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论“一线工作法”,供大家参考。
试论“一线工作法”
试论“一线工作法”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鼓舞人心, 催人奋进。
伟大的事业需要良好的作风, 良好的作风推动伟大的事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 , 突出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 重品行、 作表率” 。
我们一定要从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的高度, 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真正把实现科学发展、 率先跨越发展的立足点放到改进作风上。
要做到这一点, 推行“一线工作法” 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何谓“一线工作法” ? 就是在工作中坚持以“领导在一线垂范、 干部在一线煅炼、 工作在一线落实、 问题在一线解决、 感情在一线加深、 威信在一线树立、 成效在一线体现” 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方法。
这看似一个工作方法问题, 其实反映的却是工作作风问题。
“一线工作法” 是一种“求是” 精神。
“求是” , 即研究客观事物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性, 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也是我们做决策、 出主意、 谋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工作中要“求” 得客观规律之“是” , 光听听汇报、 翻翻简报、 看看调研报告, 似乎还不够, 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
只有迈
开双脚, 亲临一线, 到生动具体的实际当中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发现问题才能具体, 思考问题才能深刻, 解决问题才有办法, 从而使我们的决策工作和领导工作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 减少盲目性、 克服片面性。
反之, 如果不深入基层一线, 决策搞主观主义, 凭经验、 想当然, 把主观愿望当作客观现实, 这样即使有好的动机, 也会因脱离实际而造成损失; 决策搞形式主义, 唯上、 唯书、 不唯实, 这样只会出台“花架子” 决策, 劳民伤财; 决策搞官僚主义, 不讲民主, 不听民意, 独断专行, 这样就难免决策失误。
“一线工作法” 是一种实干状态。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我们经常面临这样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为推进事业发展提出的好思路、 好对策、 好措施不少, 但很多事情提出来后只热闹了一阵, 并没有真正落实, 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追根寻源, 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做到付诸实践、 见诸行动, 取得实效。
这一问题,仅凭文件上部署、 会议上要求、 工作中遥控指挥是难以解决的,最实的办法就是深入一线、 亲自上阵、 狠抓落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领导干部冲在第一线, 站在最前沿, 就是无声的命令,就会不言自威, 干部群众就会不令而行, 奋勇向前, 这样就没有克服不了 的困难,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线工作法” 是一种爱民情怀。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 这是清代画家郑板桥当知县时的感怀。
关切之情中, 透着沉甸甸的责任。
孔繁
森同志说: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 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
郑培民同志更是把“做官先做人、 万事民为先” 作为行为准则。
然而, 在新形势下, 我们一些干部文化素质提高了, 却越来越不会做群众工作了; 交通条件改善了, 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 信息手段先进了, 与群众的沟通却越来越少了。
少数干部这些思想上、 感情上脱离群众的问题, 必然导致工作上、 行动上脱离群众, 出现诸如“门难进、 脸难看、 事难办” 等不良作风。
“心系群众鱼得水, 背离群众树断根。
” 作为共产党员, 对群众充满真情, 不是恻隐之心, 而是政治责任; 不是策略安排, 而是价值取向; 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根本要求。
只有对群众充满真情, 真正把群众当主人、 当亲人、 当老师, 深入到基层一线去, 调查研究, 吃透下情,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入到人民群众中, 体察群众的甘苦, 了解群众的需求, 体贴群众的困难, 增进与群众的感情, 积极帮助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做到深怀爱民之心、 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 多办利民之事, 才能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从而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 我们党就能无往而不胜, 我们的事业就能如马克思所言:
“并不显赫一时, 但将永远存在” 。
“一线工作法” 是一条“强兵” 之路。
“上面千条线, 底下一根针” 。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 任务繁重, 直接面对群众, 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 各项工作都要亲历亲为。
干部到基层去, 对
于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都是一个难得的煅炼。
同时, 干部到基层去, 零距离地接触群众, 长期一起生活和工作, 同甘共苦, 能够培养他们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联系, 也能够比较深切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 这对于更好地坚持党的根本宗旨, 坚持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 至关重要。
干部到基层去, 也意味着到比较艰苦的环境中去。
然而,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 越是条件艰苦, 困难较多, 就越能磨练人的意志, 越能培养吃苦耐劳、 坚忍不拔的品格和作风, 这对于干部的成长、 成才大有裨益。
推行“一线工作法” , 领导带头是关键。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了整顿党风, 搞好民风, 首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
” 这是因为, “高级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则, 影响是很大的。
现在, 不正之风很突出, 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
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 他们改了, 下面就好办。
” 事实正是如此。
近年来, 党中央的一些重大决策部署之所以在有的地方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 就作风方面的原因来看, 主要问题不在于普通党员和群众, 而在于领导干部。
在我国, 历来有“上行下效” 、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的说法。
领导干部是一般干部的榜样, 上级是下级的榜样,党员干部是群众的榜样。
如果上级领导干部作风好, 那么就会潜移默化地带动下属形成好的作风, 无形中约束下级不敢恣意妄为。
否则, “己不正, 焉能正人” ? 可见, 推行“一线工作法” ,领导干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必须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身体
力行。
具体地说, 就是要有“十干” 精神:
亲干、 谋干、 比干、敢干、 快干、 细干、 真干、 恒干、 乐干、 合干。
其中, “亲干” ,就是要放下“架子” , 不畏劳苦, 亲历亲为, 深入一线、 靠前指挥, 身先士卒、 攻坚克难, 不能高高在上, 只当“裁判员” 、 不当” 运动员” , 只当“指挥员” 、 不当“战斗员” , 只当“巡洋舰” 、 不当“潜水艇” ; “谋干” , 就是要身在一线, 谋在全局,见微知著, 不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 “比干” , 就是干工作、 谋发展要和士兵站方阵一样看第一名, 树立一种见贤思齐、奋勇争先、 争创一流的开拓进取精神, 不能看左右, 搞低标准、低水平发展; “敢干” , 就是敢于负责, 敢抓敢管, 敢于碰硬,敢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 敢于介入错综复杂矛盾, 敢于解决突发事件, 不能畏首畏尾、 见锋就避、 见硬就缩; “快干” , 就是雷厉风行, 对定下的事和职责范围内的事, 以只争朝夕、 时不我待的精神, 特办、 快办, 不找借口、 不等不靠、 不推不拖, 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不搞工作“欠帐工程” ; “细干” , 就是要有像“认针” 那样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不仅要抓全盘工作落实, 而且要抓具体工作落实, 真正做到具体抓、 抓具体, 切实把工作做细,绝不能“做戏” ; “真干” , 就是要真下一线、 真出汗、 真爬坡、真出力、 真抓落实、 真求务实, 不能只求过得去、 不求过得硬,“走走形式、做做样子、应付应付、吃吃喝喝” 就完事; “恒干” ,就是抓落实要有“愚公移山” 的恒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 锲而不舍, 一以贯之, 常抓不懈, 切忌抓抓停停、 虎头蛇尾、 一阵风;
“乐干” , 就是把干事当作一种幸福, 把为社会作贡献、 为人民谋福祉当作一种追求, 把得到一方百姓认可当作一种满足, 并乐在其中, 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合干” , 就是不仅要亲自干, 而且要善于抓班子、 带队伍, 通过团结和带领大家一起干,形成一级抓给一级看, 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强大合力。
推行“一线工作法” , 应着眼于形成长效机制。
通过制度建设来培育和弘扬党员干部的良好作风, 是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推行“一线工作法” , 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要做到持之以恒, 也必须有完善而严格的制度作保证。
一是要建立“工作要上去, 干部要下沉” 的工作机制。
采取领导包乡 联村、干部包村到户、 推行党员承诺制、 从机关中选派干部到基层锻炼、到信访部门轮岗值班、 给干部交办信访案件等方式, 把干部推向一线去, 交任务、 压责任、 定目标、 要结果; 对于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 要抽调各级干部进驻第一线, 组织强力攻关。
要严格执行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 坚持和落实领导干部群众接待日、 亲自处理来信来访、 下基层调研和蹲点等制度, 推动领导干部深入实际, 了解实情, 转变作风。
二是要建立“目标责任实下去, 督查考核严起来” 的落实机制。
要坚持把目标责任考核作为抓落实的有效途径, 对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都要落实包抓领导, 层层分解到乡 镇、 部门、 单位, 落实到人到岗, 排出时间表, 严格责任考核, 严格兑现奖惩, 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 个个心里有压力、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同时, 督查工作一定要跟上, 领导
干部要适时介入, 随时掌握动态,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确保每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三是要建立“让干事者有所得、 有所获, 让不干事者有所愧、 有所畏” 的奖惩机制。
对抓落实有力、 行动迅速、 成效明显的干部要及时表彰奖励, 对反面典型要严肃批评教育, 公开曝光, 直至采取组织措施, 切实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 的问题。
四是要建立用干部重实绩的导向机制。
切实把工作落实与政绩考核、 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 变“伯乐相马” 为“赛场选马” , 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形成以实绩论人、 注重在一线考察干部、 用群众的口碑认识干部、 用抓落实的成果检验干部的良好机制; 要在政治上重视一线干部, 尤其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 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多加关注、 不能亏待, 对那些踏踏实实、 勤勤恳恳、 默默无闻、 一心做事的“老黄牛” 要主动留意、 格外看重, 对那些左顾右盼、 不集中精力做事、 搞形式主义、 哗众取宠、 对群众和事业不负责任的要坚决纠正, 不予使用。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一线工作法” 的有效执行。
同时, 要在工作上支持一线干部, 让他们放手大胆地开展工作, 帮助他们不断成长; 在生活上关心一线干部, 通过积极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帮助解决好他们生活中的具体困难等措施,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从而使扎根基层、 一线创业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