尔都塞所见:

 正是精神的这种无知构成了康德批判的前提, “批判的真理在于它的无知, 批判把无知奉为真理, 却没能把无知转化为真理。

 ” 在这里康德的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 其结果“只能把我们引回到我们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

 黑格尔认为, 导致这种矛盾的根源就在康德关于认识与绝对、 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分法, 因此这种二分法必须废除。

 由于康德坚持主观性原则, 思想与存在、先验统觉中的自我与事物自身从一开始就被置于一种对抗性的关系中。

 因为按照主观性的反思原则, 客体是由主体来揭示的, 内容是由形式来揭示的, 但在被揭示者缺席的情况下, 揭示活动本身缺乏意义, 于是这个缺席者就被设定为物自体,它被假定在一切揭示活动之前就已经存在, 是一种先验的东西, 存在于所有的经验之外。

 黑格尔发现, 康德的最深刻的矛盾在于:

 自我与物自体虽然是反思性批判的两个被给予物, 但却是在前反思状态中被设立的, 好像它们是一对互相独立的自在物, 存在于所有经验之外; 而批判本身按主观性原则必须在反思程序中进行, 结果二分法一进入反思性批判立刻瓦解:

 一方面, 如康德自己承认的那样,自我作为先验统觉只是一种从其一切内容中抽象出来的空洞统一性, 一种纯粹的形式, 它远离事物, 把一切内容都视为他者, 视为异化了的存在物, 而让自身作为纯形式留在主体里; 另一方面, 所谓物自体, 按照黑格尔的界定, 不过是不包含任何关于存在的具体规定但仍被坚持着的这一切具体规定的空洞基础而已, 它是康德批判留下的一个幽灵, 一个永远的彼岸世界, 纯系子虚乌有, 必须完全摧毁:

 “很容易看出, 这里所剩余的只是一个极端抽象, 完全空虚的东西, 只可以认作否定了表象、 感觉、 特定思维等等的彼岸世界。

 而且同样简单地可以看到,

 这剩余的渣滓或僵尸, 仍不过只是思维的产物, 只是空虚的自我或不断趋向纯粹抽象思维的产物。

 这个空虚自我把它自己本身的空虚的同一性当作对象, 因而形成物自体的观念。

 克朗纳说:“理解康德就意味着超越康德。” 他认为这一超越是由黑格尔完成的。

 在《从康德到黑格尔》 一书的导言中, 克朗纳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演进有一个经典性的概括:

 “在康德那里, 思想自身回到自身, 以便在自身中(即自我中)

 找到世界的根据。

 在费希特那里, 思想在自我的根据上发现了上帝。

 在谢林那里, 思想倾向于掠过自我在世界中直接寻找上帝。

 在黑格尔那里, 思想终于要透过绝对的或神性的自我去建造这个世界。

 只有推翻既定物的存在, 才能获得最后的真理; 辩证法也就是这样一种思想:理性与现实的任何和解都被否定性的中介力量决定着它们的内容和运动形式。

 这种否定辩证法后来成为马克思全部革命理论的方法论灵魂。

推荐访问:论康德与黑格尔 黑格尔 康德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