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文(其四)

时间:2022-09-10 14:50: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字文(其四),供大家参考。

百字文(其四)

 

 网络第二版:

  《百字文》 (其四)

 5

 正文的文学性、 思想性价值测评 说明:

 这是对内核百字“结构规范” 的专项测评, 是规定的必测项目 。

 此承前文, 通过对内核百字的“型材属性” 测评, 可以认定内核百字确为精良的型材。

 这仅意味着:

 欲构建一座现代版启蒙经典的大厦, 本人手中的基石材料可堪大用。

 具体到如何构建呢? 是否存在一个 “结构规范”呢? 答案是肯定的!各位阅者可回顾网络版本《百字文(其一)

 》 “构建的具体要求:

 结构规范” 。其中写道:

 “本文要求《百字文》 的内容, 应为时事高歌, 当焕发出时代新意。

 ” 现先对苏教版一年级(上) 教材生字表(一) 进行人文性的测评, 既是照应前文(网版《百字文(其二)

 》 , 也可让《百字文》 与之同台竞妍, 争芳斗艳。

 我们首先得承认, 教材呈现的绝非一个简单的生字表。

 它兼具人文性。

 它的结构可开可合, 转换自如:

 闭上眼, 双手逐字摊开这张工具性十足的生字表, 则心灵会缓缓穿行于迷濛的雨巷中, 每一字就是脚下那一步踏磨得光亮的青石板; 你不妨再给这张字表信手标点, 串缀起汉语言特有的节律, 再以四言的诗意浅唱低吟, 则如漫步小园花径, 风回清香, 移步换景, 且醉且行; 不觉行止,人为高峰, 双手合起, 字卷成一, 一个八十字的“识字启蒙经典” 就这样把握于掌心, 心与手渐合渐融, 则如登临危亭, 总揽天地, 聘目 万里, 心神何极?

 且看本文联袂启蒙经典的标点解读:

 (1)

 “人口手足, 舌牙耳目。

 ”

 ——法乎《千字文》 ; (2)

 “金木水火, 山石田土。

 ” ——法乎《三字经》 ; (3)“虫贝鱼鸟, 羊犬龟鹿。

 丝麻毛皮, 竹禾米谷。

 ” ——法乎《急就篇》 、 《三字经》 ; (4)

 “日 月星光, 云电风雨。

 ” ——法乎《三字经》 、 《千字文》 ;

 (5)“衣食住行, 父母儿女。

 出入开关, 坐卧立走。

 ” ——法乎《急就篇》 和《弟子规》 ; (6)

 “东西南北, 前后左右。

 ” ——法乎《三字经》 ; (7)

 “刀戈弓矢,牛马车舟。

 羽角齿革, 瓜果麦豆。

 ” ——法乎《急就篇》 。

 联袂经典, 个性视角,瀚墨生香, 意趣天成, 毋庸赘言。

 不足之处, 正在于“形散” 且致“神散” , 不能称之为整体的一篇“文” , 确是一份识字表。

 本人的醉心解读, 实在是钦慕:80 字中竟集合了 59 个部首字——这是任何欲探讨字理集中识字的人都绕不过的“心坎” 。

 费此番周折, 现引出对《百字文》 的整体性能的测评。

 5. 1

 文意浅释

  5. 1. 1

  一二三四五, 开合左右手。

 六七八九十, 全家共几口?

  译文:

 先握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 再一个一个地打开(手指头)

 来数一数……全家一共有几口人? 请掰着指头数清楚。

 赏析:

 幼儿比照十指来辨识数字的场景, 古今中外, 概莫能除; 幼儿掰着指头数家人的举动, 古今中外, 概莫能殊。

 这节文字直接采撷于日 常生活场景, 顺

 手拈来, 浑然天成; 而完全口语化的语句, 更显浅近直白, 兼之语气平和亲切,答问互动, 活泼生趣。

 苏东坡评鉴王摩诘模山范水诗之意趣道: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

 本文认为王诗体物言情时, 在遣词上还有一个显明的特点, 就是寓巧于朴, 质朴情浓的“口语化” 风格。

 这一特点, 可以从《相思》 、 《杂诗(君自故乡 来)

 》 、 《山中送别》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等作品中得到印证。

 观同时期孟浩然的《春晓》 、 《过故人庄》 等作品, 亦同。

 “王孟” 之说, 在此又增添一份新的佐证。

 再来细数唐诗精粹:

 宋之问的《渡汉江》 、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 贺知章的《回乡 偶书》 (其一)

 、 李白的《静夜思》 、 《哭宣城善酿纪叟》 、 孟郊的《游子吟》 、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等, 让人有“风向标” (指写作技巧臻于纯熟后, 上述名家虽各树一帜, 但至真情垒叠时, 皆有淡发亦浓之功。)共趋之的感受。

 这番个人感受或许就是诗弃六朝绮靡之风的体现吧。

 历览前贤,晋陶渊明心仪山野田园, 情钟静谧恬淡, 诗如菊茶黍酒; 宋陆放翁(如《示儿》 )亦偏好此风, 皆成大家。

 本文这节诗语言风格沿袭此脉(以摹仿王维诗为始, 终是以质朴语言传达真情为追求)

 。

 进一步地探究, 本诗为什么会以“家” (被定义为“核心目标字” )

 而非他物来设问呢? 除了汲取日常生活泉源的创作需要外, 更应该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 习俗承袭、 伦理道德、 审美情趣、特质心理(认知习惯、 思维方式等)

 诸因素上寻求答案。

 这节诗虽纯用白描, 但孩童的语言、 动作、 神态, 无不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

 想见那幼童答与不答, 谬误与否, 都无关其旨。

 唯有那融融的氛围, 包覆着绵绵的真情, 似乎在不觉间,经由司春女神般的丹青妙手点点晕染, 层层生发, 再四下里轻轻地飘散开来。

 江南塞北看不尽, “人生代代无穷已” 矣。

 此处著一“家” 字, 情境顿现, 纸笔生香!

 它从一个较深的层面上抒写了本小节“热爱家庭、 关爱人文” 的浓郁情怀。

 《千字文》 工丽灵动, 词彩华章。

 千字而无一重复, 冠绝古今!

 其始语“天”字, 更有“天下第一字” 之称。

 《百字文》 发端于“一” 字, 或可联类。

 然而穷本溯源:

 先揖许慎, “文宗字祖” , “说” 文“解” 字, 可明字理; 再拜苍颉,“始制文字” , 告别 “结绳” , “一字开天” !

 “一生二, 二生三” , 肇启华夏进入文字文明时代。

 笔者认为, 学习汉字, 如千里之行, 不积跬步, 何以致千里!《百字文》 的撰写从“一” 字入笔, 尽在情理之中。

 5. 1. 2

 土木小石头, 天上下大雨。

 水火只可对, 日月 两相生。

  译文:

 (脚下)

 有土地、 有树木、 有小石头, 天上会下大雨。

 水与火, 日和月, 孤立地看, 它们是相对立的; 全面地看, 它们又是相依存的。

 赏析:

 无尽的土地、 无边的森林、 无数的沙石、 无穷的雨水……从亘古洪荒、茹毛饮血的蛮昧岁月, 到物竞天择、 主宰天地的文明时代, 未变的是苍天从不吝惜它对人类的馈赠。

 但迥然殊异的是, 在人类未能掌握并因循自 然规律的时候,森林尽毁、 良田多废、 沙石为害、 雨水成灾; 反观之, 则是风调雨顺、 山青水碧的另一番天地。

 “水火只可对, 日 月两相生” , 忠实地记录了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由局限性到全面性、 科学性的渐进历程。

 如治水, 鲧堵禹疏, 成败自现;如治国, 堵民口, 禁言路, 厉王终被人民唾弃!

 反其道而行之, 则有周邵共和、纪元新始。

 毁誉褒贬, 千古昭昭!

 这节诗句警醒我们:

 只有科学、 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 才能保持社会健康、 稳步、 持续地向前发展。

 从语法上看, “土/木/小石头” 为名词叠用, 似乎出人意表。

 唐张若虚有 《春/江/花/月/夜》 诗名; 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有“鸡声/茅店/月 , 人迹/板桥/霜”

 (仍可细分)

 句; 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诗, 有“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之句; 元小令中, 马致远著有“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的千古名句; 白朴的《天净沙· 春》 更是全用名词堆砌而成:

 “春山/暖日/和风, 栏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落红。

 ” 以上所列, 名词叠加都有穿珠之妙。

 本文此处鉴古为用, 应视“土” 和“木” 独立成词。

 鉴赏此句时, “土木” 也可合为一词来解, 如“大兴土木” 。

 “土木” 工程的结果, 即是“人类家园” 。

 “小石头” 本是铺设路桥、 建筑高楼的材料, 更可看作是建设人类家园的无数劳动者的象征。

 我们可来速览一下“人类家园” 中的精品:

 从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 客家筒子楼、 北国的蒙古包、 南疆的吊脚楼,到横亘东西迤逦蜿蜒的万里长城、 畅达南北维系京畿的千里运河、 再到红墙碧瓦古老庄严的紫禁城、 雪域高原摘星语天的布达拉宫、 沟通城际气势如虹的高速路网、 联结世界充满现代气息的机场和港口……从古埃及的金字塔、 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古希腊的帕特侬神庙、 古罗马的斗兽场, 到巴黎的艾菲尔铁塔、 悉尼歌剧院、 旧金山的金门悬索大桥、 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无一不是“土木” 工程的经典之作。

 而这些杰作, 又无一不是“小石头” —— 千千万万劳动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其前提, 正是人类掌握并因循自然规律的结果。

 如此阐释, 别有一番径幽生奇, 立异标新之感受, 更能透出一层“人定胜天” 进而创建美好家园的雄迈豪情。

 (荀子在当时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情况下, 洞察天地, 阐发己见, 何其可贵、 何其可敬!

 人间千载, 日新月异, 沧桑巨变, 时移势易。

 今天, 正确解读“人定胜天” :

 即是通过人的积极奋争, 发现并因循自然规律, 方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享用大自 然不尽的恩赐。

 此乃“胜” 字真谛。

 这当是上苍对人类另一意义上的馈赠——东方古圣先贤及其哲思。

 )

 《诗经•小雅•采薇》 云: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

 这里的“雪” , 无论让今人体悟到何种情愫, 但她毕竟是当事人患难的陪伴和苦楚的见证!

 相形之下,“天上下大雨” 中的“雨” , 同样陪伴并见证了 人类成长的整个历程。

 世人常言风雨“无情” , 然怀抱感恩之心体察这上苍珍赐, 便可从中读出“雨” 的“有情” , 诚如《人间词话》 所讲:

 “以我观物, 物皆著我之色彩” 。

 龙禧又千年,我们如若秉持盛世之心感悟这“雨” 之陪伴, 人生历程还会平添一份淡定、 从容和自信、 进取的豪情。

 从修辞上看, “水火只可对, 日月两相生” 句, 采用了 古诗常用的对仗和互文的手法进行表达。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只” 和“两” 正好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

 它所蕴涵的哲理在于:

 观宇宙万事万物, 孤立的静止的眼光则会失之偏颇,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方合科学之道。

 诗句通常因为体例所限, 以致“诗无达诂” 。以第一种释义去解读这节诗句,阐释自然机理, 文字稚拙, 平中见奇, 寓含哲思; 细品其味, 了 若开水清茶, 初始则淡, 馨香渐溢, 终觉情韵绵长。

 以“道” 解读, 其横跨的时空, 远在《登幽州台歌》 、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 之上。

 若以第二种释义去解读, 则巧设情境, 气象万千; 其情致雄浑豪迈, 意境深邃邈远。

 用文史哲的多重视角, 去解

 析其“味外之旨 ” :

 这两种释义都强调人的积极能动性, 但前者恰如人类的童年,步履蹒跚尚且与自然和谐; 后者(主要对应工业革命起始的历史)

 则更似人类的青少年时期, 莽撞而对大自然带有些许破坏性。

 试问人类何时才能走向成熟呢?抑或人类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 标是什么样呢? 本诗给出的答案是:

 人与天地万物相和谐!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 “蒸汽时代” 以前, 人类因为掌握自 然规律“少” , 故不可避免地犯了很多的错误; “蒸汽时代” 至“原子时代” , 人类因为掌握自然规律相对较“多” , 但因种种原因, 也向大自然交了 不少的学费; 进入了“信息时代” , 人类掌握的自然规律惊人的“多” , 如若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去办事, 仍难免会有屡犯错误的现象发生。

 故作者在斟酌这小节诗名时, 倾向第二种释义, 期冀全人类要共同爱护自己的家园, 遂将其命名为“共同家园” 。

 这节诗, 充分彰显了“热爱自然、 崇尚科学” 的主旨 。

推荐访问:百字文(其四) 其四 百字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