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别多管她,可能比现要好(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你别多管她, 可能比现在要好 太仓市实验中学
成士桂
体育教师有体育教师的良好职业特点, 在此之前我一直把直来直去, 爽快,办事利索等当做是优点, 反感凡事多想三分, 简单事情复杂化。
然后在三年的班主任工作之后审视自己, 发现有时自己身上的优点也可能是缺点, 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否则是误人误己了。
以下是一个学生案例带来的思考。
女生佳学习成绩优秀, 初一第一学期被被评为品学兼优生; 个性鲜明有主见,乐于助人, 与同学关系相处融洽。
父母的事业小有成就。
初一第二学期发现她穿着打扮有变化, 要求穿的校裤时常被修身的铅笔裤替代, 发型一直在改变, 体育课上同学时常将其与班级一男生联系在一起。
期中考试以后, 任课老师反映她上课经常睡觉, 一天午自习, 天气比较热, 叫之至教室外询问原因, 她支支吾吾, 并将手臂藏在身后, 我看到她还穿着长袖衬衫, 遂问“手臂怎么啦? ” 她的目光始终在躲闪, 不敢与我对视。
磨蹭了半天终于将手臂展露在我面前,
“GS”两个字母被深深地刻进了肉里 (GS=那个男生名字的缩写)。后了解到, 女孩非常喜欢这个 GS 男生, 而男生却不理睬她。
其他同学反映佳经常用刀将手臂割破。
从孩子的身体健康角度考虑, 下午我将学校了解到的情况在电话中如实反馈其母。
晚上接到了其母电话:
孩子在校是否还有其他事情? 同时在电话里已听到佳的大哭声。
其母说“我还在她床头拿到了一包香烟啊”, 我问,“你们是不是打孩子了? ” 母:
“扇了 她耳光。”“打解决不了 问题, 一定要跟孩子好好说。”“本来是好好说的, 但是我们看到她抽香烟了, 就光火了。”
第二天, 我一大早来到教室想看看佳怎么样了, 发现她的课桌上什么也没有放, 满脸的愤恨端坐在课桌前。
当我走过她身旁时, 她斜视我, 此时我知道孩子已经在“恨” 我将此事告知父母了。
随后, 我接到其母电话, 请我关注一下孩子的情绪变化, 我将孩子请到教室外对话。
师:
昨天爸爸打你了?
生:
是的, 打我脸了。
孩子怒视着我!
师:
你哭了, 妈妈哭了吗?
生:
哭了。
师:
打在你身痛在娘心。
你认为昨天的挨打是因为我把你在学校的情况告知父母?
生:
沉默……从眼神中看出:
孩子不是在思考, 而是想说“因为你的告状, 我才挨打的”。
师:
作为老师, 我有责任要将你在校的一些行为反馈给你父母, 同时你又是刻字在手臂上, 万一被细菌感染怎么办呢?
孩子以无声对抗我的有声, 同时眼睛直直的盯着我, 似想用眼神来秒杀老师。
我很内疚, 因为我不了解家长的粗暴, 致使孩子被打。
在我内疚的同时, 突然得知, 孩子将我的照片贴在学校贴吧上, 并且自己穿着多重马甲, 污言秽语对我进行评头论足, 此时我的内疚已荡然无存。
但是碍于面子, 我希望能借助其母的力量将网络上对我照片评论的帖子删除。
随后电话其母说“孩子最近成绩直线下滑, 和上网可能有很大关系。
孩子在网络上还时有对老师不尊重的言论, 请您提醒孩子, 删除自己一些不妥的言论!”
我心里暗想, 别给我惹麻烦, 我不想和一个孩子对着干, 更清楚和孩子对着干的后果。
一天中午, 其它班的女生告诉我佳在楼梯口 和一个初三的男生抱在一起KISS。
第二天午自习前, 我到了教室, “跟我出来一下!” 我和佳又一次对话。
她站到我面前, 一脸无辜。
师:
昨天在楼梯口干什么的?
生:
不说话, 看着我。
师:
女孩子要学会自我保护啊。
生:
还是不说话。
我说了 很多有关与异性交往要有度之类的话, 后来发现她完全听不进心里去。
我也就不说, 让其回了教室。
佳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当她和我因为换座位的问题再次发生矛盾的时候, 我生气的问:
“以后需要老师管吗? ” 她说“不要”。
我失去理智地说了声“可恶, 进去”。
孩子的脸一下
子白了, 默默走向自己的座位。
为了修复紧张的师生关系, 初三寒假我说服了佳到连云港(我老家)
游玩,希望孩子在看了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后, 能有所促动, 并能将学习的心思收回来。
寒假在连云港的 5 天里, 我们相处的很愉快。
佳的中考成绩较初二时有了明显进步, 被一所职业中学录取。
教师节前师生小聚会上, 她准备的那一大束鲜花, 让我激动不已。
在聚会接近尾声时, 我说了句:
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进了自己想进的学校, 非常好!
佳紧接着说:
我不好!
我说了句:
为什么不好? 是自己没努力还是老师没努力!
佳说: 我自己没努力是主要原因, 不过……另一女生接着说:
初二时你别多管她,可能比现在要好!
说完孩子们“哈哈哈” 的笑了起来。
每每想起 “你别多管她, 可能比现在要好”, 就让我内疚不已。
思考与启示:
对学生的“管” 与“不管”
孩子已经毕业, 但是今年教师节上的一句话让我不得不思考对她的教育。
现在理智的理一理自己对这个孩子的教育, 以便今后不出现此类事件, 不误人子弟。
女生佳初一第一学期学习成绩优秀, 个性鲜明有主见; 初一第二学期开始进入叛逆期; 爱打扮, 暗恋男生, 手臂刻字----班主任电话告知家长, 家长打佳; 我与佳第一次无效对话, 佳同学恨我告状; 佳在网络上发表对我不尊重言论----我电话告知家长; 佳在楼梯口和初三的男生抱在一起 KISS----我与佳同学第二次无效对话; 佳因为换座位的问题再次与我发生矛盾----我与佳第三次无效对话;
佳与我矛盾完全激化。
我对佳同学是密切关注的, 而这个关注, 在佳眼中就是自己被严严实实地管着了, 因为我给家长的电话告状, 致使我的管延伸到了家中父母的管。
佳感觉自己被完全束缚住了。
在理出来的案例头绪中, 发现佳的不良行为变本加厉, 而我的怒气也在不断上升中, 最后双方矛盾完全激化。
教师节孩子们的一句“你别多管她, 可能比现在要好”, 使我产生了 内疚,同时也让人变得迷惑起来, 难道看到佳同学的这些不良行为, 真的可以不管吗?肯定要管, 但是方式方法上一定可以再探讨。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心急喝不了热粥, 说的都是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掌握一定的时机和节奏, 把握一定的火候。
当不良行为发生的时候, 班主任的心头是又急又气, 在这样的情况下, 人的情绪容易失控, 言语行为都有可能不得体, 无法冷静地判断和分析问题, 当然更无法冷静智慧地解决问题。
佳同学初一下学期以后进入了青春叛逆期, 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 作为女孩子, 她开始变得爱打扮, 暗恋某男生, 这也是正常的青春期现象, 为何班主任会格外关注呢?
因为反差太大。
班主任眼中的佳同学形象一直定格在品学兼优, 个性鲜明有主见, 乐于助人, 与同学关系相处融洽的初一第一学期阶段, 对于佳同学变化如此之大的深层次原因(比如初一的寒假里发生了一些什么, 佳同学暗恋那个男生从何时开始), 班主任没有经过很好的研究, 而是在强烈的反差面前失去了冷静的分析和判断, 犯了急躁冒进的大忌, 没有悄悄地和家长面谈了解情况, 也没有当面和家长商量好共同教育的对策, 而是莽撞地把情况通报了家长, 由家长单方面去处理这样的棘手问题。
家长接到班主任电话后内心的气急败坏, 再看到女儿房间的香烟时, 气急攻心, 耳光就甩上去了。
后来的问题, 都从这个耳光开始。
表面看这是家长的问题, 没有很好地措施去耐心地教育自己的女儿, 实际上是班主任的急躁不冷静情绪影响到了家长。
如果双方在电话中能够在了解情况后冷静地商量出一些对策, 唱好双簧, 那么事情不会演变到后面的一系列师生激烈对抗。
有时候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由于家长、 教师、 同伴以及其他的人给予了过多的关注导致的。
一方面, 关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强化物, 会促使学生不断用不良行为吸引他人的关注。
特别是青春叛逆期的学生, 最无法忍受太多的关注管束, 凡事喜欢逆着来, 老师越批评, 他们越是要一错到底了。
学生的不良情绪也在不断放大中。
另一方面, 关注会进一步使关注者自身(如教师)
对学生不良行为难以忍受。
这个时候的班主任眼中, 已经无法再看到佳同学身上的其他方面了, 完全忽略了佳
同学的优点, 班主任的眼睛如果始终盯着一张白纸上的一个黑点子的话, 这个黑点子会不断被放大的。
班主任的不良情绪也会随着放大。
于是, 双方都像一个火药包, 只要有导火线点燃, 双方都会爆炸。
这就是很多班主任和学生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的很重要的原因。
那么班主任遇到这样的情况, 到底该怎么掌握分寸掌握时机掌握节奏掌握火候去处理问题呢? 冷处理, 耐心等待时机, 再切实有效地去管理。
首先, 与佳同学沟通, 告诉她, 老师理解她的一切行为, 比如爱美爱打扮,比如喜欢某个男生, 这些都是正常的, 老师也对她的自虐行为表示担忧, 担心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真心希望她能够爱惜自己。
老师也相信她能够很好地走出青春叛逆期, 能够处理好个人的情感。
因为在老师眼中, 佳同学有很多很多优点,比如……这样的个别交流, 要选择很好的交谈地点, 比如操场上, 吃饭的路上,比如很安静温暖的空间里, 师生双方一起并肩行走, 或者促膝交谈, 要做到完全的真诚和平等。
教师要完全摒弃强势的态度, 摒弃训导高高在上的态度。
最重要的是要给出两个重要的信息暗示:
一是老师相信目前的不良行为会逐渐消退的;二是老师相信学生有完全的能力很好地处理好自己目前的不良行为。
可以和佳同学谈妥一定的条件, 比如给予一定的时日, 让佳同学调整状态, 力争自己消灭自己的不良行为, 如果实在不行, 再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老师目前可以暂时不惊动家长。
这样的谈判, 既让学生看到了 老师的诚意和对自己的信任, 也让学生有了改变自己的紧迫感。
其次, 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
这个沟通, 必须相当到位, 比如, 与佳同学的家长沟通时, 必须教给家长沟通的正确方法, 以免家长怒气升腾时做出不理智行为, 导致学生认为老师向家长告状了。
班主任和家长能够找一个合适的空间平静交谈, 把孩子的优点和目前的问题客观地谈透彻, 共商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学生的问题出现的时候, 就是我们要冷静思索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