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2 2022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逐渐走向深入,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党员干部要坚持正己正心,不断筑牢不想腐的堤坝,清白为官、干净干事,努力成为廉洁奉公、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
在“向上与向善”的信念中永葆“只留清白在人间”的廉洁情怀。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守纪律讲规矩是党员干部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廉洁是被乘数,一旦廉洁出了问题,工作成绩这个乘数再大也只能全部归零。向上而进是人生态度、向善而为是价值取向,党员干部要以学促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往深里学、往实里学,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深刻把握蕴涵其中的崇高政治理想、鲜明人民立场和强烈历史使命,要辨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断廓清思想迷雾,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和崇德向善的义利观。
在“精业与净业”的实践中实现“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人生追求。精业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基本要求,净业是党员干部恪守不渝的底线,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在“小”事上
下功夫。既要树立起“工作无小事”的理念,打牢业务功底,在小事上深钻细研,把好每一个环节,做实每一个步骤,精准施策、精准破题,又要慎始慎微,头脑清醒察于微,从严要求禁于微,管住“嘴”和“手”,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治疾于未,断惑于始,在不法之举面前果断拒绝“第一次”,做到稳得住心神、拒得住诱惑、守得住清白。
在“勤掸与勤思”的行动中深化“偏毫厘不敢安”的忧患意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从近年的典型案例看,腐败往往始于“迷失”二字,有的领导干部手握小权力的时候能做到守规矩,在大权力面前却迷失了初心,究其原因在于对自身建设的松懈。党员干部要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一方面要严格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否定,明晰自己长处和短板,做到扬长避短、即知即改,不断实现自我革新。另一方面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与先进模范为榜样,严格执行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制度,用纪律和制度纯洁“社交圈”“生活圈”“交际圈”,培养健康情趣,保持简朴生活,不因为处在工作时间外而放松要求,不因为在组织监督视野外而恣意放纵,从思想上摒弃腐败,抵制腐败,不断实现自我提高,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2 2022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腐败动摇国家执政根基,破坏社会公平正义,侵害人民切身利益,导致干部身败名裂,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腐败的极端危害性,正心明道、怀德自重,拧紧“总开关”,不碰“高压线”,穿好“绝缘服”,不断提高防“触电”能力。
勤 掸“思想尘”,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则形立。思想上蒙了尘,就会分不清好坏、辨不明是非,识不出真假,导致行为逾矩、行动跑偏。“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理想信念是拒腐防变的“总开关”,“总开关”没有拧紧,各种病菌、灰尘就会趁虚而入,使人精神空虚、意志消沉、心为物役。党员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认识的局
限性,思想的纯洁性并非白璧无瑕,也非一成不变,党员干部要有“检身若不及”的自觉,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让暗斑和微尘无处遁形。
。
多思“贪欲害”,不碰党规党纪“高压线”。“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人皆有欲,只是欲要有节,不可纵欲,不然就会“欲罢不能,覆水难收”。从侵吞 6900 余万公款的安徽省滁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95 后”原工作人员张雨杰,到向 13 户困难群众索钱 55 万的甘肃省永登县民政局低保办原主任赵永琏,毫无节制的贪欲让他们一步步走向深渊,最终身陷囹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党中央反腐的决心坚如磐石、力度持续加大、能力不容置疑、成效有目共睹,广大党员干部切勿存有侥幸心理,必须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这“七笔账”,明白利害得失,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同时,要加强党规党纪的学习,经常照镜子、正衣冠,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常破“心中贼”,穿好拒腐防变“。
绝缘服”。“心中贼”就是对事物认识的各种思想偏差,各种各样的私心杂念、贪
欲。心中有“贼”,则容易灵魂被“俘”、思想被“腐”、气节被“劫”、情怀被“盗”,倘若“破贼”不及时、不彻底,就会养寇为患,待到众贼群起而攻,只能望“贼”兴叹、束手就擒。“心中贼”危害大,但因其藏得深,战斗力强,破之不易,需“慎之又慎”。一是要慎独,在个人独处时,仍然自警自律、光明磊落,防止“心贼”趁虚而入;二是要慎初,把好第一道关口,守好第一道防线,挡“贼”于心门之外;三是要慎微,头脑清醒察“贼”于微,从严要求禁“贼”于微,灭“贼”于初萌之时;四是慎友,多入芝兰之室,不去鲍鱼之肆,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不战而屈“贼”之兵。
2 2022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要加深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
腐能力和水平,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要赢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思想源头如“清泉”,“赶考之路”不迷失方向。古人云,“纳谏求贤,有容乃大;激浊扬清,无欲则刚。”在这个新时代赶考之路上,党员领导干部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构建反腐新格局,从源头上发挥“不想腐”的理论思想,坚守反腐思想主阵地。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解决好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个“总开关”,实现“不想腐”的升华,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仅学习正面案例,也要学习反面典型,从思想上抵制腐败,从而在行动上拒绝腐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清泉”流水般透明、干净,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才不会走错道路、迷失方向。
机制健全如“密网”,“为官之路”不遗留毒瘤。除了贪污受贿、违法违纪等腐败行为,“为官不为”其实也是一种变相腐败,古语有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今没有“君”,但是道理相似,有些干部“为官不为”,占着官
位、握着公权,却不干公事,无所作为,实则变相腐败。“为官不为”者势必将直接影响队伍建设,影响事业发展,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增加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处罚机制,加大腐败成本,“织网”与“亮剑”并举,“筑堤”与“清淤”同行,切实将“为官不为”的“毒瘤”扼杀在摇篮中。要健全协调机制,凝聚反腐败工作合力,坚持抓早抓小和清理“毒瘤”效率,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各级党委统筹指挥、纪委监委组织协调、职能部门高效协同、人民群众参与支持的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构建起党全面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格局。
监督管理如“导向”,“奋斗之路”不强钻空子。《千金要方》有云:“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加强日常监督,精准“防病治病”,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要坚持严的主基调,牢牢抓住日常监管这个“牛鼻子”,统筹运用党性教育、政策感召、纪法威慑等方式,从小处抓起、从日常抓起,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严格用纪律的尺子衡量党员干部行为,筑牢不可触碰的纪律底线,防止小病变“顽疾”,让监督执纪更“走心”。用“全周期管理”方式,推动各项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要坚持监管重“严”,完善监督体系,坚持刀刃向内,持续完善考核考评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坚持常态化监督机制,定期进
行家访和“反向测评”,了解干部,约束干部,让干部在奋斗之路上无处“钻空子”,营造“清明”的工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反腐败斗争同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贯通协同起来,发挥政治监督、思想教育、组织管理、作风整治、纪律执行、制度完善在防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打好总体战。”“要保持零容忍的警醒、零容忍的力度,统筹推进各领域反腐败斗争,让那些反复发作的老问题逐渐减少直至不犯,让一些滋生的新问题难以蔓延,坚决把增量遏制住、把存量清除掉。”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做到“三不腐”,始终做到忠诚坚定、无私无畏,始终以党性立身,秉公执纪、谨慎用权,敢于善于斗争,真正做到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环境,立“贤”扬“清”不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