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讲稿(完整文档)

时间:2022-09-11 08:35: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央党校讲稿(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中央党校讲稿(完整文档)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犷栳蛰邦桐 犷栳蛰邦桐 第九讲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犷栳蛰邦桐 犷栳蛰邦 桐 主讲人:

 中央党校哲学部马哲教研室主任、 教授

 毛卫平犷栳蛰邦桐 犷栳蛰邦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反映了 全党、 全国人们的愿望, 符合我国社会当前阶段的国情, 合乎社会发展规律, 对于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犷栳蛰邦桐 为了进一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必须认真研究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一言以蔽之, 可以用“和谐哲学” 来加以概括。对于“和谐哲学” 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要合理地建构“和谐哲学”,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犷栳蛰邦桐 一、 和谐哲学是一种哲学形态犷栳蛰邦桐 “和谐哲学” 是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 取代“斗争哲学” 而提出来的。

 因此, 只有在与“斗争哲学” 的对比中, 才能弄清“和谐哲学” 的确切含义。犷栳蛰邦桐 认为和谐就是没有矛盾的看法显然站不住脚。

 有人又把“斗争哲学” 与矛盾的斗争性相联系, 而把“和谐哲学” 与矛盾的同一(统一)

 性相联系。

 但是, 任何矛盾都包含斗争性与同一性两个方面。“斗争哲学” 不能不讲矛盾的同一性,“和谐哲学” 也不能不讲矛盾的斗争性。

 因此, 这种划分也是不能成立的, 起码是不确切的。犷栳蛰邦桐 那么, “斗争哲学” 与“和谐哲学” 的区分究竟何在? 它们的区别在于:

 所谓“斗争哲学”, 虽然也讲统一, 但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打破这个统一体; 而所谓“和谐哲学”, 虽然也讲斗争, 但斗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统一体的存在及更好的发展。

 二者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阶段不同, 出发点和目的也不同, 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斗争哲学是事物处于质变阶段的哲学,是指导革命的哲学, 是革命党的哲学; 而和谐哲学则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的哲学, 是指导建设的哲学, 是执政党的哲学。犷栳蛰邦 桐 由于而这所处的阶段不同、 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相应地, 它们的方法论原则也不同。

 斗争哲学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是:

 你死我活, 不共戴天,“一个吃掉一个”; 而和谐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是:

 统筹兼顾、 共存共荣、 共建共享。犷栳蛰邦桐 应当强调指出, 和谐哲学不是个别观点, 也不是散乱的一些哲学观点的堆积, 而是一种

 哲学形态、 一种哲学体系。犷栳蛰邦桐 有人说, 我们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讲和谐哲学, 是不是会把事情搞乱。

 其实,任何具体的哲学体系都既是全面、 系统的, 又是有着眼点、 侧重点的。

 哲学体系的发展首先表现为着眼点、 侧重点的变化。

 黑格尔在总结哲学的发展时曾指出:

 “每一原则在一点时期内都曾经是主导原则。

 当整个世界观皆据此唯一原则来解释时, ——这就叫做哲学系统。”1列宁也讲过这个意思, 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 会突出其理论的不同方面。

 并指出:

 “把注意力主要放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 并不取决于主观愿望, 而是取决于总的历史条件。”2犷栳蛰邦桐 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 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犷栳蛰邦桐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时期, 我们党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和概括。

 毛泽东回忆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时说:

 “记得我在 1920 年, 第一次看了考茨基的《阶级斗争》,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和一个英国人写的《社会主义史》, 我才知道, 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初步地得到了认识的方法论。” 但是, 这些书中没有讲中国的事该怎么做,“没有中国的湖南、 湖北, 也没有蒋介石和陈独秀”, 因此, 毛泽东说, 他看这些书, 只取了四个字:

 “阶级斗争”。3这是当时理解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原则。犷栳蛰邦桐 随着社会的发展、 历史条件的变化, 理论的主导原则也必须随之变化, 若无相应的变化,就会失去其原有的魅力和功能。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还记得, 当时广泛流传一条毛主席语录:“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 造反有理。” 这条语录表明的主导原则, 与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初明确的主导原则是一致的。

 但其发生的实际效果却完全相反。

 值得深思的是, 此时毛泽东思想的中国化形式并无退步,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也没有减少, 问题不在这里, 而在于没有抓住适合当时中国需要的新的主导原则。犷栳蛰邦桐 经过对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 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今天的主导原则。

 在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明确指出:

 “什么叫社会主义,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4生产力观点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观点。

 发展生产力成为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原则。犷栳蛰邦桐

  1 《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第 41 页。2 《列宁全集》 第 20 卷, 第 129 页。3 见《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4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63 页。犷栳蛰邦桐 犷栳蛰邦桐 犷栳蛰邦桐 犷栳蛰邦桐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而“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 历史的, 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 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 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1胡锦涛同志指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 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 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 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 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又赋予了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2犷栳蛰邦桐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创新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谐哲学是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 是适应今天的时代要求的主导原则。犷栳蛰邦桐 需要注意的是, 着眼点、 侧重点并不是孤零零的个别观点, 而是把握全局的制高点。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有自己鲜明的主导观点, 同时它们又都是博大精深的体系, 他们的主导观点是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

 和谐哲学也不是只讲量变的道理,它只是从这里入手去研究问题。

 而要把问题真正搞清楚, 就不能不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犷栳蛰邦桐 讲和谐哲学必定坚持唯物论, 应为它不是从抽象的道理出发, 而是以对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准确判断为基础的。犷栳蛰邦桐 讲和谐哲学必须全面把握和运用辩证法理论。

 讲量变必须联系质变才能讲清楚; 研究量变必须深入分析量变阶段矛盾的特点, 和谐社会面对的主要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要通过化解矛盾的方法、 统筹兼顾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正是由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所决定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 事物发展的大过程既不是直线的, 也不是周而复始地循环的, 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现在有人认为孔夫子从来都正确, 或者认为今天应该照搬孔夫子, 或者对孔夫子在今天热起来不理解, 都是不懂得否定之否定的道理, 缺乏把握大过程、 大趋势的能力。犷栳蛰邦桐 具体到和谐社会, 唯物史观更是提供了 最科学的说明。

 唯物史观指出, 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

 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 必须通过革命加以调整。

 而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时候, 就不能随意地发动革命, 而应当是和谐发展的时期。

 马克思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

 1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 第 202、 203 页。2 胡锦涛:

 《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 年 7 月 1 日)。犷栳蛰邦桐 犷栳蛰邦桐

 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这里实际上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基础。

 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把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在坚实的客观基础上。

 而不再仅仅是一个主观愿望。犷栳蛰邦桐 由此, 我们可以说, 和谐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形态。就整个哲学的发展而言, 和谐哲学是其中的一种形态。

 就这一种形态而言, 马克思主义的和谐哲学又是迄今为止和谐哲学的最高表现形式。犷栳蛰邦桐 二、 正确理解和评价斗争哲学 犷栳蛰邦 桐 关于“斗争哲学”, 毛泽东曾经有过两次具有代表性的表述。

 第一次是在 1945 年 4 月24 日,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口头政治报告》 中, 毛泽东说:

 “有人说我们党的哲学叫‘斗争哲学’, 榆林有一个总司令叫邓宝珊的就是这样说的。

 我说‘你讲对了’。

 自从有了奴隶主、 封建主、 资本家, 他们就向被压迫的人民进行斗争, ‘斗争哲学’ 是他们先发明的。

 被压迫人民的‘斗争哲学’ 出来得比较晚, 那是斗争了几千年, 才有了马克思主义。”2这里说的“斗争”, 显然是指阶级斗争、 革命斗争。犷栳蛰邦桐 第二次是在 1959 年 8 月 16 日, 庐山会议的后期, 毛泽东在一篇短文中写道:

 “庐山出现的这一场斗争, 是一场阶级斗争, 是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的继续。

 在中国, 在我党, 这一类斗争, 看来还得斗下去, 至少还要斗二十年, 可能要斗半个世纪, 总之要到阶级完全灭亡, 斗争才会止息。”“资产积极的政治家说,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

 一点也不错。”3可以看出, 这里讲的“斗争”, 仍然是指阶级斗争、 革命斗争。

 特别是其中明确讲到,“要到阶级完全灭亡, 斗争才会止息”。

 阶级灭亡了, 矛盾还会存在, 矛盾存在, 斗争就不会止息, 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常识。随着阶级灭亡就会止息的斗争, 只能是阶级斗争、 革命斗争。犷栳蛰邦桐 两次讲“斗争哲学”, 尽管相隔多年, 基本意思并没有变化。

 但是, 其效果却完全不同。过去讲“斗争哲学”, 教育了人民, 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而后来在讲“斗争哲学”, 却导致了“内乱”, 给人民带来了重大损失。

 问题出在哪里? 不是本身的意思错了, 而是把一个有一定道理的理论用错了地方。

 正如俗话所说, 真理只要向前多走一步, 就会变成谬误。犷栳蛰邦桐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对待“斗争哲学” ?犷栳蛰邦桐 首先, “斗争哲学” 有其特定的含义, 我们不能望文生义, 认为讲斗争就是斗争哲学。犷栳蛰邦桐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二版, 第 33 页。2

 毛泽东文集:

 第 3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316.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 8 册.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451.犷栳蛰邦桐 犷栳蛰邦桐 犷栳蛰邦桐

 第二、“斗争哲学” 是对还是错?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而要看把它用在什么地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具体的真理都有相对性, 有其适用的范围。“斗争哲学” 也是如此。

 对于它的适用范围, 我们要准确地把握。犷栳蛰邦桐 第三、 不能笼统地说毛泽东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 更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斗争哲学。

 准确地理解了“斗争哲学” 的含义, 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犷栳蛰邦桐 三、 和谐哲学与传统文化 犷栳蛰邦桐 研究“和谐哲学”, 不能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和” 的哲学。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 的哲学内容丰富多彩。

 但其基本精神, 就是关于事物量变阶段及社会稳定发展时期的道理。

 古人云:

 “和而不同”1, 即“和” 不等于没有矛盾。

 反过来说, 有不同、 有矛盾, 还是要“和”, 即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据文字学家解释, 古代的“和” 字, 就是人用嘴吹笙的象形字。

 笙由不同的音管组合而成, 但调配适当, 可以吹奏出美妙的音乐。

 古人又说:“和如羹焉”2, 是说不同的原材料可以烧出美味的饭菜。

 概言之,“和实生物”3, 就是说,“和”的哲学, 讲的是生成事物的道理, 即建设的道理。犷栳蛰邦桐 早在 1934 年, 艾思奇在《中庸观念分析》 一文中指出, 我国传统的‘和’ 的哲学、 中庸之道并非我国所独有, 它讲的就是质、 量、 度, 质变、 量变的道理。

 这样的道理各国、 各民族都不同程度地讲到过。

 不同之处仅在于, 我们的古人夸大了量变的道理, 把它绝对化了,因而具有保守性。

 尽管如此, 它仍具有“一面的真理性”。犷栳蛰邦桐 后来在延安, 毛泽东是同意艾思奇的看法的。

 1939 年 2 月 1 日, 毛泽东在给陈伯达的信中明确地说:“墨家的‘欲正权利、 恶正权害’、‘两而无偏’、‘正而不可摇’, 与儒家的‘执两用中’、‘择乎中庸服膺勿失’,‘中立不倚’、‘至死不变’ 是一个意思, 都是肯定质的安定性, 为此质的安定性作两条战线的斗争, 反对过和不及。”4犷栳蛰邦桐 毛泽东不仅指出传统“和” 的哲学讲的是质的安定性问题, 并给予了 高度的评价。

 他说:

 “ ‘过犹不及’ 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 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 一切哲学...

推荐访问:中央党校讲稿 中央党校 讲稿 完整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