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乡村公共设施8篇

时间:2022-09-04 16:50:08 浏览量:

日本乡村公共设施8篇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8):2018-2032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http://www.jnr.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乡村公共设施8篇,供大家参考。

日本乡村公共设施8篇

篇一: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资源学报, 2022, 37(8): 2018-2032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http://www.jnr.ac.cnDOI: 10.31497/zrzyxb.20220807聚落“双修”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 —以祁东县沙井村为例曾 灿1,2 ,刘沛林 1,2 ,左裕林 3 ,李伯华 3 ,曹扬意 3(1.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2. 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长沙 410022;3.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衡阳 421002)摘要: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凋敝对城乡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寻求乡村发展路径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在厘清乡村聚落物质要素修补与非物质要素修复的聚落“双修”内涵基础上,针对乡村发展面临的系列难题,通过“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 “人口” “土地” “产业”和“配套设施”的转移及建设,来探究根治“乡村病”的科学模式与振兴路径:对标双修、绿色发展以振兴乡村生态;六位一体、文化繁荣以振兴乡村文化;高效输出、对口回流以振兴乡村人才;横向联合、纵向推进以振兴乡村产业;三治融合、多元共建以振兴乡村组织。以祁东县沙井村规划实践为例,从人、生、文、地、产、设等六方面提出修复修补策略与措施,以达到修复乡村生态、培育乡村文化、恢复乡村社会朝气、振兴乡村产业经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目的。关键词:聚落“双修”;乡村地域系统;乡村振兴;路径;沙井村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推进进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渐步入“现代化陷阱”[1] ,乡村凋敝对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意义、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提要求,以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 。2004年后,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首位 [3] ,在“新农村建设” “美丽乡村” “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乡村重构和功能转型逐渐成为新的时代特征 [4] 。中国社会全面深刻的转型,其核心任务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5,6] 。因而寻求乡村经济产业、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等的发展路径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国外关于乡村振兴及其相关研究体现在振兴主体、振兴影响因素及个案研究中,如日本乡村振兴及当代乡村发展中农村复兴与改革组织的作用较大 [7] ,Greene [8] 认为农业多元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要主体作用,在乡村振兴因素方面关键是农民自主创业觉悟 [9] 。个案研究方面:张立 [10] 分别对东亚地区、日本等国家的农村振兴规划设计和落地建设进行经验总结与介绍。理论方面:Liu等 [11] 、Bai等 [12] 从乡村发展和全球治理视角出发,基于实务或研究领域探讨乡村振兴有关的理论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前,国内主要从新农村建设、收稿日期:2021-09-06;修订日期:2022-03-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195,42171215,42001198);长沙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kq2011002)作者简介:曾灿(1987-),女,湖南沅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统村镇保护与规划研究。E-mail: 286197762@qq.com通讯作者:刘沛林(1963-),男,湖南汉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研究。E-mail: liupeilin@126.com

 8期 曾 灿 等:聚落“双修”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生态农业等角度对乡村复兴进行探讨。自十八大来,学术界开始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内涵、原则、基本目标、路径等基础理论 [13] 。如张强等 [14] 从指导思想转变、国民经济分配格局调整、发展要素单向流动改变等方面阐述其重大意义;张京祥等 [15]认为乡村振兴是对传统乡村转型概念的升华,其内涵包括“外在”和“内在”两方面;余侃华等 [16] 从技术的视角探索振兴路径,认为应以村民的需求为切入点,构建基于“人—技术—乡村”逻辑的技术路线。

 “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则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农村土地流转、乡村基层治理等主题展开探讨 [17,18] 。如李琳 [19] 以生态文明为背景探索山地乡村振兴的路径,认为应发挥乡村优良的自然环境本底和自身的区位特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塑造特色产业链。总体而言,学术界关于乡村振兴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大多从乡村振兴某一方面展开 [20,21] ,从综合全面的视角探讨乡村振兴路径的成果还不够丰富。面对当前乡村转型发展的新格局 [22]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目标,厘清乡村地域系统下聚落“双修”的理论内涵,以沙井村实证研究为基础,将乡村的现实困境、振兴策略的总体逻辑和复兴路径纳入聚落“双修”的理论框架内进行深入探讨与全面构建,以期为改善乡村资源环境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和促进乡村活化复兴提供实践经验。1 聚落“双修”与乡村振兴1.1 乡村地域系统与聚落“双修”内涵乡村地域系统,是由人文、经济、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区际联系的乡村空间体系,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特点 [4]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推进乡村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指导思想的“城市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其本质是改善城市生态及人居环境更新改造,而这一手段同样适应乡村转型,但内涵有别于“城市双修”。传统聚落转型过程中,聚落“双修”强调“景观基因修补(显性基因)”与“文化基因修复(隐性基因)”,即对乡村生态环境、建筑、产业布局等景观基因进行修补,对传统文化、生活传统与信仰等文化基因进行修复 [23,24] 。因此,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聚落“双修”致力于乡村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的修补与修复,针对乡村发展面临的农村社会主体老弱化、乡村土地要素空废化、农业生产要素非农化、村落山水环境污损化及乡村贫困区深度贫困化 [4] 等人、地、产、文、生难题,提出修复修补策略与措施,探究根治“乡村病”的科学模式与路径(图1)。

 “物质要素修补”一是对产业结构、用地布局、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二是以“山水林田湖草湿地”等生态环境要素为对象 [17] ,既修复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又修复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物质与服务能力 [25] 。

 “非物质要素修复”主要指人文要素修复,一方面在城市文化入袭的大环境下,挖掘活用文化资源,引导塑造乡村风貌,促使村落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得以重视、保护与延续;另一方面合理调整乡村人口结构,强化基层治理,实现乡村人才与组织振兴。聚落“双修”拟从“文、生、人、地、产、设”等方面解决乡村问题,塑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农村。1.2 聚落“双修”与乡村振兴关系基于聚落“双修”本质属性(图2),聚落“双修”的核心是对修补与修复属性的认知,及其在时间、空间和对象维度的差异与矛盾。在时间维度上,聚焦修复属性,秉承保护与治理理念修复乡村生态环境、修复文化基因,追求乡村风貌再现,留住乡愁;聚焦修补属性,秉承发展理念修补乡村人、地、产、设等,追求乡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在空间维度上,关注2019

 37卷 自 然 资 源 学 报修补属性试图对标现代城市要素,通过更新修补乡村元素以促进乡村就地城镇化;而关注修复属性则希望通过乡村文化挖掘与生态格局保存以保留乡村在城镇化浪潮中珍贵、原真的乡村特性。在对象维度,修补属性关系乡村民居“小群体”的发展利益,而修复属性则关系地区、族群乃至国家“大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文化自信。矛盾是事物本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因此,修复修补属性本身并不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而是不同属性的认知与单一属性的追求所导致的相关利益者的矛盾。乡村振兴既要保留乡村性,如文化振兴:挖掘与活用乡村文化资源以传承乡村文明,生态振兴:修复乡村生态环境以再现田园风貌;又要体现城市性,如人才振兴:新乡贤、社会组织等人才引入促使乡村人口非农化,产业振兴: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乡村产业非农化。乡村振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乡村性与城市性在空间上、时间上与对象上的相对矛盾体,这与聚落“双修”本质属性非常契合。图1 聚落“双修”内涵与乡村振兴Fig. 1 The connotation of settlement "double repai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图2 聚落“双修”本质属性Fig. 2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settlement"double repair"2020

 8期 曾 灿 等:聚落“双修”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2 聚落“双修”视角下乡村的现实困境(1)土地要素流转后生态系统自调能力弱化。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土地制度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18] 。近年来随着农村“三块地”改革 [26] 的不断推进, “沉睡”的土地生产力在国家政策的作用下被激发出来。但大量使用农药、地膜、化肥等带来的乡村土地贫瘠、水体富营养化,不合理的砍伐树木,乡村建设活动的干扰,诱发诸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了乡村生态产品的持续供给 [27] ;同时环保监管空缺、禽畜养殖业污染和工业污染下乡等问题亦给乡村生态空间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8] 。乡村生态系统自调节能力弱化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障碍。(2)文化要素碰撞后乡村历史文化价值淡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异质文化的流入,传统乡村静谧、封闭的环境被打破,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所培育的邻里归属感也逐渐淡化,乡村文化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29] ,如文化生态环境变化、文化载体空心化、文化建设主体流失、文化资本强力介入及文化传播手段现代化等生存困境 [30] ,也有文化主体意识薄弱、文化情感淡化的主体困境 [31] ,同时还有因城乡文化交流互动日益频繁,价值观念冲突日益加剧,自我文化认知困难日益凸显的乡村文化认同困境 [32] 。虽然近年来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呼声愈来愈强烈,乡村文化越来越被重视,但乡村文化自信与文化振兴仍存在严峻的考验。(3)人口要素流动后乡村社会网络结构重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了人口要素的流动,也引发乡村邻里关系的转变。① 家庭结构“空心化”、年龄结构“老龄化”。在城镇化步伐快、就业岗位多且好、生活条件优越等城市“拉力”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环境艰苦等农村“推力”的双重作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特别是中青年人才单向流失严重。② 社会关系“圈层化”、社会交往“分层化”。由血缘的亲疏远近、产业合作利益关联程度形成的人际网,逐渐转化成一种半稳定、半开放、半熟的社会关系;由乡村封闭型、天然型的“小交际圈”逐渐变成现代开放型、利益型的“大社区”。新时代乡村人才短缺、老龄化、学历层次偏低 [33]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乡村人才振兴。(4)产业发展动力匮乏后乡村经济水平滞后。当前乡村产业振兴存在基础不牢、要素不活、动力不强、平台不够、机制不全等问题 [34] ,经济发展滞后。首先产业发展结构效益不佳:如“一产不够强”,产业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普遍存在缺乏规模化生产、产品销售渠道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弱小、产品类型同质 [35] 等困境; “二产不够优”,乡村农产品初加工等二产因缺乏外部资本、技术的投入难以持续发展; “三产不够活”,目前大多数乡村经济来源依旧局限在传统生产要素单向输出,产业融合遭遇瓶颈,在城乡要素流动系统中仍缺乏以吸引回流为目的的输出口 [36] 。其次产业要素集聚效应尚未形成,人才、土地、技术、资金等核心要素匮乏及农业服务行业的制约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突出障碍。再次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不健全,行政资源过度干预、示范点难以普及、缺乏创业平台支撑等 [37] 。(5)配套设施欠缺后乡村生活生产环境下滑。二元制度下,受“重城轻乡”发展思路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供需不均衡,城乡差别、区域差距大,需求有偏好等,近年来虽然瓶颈有所缓解但仍旧发展欠缺 [38] 。一方面是不完善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有形设施),如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设施投入不足,设施简陋,难以支撑乡村新基建的发展,进而可能制约数字化农业、数字化乡村的发展进程,乡村经济发展动力乏力;另一方面,乡村布局分散,基建重复建设现象多,缺乏经济性,需警惕人口动态变化可能产生的设施闲置的影响 [39] 。2021

 37卷 自 然 资 源 学 报另外,乡村制度环境、法律法规等无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重建设,轻管理”使基础设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40] ,影响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3 聚落“双修”视角下乡村振兴总体逻辑聚落“双修”视角下乡村振兴涉及多方面,而本文聚焦土地、人口、产业、历史文化、配套设施、生态等六方面。在乡村振兴逻辑上也将涉及“人、地、产、设、文、生”等关键因素(图3),通过重新审视整合自身生态、文化资源,强化“人” “地” “产”和“设”的转移与建设,以期在市场化和开放性的城乡发展过程中,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3.1 生态振兴:对标双修、绿色发展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振兴主体、振兴对象、振兴目标、振兴机制等问题的解答是生态振兴的关键,对标聚落“双修”即为解决乡村生态聚落系统“谁来修?修什么?怎么修?修成怎样?”的问题(图4)。人是乡村建设的主体,亦为生态振兴的主人,通过主体组织各司其职修复修补乡村文、态、地、产、设等乡村生态本体或载体。从振兴对象来看,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明确森林、河湖、草原等生态空间,优化乡村水系、...

篇二: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21 卷第 3 期 武 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Vol.21 , No.32019 年 6 月 J.ofWuhanUni.ofSci.& Tech. ( SocialScienceEdition )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Jun.2019

 收稿日期: 2018-12-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 17BGJ022 ) .

 作者简介:程承坪,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十大举措促进乡村振兴程 承 坪(1.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 2. 武汉大学 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城乡不平衡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采取十项措施,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消除城乡不平衡发展的矛盾,一是加强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三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四是创新农业组织形式,降低交易成本,弥补小农户细碎化经营的不足,促进小农户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的接轨;五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实现农业收益最大化;六是提高农民素质,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七是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实现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升级,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三链”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八是加速农业生产市场化进程,深化分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九是加快城镇化步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辐射带动农村发展;十是深化城乡融合,实现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共同富裕;举措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志码:A

  DOI : 10.3969 / j.issn.1009-3699.2019.03.00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乡村振兴的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精神,本文提出十项举措,以期促进乡村振兴。一、加强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行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农村的社会矛盾较为尖锐。譬如有些地方家族势力、宗族势力强大,称霸一方、横行乡里;有些地方甚至存在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现象 [1 ] 。对此,少数村干部不愿管、不敢管,甚至少数村干部就是家族势力、宗族势力或者黑恶势力的代言人,严重扰乱了农村社会秩序,人民群众意见很大。村干部不属于体制内干部系列,既不属于公务员,也不属于事业编制人员,村干部既是“干部”,又是群众。说村干部是“干部”,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权力,拥有村里人、财、物较大的支配权;说村干部是群众,是因为他们一边从事村务工作,一边从事个人事务 [1 ] 。可以说村干部亦官亦民,没有正式的“干部”身份,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的规范和约束,政府纪检监察部门对其难以监管,因而少数党性不强的村干部贪腐情况严重,人民群众极为不满。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筑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斗堡垒,否则乡村振兴工作会因为缺乏领导核心而难以实现。可从以下八个方面加强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一是县委书记应作为村干部配备的第一责任人,强化村干部的选拔、考核和管理工作。二是加强村党支部建设,遴选素质过硬的村领导干部。

 2019 年第 3 期程承坪:十大举措促进乡村振兴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从热爱农村、关爱农民、有志于“三农”事业的大学生中选拔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也可以从退伍军人、县乡下派干部、退休返乡干部或教师以及热爱家乡的企业成功人士中选拔村干部。三是加强对农村换届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坚决打击贿选,树立正气,确保选举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使选出的村干部有能力、有道德、有意愿为村民服务。四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培训,完善村党支部组织生活会议制度。五是完善党务、村务和财务的“三务”公开制度,接受县乡纪检监察部门和村民的监督检查。六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构造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拓宽基层民主诉求渠道,畅通干群信息,保障村民的基本权益,防止村干部腐败行为的发生和蔓延。七是建立健全村干部监督检查机制,培养村干部自觉接受监督检查的意识和习惯。八是落实村干部值班制度、集中办事制度、民生事务代办制度,做到“急事有人办”“难事集中办”“小事身边办”。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乡村振兴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城乡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2 ] ,城乡之间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可把农村基础设施划分为公共服务性基础设施、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人文基础设施以及流通性基础设施等五大类。公共服务性基础设施包括县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提供的政策性公共服务和生命、财产安全性公共服务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防洪涝设备、水利灌溉、田间道路、气象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等为农业 ① 生产服务的设施或设备,是为农村增加物质资本、提高生产效率服务的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电网、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人畜饮水设施、供热燃气设施等,是为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设施。人文基础设施则是用于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生活的公益设施,比如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设施。流通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乡村道路、农村通信以及用于农产品销售、农村生产资料购买的流通辅助设施。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存在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3 ] 。一是有些乡村组织建设薄弱,公共服务不到位;二是乡村道路建设质量较差;三是农村电网设备质量较差且用电成本较高,水利灌溉设施欠缺(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国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 2 / 3 ,有效灌溉面积占一半多一点,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 ② );四是农村集中式供水比例较低;五是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远低于城镇;六是农村流通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乡村振兴必须有针对性地补足上述短板:(1 )对于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治安状况不好的村庄,应加强公共服务性基础设施的建设。(2 )对于人口稀疏化、空壳化较为严重的村庄,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上,通过撤乡并村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人口聚得拢、住得下、稳得住,有产业支撑、有生活乐趣、有发展盼头,让村庄充满生机与活力。(3 )对于不宜于撤并的少数古村落,则应加强文化保护,着重流通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旅游资源。(4 )对于已形成集约效应、具有开发价值的村庄,应着重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与城镇的互动与融合,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5 )对于有特色的村庄,要积极挖掘和开发特色潜力,注入科技含量以提升品牌效应,着重建设好人文基础设施和流通性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或旅游观光产业。三、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由高速经济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我国农业要由过去单纯注重产量向既要注重产量更要注重质量、既要发展增产技术也要发展节本增收技术、既要注重食品安全也要注重生态安全转变,这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2017 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 57.5% ,而发达国家普遍都高于 70%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乡村振兴,可采取以下五项措施:(1 )攻克一批农业关键技术。针对需求量较大、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的农产品,譬如主粮,要围绕提高产能和强化品质来攻坚克难。紧跟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环控农业、基因工程、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等农业高新技术及基础研究。据悉,农业农村部将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启动“七大农作物育种”国家重点专项项目,开展四大粮食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繁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4 ] ,这将有力地提高我1 5 2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3 期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 )围绕提质增效和绿色环保,加强绿色增产增效综合农艺技术、循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业防灾减灾等相关技术研究。(3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进行农业科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农业科技成果与实际需求相对接,提高农业科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5 ] ,旨在增强农业科技研究的针对性,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 )建立健全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以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院校以及县(市)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涉农企业积极参与,政科教企相结合,产学研相协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制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建立、创新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机构,支持经营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与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合作开展农技推广。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农业综合实验站和农技推广示范基地,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效应。积极总结和推广“专家组 + 试验示范基地 + 农技人员 + 科技示范户 + 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6 ] 。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和引导科技特派员以定点、巡回、包村联户等形式为农户提供便捷有效的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一线推广农业技术,培育一批科技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群众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发家致富。鼓励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自办或合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或机构。(5 )加大农村科技领军人才和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四、创新农业组织形式,促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 12 月 23 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到了 70% ,还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我国 71.4% 的耕地由小农户经营 ③ 。这意味着小农户生产模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小农户通常采用分散、兼业的经营方式,生产效率低,难与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接轨。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表明,提高农业生产率有三种措施:一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二是土地规模化经营,三是进行农业组织形式创新,降低交易成本。虽然我国的国情约束了土地大规模经营的可能性,但通过组织形式的创新,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以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弥补小农户细碎化生产的不足,使小农户生产方式也能与现代农业接轨。首先,要在不改变小农户经营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农业组织形式解决小农户土地细碎化经营的难题。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指出,要通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7 ] 。中国与日本的农业环境及小农经营方式类似,在受到土地规模化经营制约时,日本采取鼓励小农户将耕种、植保、收割等生产环节外包给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做法,使众多小农户的小服务需求聚合为社会化的大服务需求,解决了小农户细碎化、低效率的问题,日本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8-9 ] 。近年来,我国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依托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有效形式,在现有小农户经营格局下,实行统种统收、统防统治及统销统结,以社会服务的规模化弥补了小农户经营的细碎化的不足,实现了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与标准化生产,达到了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以及营销增效的目的 [7 ] 。社会服务规模化有效地解决了亿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值得总结、完善和推广。其次,通过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和增收空间。一是培育社会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组织,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病虫害防治能力,以提高生产效率。二是通过创新“订单农业”“公司 + 农户”“市场 + 农户”“龙头企业 + 农户”“服务组织 + 农户”“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公司 + 基地 + 农户”等各种组织形式,形成产销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拓展收入空间。三是通过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实现收益分享形式...

篇三: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 富有特色的日本农村建设相对于欧美诸国 有着与中国国内更为相像的地方。从日本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传统、 走富有民族特色的农村改革道路 并通过农协的组织 坚持走合作化的道路 到政府对农业、 农村和农民的积极保护和扶持政策 加强新农村建设法治保障等日本成功经验分析 探索日本新农村建设对中国农村建设的启示。关键词 日本经验 新农村建设 合作化 农民素质 农业教育中图分类号 F31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29X 2011  08150收稿日期 00-1-30作者简介 汤晓黎 1968-   女 浙江天台人 副教授 从事日本现代化问题研究。他 山 之 石 可 以 攻 玉———借鉴日本经验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建设新思路汤晓黎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 浙江 临海      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Serial No8No8 总第 8 期 年第 8 期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在当前全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热潮中 很有必要冷静地分析研究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富有特色的日本农村建设与中国 “同属东亚国家 农业、 农村的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何借鉴日本战后 50 多年来的农村村镇建设经验 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一、 日本新农村建设的历程研究表明 日本曾先后于 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和 60 年代后期两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而且建立了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使其新农村建设一直持续至今 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国家。第一次新农村建设于 956 年开始至96 年结束 7 年时间内日本农村的农田基本建设、水利、 农村通电、 发展畜牧业、 公共设施、 农村广播等领域公共设施得以建立。在强化农业基本建设的基础上 推进农民合作 提高经营水平。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一是确定推行区域 二是建立新村建设推进体制 三是加大对新村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

 随后经过 5 年的快速发展 日本农业和农村又面临劳动力不足、经营规模过小、 机械化程度偏低、 农民住宅居住条件较差及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文化设施落后等一系列矛盾。为了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日本政府于 967 年 3 月开始了第二次新农村建设。

 此次建设的宗旨是在第一次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 继续加大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建设力度 全面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其主攻方向首先放在提高农业经营现代化水平上。为此 政府大量投资 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大搞条田化、 暗渠排灌、 农用道路及农业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生活环境方面 提出了 “把农村建成具有魅力的舒畅生活空间” 的目标 大力推进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实施改建和新建农民住宅 提高自来水及下水道普及水平 为农民建立集会活动场所 充实学校、 医疗单位 建立农村保障制度并加大扶持强度。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日本政府于 97年制定了 《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  鼓励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 为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

 此举不仅抑制了大量农民流向城市 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改变了农村面貌。在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支持下 第二次新农村建设达到了预期目的 取得了明显效果 大大加快了日本农业与农村现代化进程 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农民收入水平急速上升。二、 日本的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途径和经验“日本通过走合作化、工业化的道路以及政府对农业、 农村、 农民的积极保护和扶持政策 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目标。”[]日本的新农村建设经验 有许多值得我国学习并借鉴。.坚持传统及富有民族特色的农村改革道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日本坚持传统建筑特色 形成了精致而富有情趣的 民族特色鲜明、 居住功能划分明确、 适应防震需要的住区建筑形态 新时期的建筑虽然融入了一些时代的元素 但在外形上也基本以日本传统建筑形式为原形和基准同旧式建筑的风貌区别不是非常明显除了配备有一个比较西式的卫生间之外 外观上让人 “一看就知道是到了日本” 。.通过农协的组织 坚持走合作化的道路。

 日本在坚持私有制的原则之下 大胆地走合作化道路 借鉴战前合作社运动中的产业组合的经验广泛地组织了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  。

 并且借助法律的帮助 达到了 00%的农民加入率。

 农协25——

  责任编辑李 可参考文献[1] 董栓成 于吉亮.中日新农村建设比较研究[J].农村经济 209 9  .[2] 周维宏.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日本的经验[J].日本学刊 27 1  [3] 刘志仁.日本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北京观察 26 7  .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

 通过农协的组织 农民的农业生产实现了统一品种、 统一技术、 统一销售 变相地由一户的经营规模变成了一村的经营规模。

 通过综合农协 农民的剩余资金进入了农协的合作信用系统农民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全部通过农协系统统一采购。

 日本农协组成全国中央联合会以后 成了日本战后政治力量中的一个突起的异军。农民投票权的确保 是战后日本自民党长期执政的主要因素。作为回报 日本农民也享受了政府对农产品尤其是国家管制的米价的长期稳定和上涨的安排 享受了政府对农产品的关税保护 享受了跟随经济高速增长而分享工商业的反哺的优待。3.通过立法 政府加强对农业、 农村和农民的积极保护和扶持政策。日本政府在 1961 年迅速模仿西欧各国 制定了农业基本法提出了使农民职业者的生活和城市工人持平的目标 开始了政府施行积极保护和扶持农业、 农村和农民的政策过程。

 这些政策如长期的农业保护关税 政府和农协之间就米价每年协商的机制 农田基本建设的政府资助 农业改良和导入大型农业设施的政府补助等。

 2 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新的农业基本法 把对农业、 农村和农民的保护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它是在现行农业基本法制定近 4 年后对农村政策进行的根本性的反思新农业基本法不再在理念上强调农业是一个产业 而是接受农村工业化的现实 从国家粮食安全、 生态保护和传统文化继承的角度 强调农村的社会地位。

 新的基本法在这方面提出了两个基本的理念 即肯定农业、 农村在粮食之外的多功能作用 如土地保护、 水源涵养、 景观形成和文化传承等同时强调可持续发展即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无限制地开发农业资源 应当注意尊重农业的自然循环过程。三、日本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启示和借镜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日本农村现代化发展是非常成功的日本的新农村建设过程有许多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的。1重塑对农业农村的认识 是现代化农村建设理论形成的关键。借鉴这一思路 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 时代特点的农村建设理论 并研究相应的配套政策 为长远、 可持续发展国内农业农村建设事业作好理论准备。从日本新村建设经历了几个阶段看 每个阶段目标不同 建设的重点不同 持续的时间也不同 是根据当时农村实际情况和经济特点 作出相应的发展规划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

 我国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为此新农村建设不能按照统一模式在全国开展 应该因地制宜 做好长远规划 有步骤、 有计划、 分阶段进行。

 加速农业农村扶持政策研究 必要时在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实施有别于国内其他地方的“农村农业发展分类指导政策”  并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实施。可以借鉴日本农村建设区分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 分阶段重点实施地区规划、防灾事业、 基础设施建设、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 综合环境整治、法律政策等专题工作 这也有利于力量的集聚。2农村产业立法 相应的扶持政策 是支撑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日本经验看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与工业反哺农业相结合 促进农村现代化 日本也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后期逐渐注意到农业、 农村发展问题 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日本当今的农村建设现状 也是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积累而来的特别是个别大型的工程已经经历了五轮之多的综合规划建设改造 历时前后数十年。

 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日本充分利用工业大国在生物化学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上的优势 支持农业实现良种化、 机械化 提高生产效率。3开发农村地区居民的民智 提高他们的素质 是可持续最有力的保障通过适当的形式 增加学校教材中农村环境整治、建设事业的内容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各类形式的宣传、 帮助活动 增进青少年一代对农村地区的了解和支持。重视动员全社会关注农村和支持农村建设 形成了 “各行各业支持农业” 的社会氛围。对于我国来说 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 应该充分发挥优势 动员较高素质的人员下乡支农。

 如 提倡大学生下乡 指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 给农民讲授知识、 提高农民素质 要把培养新型农民置于建设新农村的重中之重鼓励城市有经验的教师下乡支教改善和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倡导农业领域的教授不定期下乡给农民讲授农业科学知识和各种种植技能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鼓励城市里有经验的医生去农村支援农村医疗鼓励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 行之有效的大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4尽快建立起农村居民充分讨论和参与地方发展的渠道与机制。借鉴日本农村地区居民参与地区发展规划、 战略 并充分发表意见的做法 在国内现行农村管理体制基础上 加强农村地区居民的意见交流和收集处理在决定地区重大事务时由各村落派出代表参与归纳协商、 意见交换 开展 “与家庭对话” 等 加强农村基层的民主参与机制。“要坚持农民参与的原则 切实为他们化解燃眉之急”[3]同时 将好的城市管理经验“移植” 到农村的城镇管理 鼓励倡导制定各类村民公约与规范。日本通过坚持走富有民族特色的、 合作化、 工业化的道路以及政府对农业、 农村、 农民的积极保护和扶持政策 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我国与日本同属东亚国家 农业、 农村的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

 日本的新农村建设经验 有许多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准确把握并认真研究借鉴日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必将对我国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带来有益的启示126——

篇四: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代码:10200

  研究生学号:2018101402 分 类 号:J5

  密级:无

  硕士学位论文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社区营造研究——以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例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社区营造研究——以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例 Research on Public Art"s Interven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Taking Echigo-Tsumari Art Festival as an Example

 作者:

 鲁懿莹

  指导教师:

 刘治龙

  一级学科:

 设计学 二级学科:

 设计艺术学 研究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 学位类型:

 学术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21 年 5 月

 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专家及答辩委员会人员信息

 学位论文评阅专家及答辩委员会人员信息 论 文 题 目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社区营造研究——以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例 者 作 者 鲁懿莹 指 导 教 师 刘治龙 副教授 论 文 评 阅 人 评阅人 1 东北师范大学,刘学文,教授 评阅人 2 吉林大学,孟祥洋,教授 评阅人 3 长春工业大学,李春郁,教授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 席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 席 隋洋 吉林建筑大学 教授 委 员 刘学文 东北师范大学 教授 马丹 东北师范大学 教授

  I

 摘

 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乡不平衡、人口稀疏和老龄化,导致了乡村的产业衰退等问题。近年来,中国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如何摸索出促进乡村振兴的可行方法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社区营造的实践案例中,发展相对成熟的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筹备,从 2000 年第一届到 2018 年第七届,逐步实现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社区营造的振兴。

 本文基于日本和国内有关艺术节的相关文献、官方报告书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在日本实地考察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和探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社区营造后对于当地的影响,邀请海内外知名艺术家注入活力后发生的一些变化。采用实地考察、文献分析、对比分析和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实践和理论对其展开分析,希望为国内乡村建设的发展带来启示、参考和借鉴。

 首先,第一章系统地阐述了社区营造和公共艺术相关概念、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社区营造的研究范围。第二章进一步指出公共艺术和社区营造的发展概述和介入的必要性。第三章分析公共艺术带动越后妻有地区发展的原因,关于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区振兴项目推动的过程、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和艺术家是如何挖掘地区资源创作的作品等。第四章是对于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启示,以当地政府、策展人、艺术家、当地居民和游客不同的角度,在介入过程中会带给当地的影响和需要注重的点进行了阐述。第五章总结了研究过程和在介入过程中会带来的社会价值与未来展望,以及对于中国可实施性的探讨。

 关键词:公共艺术;乡村社区营造;地域文化;持续性发展机制;越后妻有

  I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imbalance, sparse population and aging, resulting in rural industrial decline and other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China rega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how to find out the feasible way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become a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practical case of public art intervention in rural community building, the relatively mature Japanese Echigo-Tsumari Art Field began to be prepared under this background, from the first in 2000 to the seventh in 2018. Gradually realized the public art interventio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t documents and official reports of Japanese and domestic art festival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public art intervention o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invites famous artists at home and abroad to inject vitality into some changes.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data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it from practice and theory, hoping to bring enlightenment,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Firstly, the first chapt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public art,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larifies the research scope of public art intervention i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further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rt and community building and the necessity of intervention.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public art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Echigo-Tsumari ,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proj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and how artists excavate the works of regional resources cre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public art intervention, and expounds the influence and point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process of interven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 of local government, curators, artists, local residents and tourists. The fif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the social value and future pro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vention, as well as the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

 Key words: Public Art;Rural Community Building;Regional Cul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chanism; Echigo-Tsumari

  I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录 ................................................................ III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文献综述 ........................................................... 1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2 1.2.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 1.3 研究问题 ........................................................... 4 1.4 研究意义 ........................................................... 4 1.4.1 理论贡献 ..................................................... 4 1.4.2 实践价值 ..................................................... 4 1.5 研究设计 ........................................................... 4 1.5.1 研究内容 ..................................................... 4 1.5.2 理论基础 ..................................................... 5 1.5.3 具体研究方案 ................................................. 6 1.5.4 基本思路 ..................................................... 6 第二章 社区的发展营造与公共艺术的联系 ..................................... 8 2.1 社区营造与公共艺术的发展 ........................................... 8 2.1.1 社区营造的发展概述 ........................................... 8 2.1.2 公共艺术的发展概况 ........................................... 9 2.2 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 11 2.2.1 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必要性 ................................ 11 2.2.2 实践案例 .................................................... 11 2.2.3 介入的方式分析对比 .......................................... 13 第三章 公共艺术带动越后妻有地区发展的原因 ................................ 16 3.1 延续地域文化特殊性 ................................................ 16 3.1.1 地理环境与气候植被 .......................................... 16 3.1.2 历史文化与产业的发展 ........................................ 16 3.1.3 城乡差距与人口老龄化 ........................................ 20 3.2 地区振兴项目的推动 ................................................ 20 3.2.1 策展人北川富朗 .............................................. 21 3.2.2 艺术节的构想及筹备过程 ...................................... 22 3.3 艺术挖掘地区资源 .................................................. 23 3.3.1 当地文化记忆的重现 .......................................... 23 3.3.2 现有资源的重塑 .............................................. 28 3.3.3 从无到有的塑造 .............................................. 31 3.4 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 39 3.4.1 艺术节全年时间利用 .......................................... 39

  IV 3.4.2 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 .......................................... 39 3.4.3 经济来源 .................................................... 42 3.4.4 越后妻有的品牌化 ............................................ 45 第四章 对于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启示与思考 .............................. 48 4.1 当地政府在介入中的持续推动与参与 .................................. 48 4.2 策展人在社区营造中的继承与创新 .................................... 48 4.3 艺术家在制作作品中的探索与传达 .................................... 49 4.4 当地居民在参与中的协作与启发 ...................................... 50 4.5 游客在参观中的体验与反思 .......................................... 52 第五章 结论 .............................................................. 54 5.1 研究过程总结 ...................................................... 54 5.2 社会价值与未来展望 ................................................ 54 5.3 对于中国可实施性探讨 .............................................. 56 附

 录 ................................................................. 57 参考文献 ................................................................. 61 致

 谢 ................................................................. 63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6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年轻人相继离开,乡村地区面临着人口稀疏和老龄化的问题,农田也在慢慢衰退,导致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017 年中国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的发展策略,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探索发展可行的方法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后全国各地展开了乡村建设活动,也有尝试艺术介入乡村的方式。但由于大多实践案例尚处在起步阶段,持续性较弱,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20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重视,且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所以,本文以社区营造和公共艺术理论为基础,结合乡村社区营造方式相对成熟的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作为实践案例,研究分析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过程中的方法及其背后运行的机制,为中国相关实践和社区营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将“社区”这一概念引入到社会学研究的,最早出现在 1887 年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1855-1936)

 《共同体与社会》这一著作中。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1855-1936)认为,共同体除了血缘、地缘关系和宗教等基本形式之外,还应是基于喜好、习惯和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生长在一起的群体。在他的表述中,“共同体”和“社区”的概念和内涵是相一致的。

 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帕克(Robert.E.Park,1864-1944)教授为首的学派,对诸多社区进行了研究。其中,1943 年出版的《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

篇五: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21-2022 学年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联考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共 48.0 分)

 1. 鸦片战争后,江苏江阴县的机器洋纱销售各路,而乡村本布日渐滞销。且取巧之人,用洋纱掺作本布,店铺碍于脆薄,价遂大减……江阴乡野贫户,颇生愁叹,未知何日可以挽回斯弊。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 洋布代替土布使耕与织分离 B. 手工纺纱业逐步走向破产 C. 洋纱代替土纱使纺与织分离 D. 手工棉织业遭到沉重打击 2. 1895年张謇替两江总督张之洞起草《条陈立国自强疏》,提出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张随即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状元办厂”当时是个新鲜事,除了他,还有苏州状元陆润庠在 1897 年办了苏纶纱厂、丝厂。“状元办厂”体现出(

 )

 A. 立国自强、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目的 B. 部分上层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C. 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思想认识 D. 帝国主义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的现状 3. 据考古资料统计,汉朝出上的铁农具种类及比例如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农具类别

 初耕农具

 中耕农具

 播种农具

 收获农具

 农具种类

 铁犁、铧冠、鈄(bi)土

 铁锄、铁铲、铁耖(chao)

 耧车、犁铧

 铁镰

 所占比例

 61%

 7%

 22%

 10%

 A. 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 B. 铁农具的使用范用扩大 C.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 开始使用铁制耕作农具 4. 如表世界各地区的农作物起源分布表。据表可知(

 )

 种类

 起源地区

 非洲

 亚洲

 美洲

 谷类

 水稻、珍珠粟、高粱

 大麦、小麦、水稻

 玉米

 豆类

 豇豆

 蚕豆、豌豆、扁豆

 扁豆

 其它

 南瓜、西瓜、葫芦、棉花

 黄瓜、茄子、葡萄、甜瓜、亚麻

 凤梨、南瓜、番茄、可可、烟草

 ——摘编自李继东《非洲农业的起源和贡献》

 第 2 页,共 18 页 A. 亚洲较早进入农业文明 B. 非洲文明曾经领先世界 C. 古代文明具有多源特点 D. 美洲文明演进非常缓慢 5.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关于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 自给自足:生活富足,“不假外求” B. 精耕细作:以人力补地力,提高产量 C. 男耕女织:男子耕作,女子纺织 D. 靠天吃饭:依时节而作,旱涝保收 6.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B. 主要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 C. 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 D. 畅销海内外,备受青睐 7. 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与以前朝代相比最大的进步在于(

 )

 A. 城市中设有商业交易的专门场所 B. 出现了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化活动 C. 对外贸易成为城市商业的重要内容 D. 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8. 在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四川的商业活动用铜钱交易。但是铜钱体重值小,1000 个大钱重 25 斤,买 1 匹绢需要 90 斤到上百斤的铜钱,流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铜钱流通。以上现象最早出现在(

 )

 A. 北宋 B. 隋唐 C. 商朝 D. 南宋 9.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出“富者,人之情性”,“人富而仁义附焉”,到西汉后期,“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的观念却广为流行。这反映了汉代(

 )

 A. 治国思想的演变 B. 农业生产的衰退 C. 民族交融的增强 D. 国家政权的巩固 10. 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 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 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C. 各类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 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11. 刘少奇在 1956 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应该是(

 )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四大 12. 1952年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主要得益于(

 )

 A.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执行 B.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一五”计划取得的成果 D. 社会主义苏联的大力援助 13. 如图为 1983~1993 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14.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一九九七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里“画了一个圈”是指(

 )

 A. 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 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 促进深圳珠海与港澳的经贸发展 D. 在珠江流域大力引进外资 15. 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 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16.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都认为,妇女缠足是受到男人、礼教等的压迫。国共关系破裂后,该观念在国民党的话语体系中逐渐淡出,而共产党则继续高举反封建的旗帜开展反缠足运动。这反映出(

 )

 第 4 页,共 18 页 A. 国共两党关系受制于社会性质变化 B. 新文化运动对国共两党的影响不同 C. 国民党与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反对放足 D. 中共坚持革命理想与现实政治的统一 17. “500 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18. 1790年,美国拥有 8000 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 5 个,其人口不到 13 万。1820 年,城市人口比重为 7.2%。到 1870年,城市数量增加到 663个,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到25%。这反映了(

 )

 A. 美国城市化水平领先欧美 B.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C. 工业化提高了人口增长率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效 19. 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

 )

 A. 西欧社会的演变 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工业社会的来临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0. 新经济政策对农民做出让步,允许农民缴纳一定的粮食税之后自由支配余粮,这一举措(

 )

 A.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是对余粮收集制政策的延续 C. 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D. 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求 21. 勃列日涅夫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减少中央下达给企业的计划经济指标、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等,这些改革(

 )

 A. 突破了斯大林时期的框架 B.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C. 改变了此前苏联改革的方向 D. 实际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2. 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得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但 20世纪 60年代以后,黄金交易价格逐渐由市场决定。这反映了(

 )

 A. 美元不再作为世界性货币流通 B. 美国的国际地位大不如前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的消长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存实亡 23. 如图不属于世界经济体制三大支柱的是(

 )

 A.

 B.

 C.

 D.

 24. 受新冠疫情和保守主义回潮影响;WTO和世界贸易正面临重重危机。作为全球贸易和创新的引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四分之一,并在 WTO框架下进一步探讨实现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各种机会。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世贸组织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 B. 中国开始主导世贸组织规则的制定 C. 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D. 世贸组织促成了世界各国市场的开放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0 分)

 25. 农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材料二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材料三如图:

  材料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业政策的创举。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在 2008年所作的《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一基于安徽省 16 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

 第 6 页,共 18 页 中,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有如图三三种观点。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本”指的是什么?“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本”“末”持何态度?其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三中图片一反映的是中国的哪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图二反映了中国农村进行的哪一历史事件?同时期还有一场什么运动?对我国经济有何影响? (3) 材料三中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有三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早在 1843 年,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831 年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 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负责管理公共卫生,还承担城市供水排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职责。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他在 1842 年发表了《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报告》,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摘编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材料二上海解放前夕,全市工厂 10079 家,分布在工业区的有 2263家,占全市工厂的 22.5%;分布在非工业区的有7816家,占 77.5%,大量工厂与居民住宅交错在一起。抗战时期,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的工矿企业有 400 多家迁到重庆……漫无系统,仓促兴建,工业区和居民区犬牙交错……对于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些措施。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933年 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一些专门介绍欧美和日本煤烟防治技术的文章不时见诸报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有见地的思想,如实施分散主义的城市建设,建设田园都市,通盘考虑交通、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市政专家董修甲还提出小都市对于交通管理、治安、卫生好处极大,应该积极建设小都市、花园城市、卫星城市。

  --摘编自胡勇《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英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共同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城市污染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近代学者关于缓解、治理污染的主张。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些论著认为,新政是“社会主义的口号”,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没有引起麻烦的宪法争执就结束了大萧条。”另一些论著认为,新政是“危险的法西斯式的计划”;完全代表着美国垄断资本的利益;“新政是与美国传统实行明显的灾难性的决裂”,“包含着很多共产主义的初期目标”。苏联不少历史著作认为新政“使美国劳动人民产生一种危险的幻想,以为资本主义国家有其进步的作用”,而罗斯福本人则认为新政“实际上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摘编自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从中任选一个观点,并就所选观点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提观点,论述要史论结合。)

 第 8 页,共 18 页 答案和解析

  1. 【答案】D 【解析】根据“而乡村本布日渐滞销。且取巧之人,用洋纱掺作本布,店铺碍于脆薄,价遂大减……”可得出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涌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手工业逐步破产,遭到打击,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耕与织分离,排除 A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纺纱,排除 B 项;

  纺与织没有分离,排除 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 【答案】C 【解析】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华民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故 C正确;

  A是洋务运动,排除;

  中国落后的根源材料未体现,故 B 错误;

  D是在一战期间,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3.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铁制农具分为初耕农具、播种农具、中耕农具和收获农具四种,这种分门别类的铁制农具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

 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排除 B 项;

  铁农具种类多样不能说明治铁业...

篇六: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学位论文中文论文题目:

 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构建模式研究—— 以中国莫干山镇和日本濑户内地区为例英文论文题目: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Art to HelpRural Rejuvenation ——Take Moganshan Town inChina and the Setouchi region in Japan as examples二〇二一年六月学科门类:

 艺术 学单位代码:

 10355密 级:

 公 开学 号:

 20182469作者姓名:周佳儿学科专业:美术学指导教师:杨奇瑞学位类型:学术学位指导组成员:马钦忠、张海军所在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培养类别:实践类答辩委员会主席:

 翁剑青 答辩日期:2021 年 5 月 19 日答辩委员会成员:马钦忠、杨奇瑞、沈烈毅、郑靖、张海军、赵明万方数据

 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构建研究以中国莫干山镇和日本濑户内地区为例周佳儿中国美术学院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1目录摘要............................................................................................................................................ 2关键词....................................................................................................................................2Abstract.......................................................................................................................................3Key words................................................................................................................................3第一章 艺术振兴乡村的理论视点.......................................................................................... 41.1 公共艺术振兴乡村的背景和意义.............................................................................41.2 研究目的及方法.........................................................................................................61.3 中国新农村中关于后现代的思考.............................................................................7第二章 缘起与挑战—问题及困境分析.................................................................................. 82.1 中国莫干山镇和日本濑户内地区对比研究.............................................................82.2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转型受阻与困境.....................................................................9第三章 机遇与变迁—解决策略及实施方式........................................................................ 113.1 特色小镇—中国浙江莫干山镇的经验...................................................................113.1.1 美丽乡建主体介入乡村架构...................................................................................113.1.2 公共艺术改造乡村的路径与方式...........................................................................133.1.3 多方通力合作深入文化惯习 .....................................................................................163.2 实践范式—以日本濑户内地区的经验对比...........................................................173.2.1 以“福武财团”为中心的魅力挖掘.......................................................................183.2.2 自上而下的艺术观光...............................................................................................203.2.3 自下而上的地域复兴............................................................................................... 223.2.4 公共艺术介入地域再生...........................................................................................24第四章 考察与评述—对比探究后的结果分析.................................................................... 26结语.......................................................................................................................................... 29参考文献.................................................................................................................................. 30专业能力展示.......................................................................................................................... 32致谢.......................................................................................................................................... 40万方数据

 2摘要公共艺术又被称为公众的艺术或社会艺术,在塑造地区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浙江省莫干山镇在城市化进程急需转型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积极响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号召,在保护好本地资源生态性和传承性的同时推动当地实行可持续发展,成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新画卷”的标杆。日本濑户内地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活力缺失、发展停滞等问题则是利用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来观光复兴,以艺术的形式唤醒十二个偏远岛屿及其乡村社区的地区活力,现已成为日本文化旅游项目方面的实践范式。本文主要通过中国浙江莫干山地区与日本濑户内地区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发掘与思考,试图探明艺术介入乡村以及艺术节观光举措对所在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评述了公共艺术助力乡村艺术振兴的价值,为我国艺术乡建模式的构建提供更多发展可能性和参考借鉴意义。关键词:公共艺术;乡村文化振兴;艺术乡建;莫干山;濑户内万方数据

 3AbstractPublic art, also known as public art or social art,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in shaping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the region. Moganshan Town, Zhejiang Province,China, under the dual pressure of the urgent need for transformation in the urbanization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actively responds to the policy call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and promo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local resources while protecting the ecology andinheritance of local resources, which has become a benchmark for the "new picturescroll" of a beautiful rural characteristic town. Since the growing aging population , lackof vitality, and stagnant development is a big issue for Setouchi area of Japan, they havetried to revive tourism and awaken the vitality of the twelve remote islands and their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form of art by the Setouch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Nowadays it has become a practical paradigm in Japanese cultural tourism projects.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oganshan area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and the Setouchi area in Japan, I was trying to explor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of art intervention in the countryside and art festival sightseeing measures on thelocation, analyze the value of public art in boos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t on thisbasis, and eventually provide more development possibilities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y country"s art township construction model.y Key words : P ublic art;Rural culture;Art rural construction;Mogan mountain;Setouchi万方数据

 4章 第一章 艺术振兴乡村的理论视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艺术类高校作为青年艺术工作者的聚集地,有着为社会文化服务的艺术使命感。在多元价值观产生碰撞的新时代,以社会美育与中华文艺复兴立身的国家队艺术类院校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利用专业优势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用公共艺术的语言展现中国乡村精神,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成为青年艺术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1.1 公共艺术振兴乡村的背景和意义公共艺术与架上雕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公共性”,此公共并非单纯指尺度上的大小变换,更在于思维概念上的立体转换,即不仅是一名艺术家的单方面输出,更多地是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利用公共空间的特性来考虑“人”的价值。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伴随当代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甚至艺科融合的兴起,公共艺术的在地性与观者的一次性解构试图接近语言领域,乡村地方重塑也成为公共艺术中极具代表指向性的焦点问题。公共艺术与场所空间之间产生的微妙趋向性,又使其在创作中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呈现出结构化的特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质量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2018 年国务院 1 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现如今,建设美丽乡村是大趋势之一,各地也纷纷开启新农村建设 2.0 版本。在城市综合体随处可见的背景下,农村”综合体”与美丽乡建的概念成为产业领域的新型混合产物,在艺术与重塑的交互式呈现下,体现了更具精准性的扶贫助农效果。同时,基于存在与高校相关专业结合实践的可能万方数据

 5性,我校每年都有“千村千生”新农村改造帮扶的暑期社会实践、艺术改造等项目及社会实践调研。从中笔者发现公共雕塑、景观装置对于乡村农业综合体项目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与蓄积性,因而催生了基于公共艺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与探讨。笔者认为,“大地艺术”视野下的公共艺术,在将艺术与乡村大自然有机结合的背景下,探索出了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艺术工作者借助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结合当代乡村振兴发展实践的广阔需求,可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助推和支撑。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它能够为当地带来积极良好的变化。第一,艺术唤醒乡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基在乡村,天人合一、诗意栖居不应成为落后的代表,而是有别于工业文明、城市生活的人类另一种生存方式。1运用常见的互动性与参与性,进行保护民族文化自尊与自信的探索与尝试。乡建的目的不仅在于挖掘乡村的美好,供城市居民观赏,更重要的是让村民们为家乡自豪,安心传承家乡文化。第二,有利于丰富当地旅游产品,调整旅游资源配置,形成新型旅游氛围,提升区域文化整体水平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全面驱动农业新形态的综合性发展。第三,有利于将当地旅游业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从文化、休闲、娱乐、观光、住宿、生产、加工、学术交流、产品展示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展现出地区特色,打造具有高度地方文化的多元经济体,发展旅游业和特色产业。同时实现增加就业和带动贫农致富的目的,并为文化传播做出新的贡献。第四,助力精准扶贫,实现多元化发展。这不仅能让农民们有更高的经济收益,提升当地农产品销量可观性,还能缔造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增加旅游业相应的各式就业岗位。1 郦亮.以艺术唤醒乡村 乡村艺术季呈现乡村振兴样本[N].青年报,2018-10-24(14).万方数据

 61.2 研究目的及方法当下城市综合体随处可见,相比之下,“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乡建”的概念还是产业领域的新事物。通过艺术介入从而提升农民收益,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乡村艺术振兴作为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既有鲜明特点,也有共同属性。文章将结合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创作环境、现状分析、中日两国实践案例难点和创新点,进行要素分析,继而形成考察报告。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分析优秀作品,建立实验对象来充实本文的论点和论据。本文中笔者选取中国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以及日本濑户内地区对比研究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新方法和新举措,以此归纳出公共艺术进行美丽乡建及地方重塑的构建方式。探究内核不是从艺术创作方面简单、主观评述中日两个地区美丽乡建的现象,而是通过艺术振兴对乡村及地区带来影响的调研结果,探讨制度模式的利弊。笔者认为,从艺术的角度去评价乡村振兴是无解的,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精英文化态度。艺术本身可以用艺术学和美学的手段来评价,但就如何理解和介入公共艺术而言,不同文化差异的个体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诠释。对乡村来说,艺术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入侵形式导致地区所发生的变化比公共艺术本身单纯的艺术性来得更为重要。同时,笔者将重点收集所选地区中日两国公共艺术介入新农村建设的论证数据,结合实地调研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因今年全球全面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为响应国家号召,无...

篇七: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 明治维新以来日 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及其启示

 王德祥

 (武汉大学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日 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实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

 二次大战后, 日 本农业和农村政策的重点转到保证农民收入和推进农村综合发展方面。

 日 本农业和农村政策形成、 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日 本农民的斗争、 农业组织的发展、 强有力的基层政府、 以及有利于农村的政治选举制度等。

 日 本农业和农村政策为我们提供了 5 个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

 日 本;

 明治维新;

 农业和农村政策

 中图分类号:

 F331. 30

  文献识别码:

 A

  1 868 年, 日本爆发反对外来侵略和推翻封建幕府的革命, 揭开了明治政府维新改革的序幕, 使日本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摆脱了 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危机。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 也是日本农业和农村政策的起点。

 二次大战后, 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进一步发展, 城乡 差距不断缩小, 1 975年后日本农村家庭的人均收入超过城市, 并出现了城市居民回流农村享受高质量生活的现象。

 日本是一个岛国, 地少人多(37. 78 万平方公里、 1 . 27 亿人口, 与我国湖北和湖南两省相当),资源贫乏, 农业至今不能称为规模化经营。

 那么, 日本政府是如何支持农业、 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是什么促使日本政府较早开始政策支持? 这些政策实践对我国有何借鉴与启示? 为此, 本文拟对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发展及其原因进行初步考察。

 一、 从明治维新到二次大战前的政策 明治维新以前, 日本处于封建社会后期——日本历史上称为江户时代或德川幕府时代。

 在这一时期, 由于幕府和大名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农民生活困苦。

 1 9 世纪后, 农民反增税、 反赋役的暴动愈演愈烈。

 1 853 年后,由于德川幕府接受美、 英、 法、 俄等国的开港条件和各种不平等条约, 激起人民的强烈愤慨, 由此爆发了大规模的反侵略和“倒幕” 起义。

 1 868 年“倒幕” 成功后, 新上台的明治政府迫于社会的压力, 进行了“废藩置县” 、 “废除等级制度” 、 “植产兴业” 等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 的维新改革, 农业和农村政策也由此发端。

 1 . 以减轻税收负担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政策。

 1 868 年革命后, 明治政府确立了 向西方学习、 发动工业化、 实现富国强兵的国策。

 为此, 明治政府认为, 必须废除封建制度对农民的束缚, 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 以农业发展来支持工业化。

 1 870 年, 日本民部省提出:

 士、 农、 工、 商同受国家保护, 士、 工、 商不纳税, 而让农民承担重税是不公平的, “必须减重增轻, 使天下民产得以平均” ;

 ① 幕府指有封地万石以上的诸侯, 如德川幕府就拥有全国土地的 1/4; 大名指有大量封地的贵族, 在日本, 幕府以外的土地被分给 260 多个大名作领地。

 ② [日]井上清, 铃木正四著. 日本近现代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2.103.

 ①等封建领主分割土地, 人民的身份、 职业受到严格限制, 加上赋税沉重, 农②

 民部省还提出, 应承认农民的土地

 ・2 ・ 所有权, 实行以地价为基础的货币地租。

 于是, 在完成“废藩置县” 、 “废除等级制度” 后, 明治政府在 1 872 年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 (但未承认佃农的耕地所有权)。

 1 873 年 7 月颁布《地税改革条例》, 推行地税改革。

 地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 )

 地税一律按地价征收现款; (2)

 税率为地价的 3 %, 附加税 1 / 3 为村费; (3 )

 地税以土地所有者为纳税人。

 地税改革减轻了农业税负, 并通过征收现款(出售农产品后交税)

 促使农民进入商品货币经济、 向工业和城市提供食品保证。

 改革后一般佃农收入的 1 / 3 缴税费, 1 / 3 交地主, 1 / 3 归自己, 佃农负担减少约 7%。1 876 年, 明治政府又进行税制改革, 废除了德川时期(地税、 劳役税和各种杂税多达 20 00 余种)

 的绝大部分零杂税和营业杂税, 并将税收分为“国税” 与“地方税” 。

 1 888 年, 随着工业化加速,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缓和农民与工商业者的税负不平衡, 明治政府建立了所得税—对年收入 30 0 日元以上的个人、 按 1 %~3%的 5 级累进税率征税(1 90 0 年改为 1 %~5. 5%的 1 2 级累进税)。

 1 897 年将营业税改为国税, 解决由各地征收产生的税负不均和发展不平衡问题。

 1 900 年建立了法人税(按比例征收的公司所得税)。

 税制改革改变了以地税为中心的税制结构。

 1 91 2 年, 在国税收入中, 酒税占 28%, 地税由 1 878年的 70%降到 22%, 所得税上升到 1 1 %; 地税在整个税收中的比重降到 54%左右(见表 1 )。

 ① 表 1

  近代日本农业和非农业的税收负担与补贴

 单位:

 % 税收比重 税收负担率 年份 财政补贴率 年份 农业 非农业农业 非农业 农业 非农业1 878—1 882 1 888—1 89 2 1 90 8—1 91 2 1 91 8—1 922 1 928—1 93 2 1 93 3—1 93 7 9 1

 74 54 41

 3 3 26 9

 26 46 59

 67 74

 1 4. 9

 1 1 . 2 7. 5 8. 1

 6. 5

 2. 0

 5. 5 4. 8 3 . 8 4. 0

  1 891

 1 901

 1 91 1

 1 921

 1 934

 0

 0 . 0 5 0 . 0 2 0 . 0 2 1 . 1 4

 0. 49

 1 . 41

 1 . 09

 0. 55 0. 58 资 料 来 源 :Pr es s , 1 988. p40 .

 与此同时, 1 870 年后明治政府还从欧美大量引进农业机械, 试图推行“大农场经营方式” , 但水稻生产和小农经营使其遭到失败。

 1 880 年后, 明治政府转向推行“老农化经营方式” , 政府在东京、 札幌等地设立农业学校和农业试验站, 将老农经验技术进行分析、 总结和改进后推广。

 由于“老农化”

 注重良种、 肥料、 耕作方式和水利灌溉系统的改进, 政府在 1 896 年建立“府县农工银行” ,1 897 年建立“日本土地抵押银行” , 1 89 9 年通过《耕地调整法》、 要求各村拥有 2/ 3 以上耕地的农户参加“土地改善计划” , 政府对“老农化” 生产和土地改善计划提供贷款。

 1 9 00 年, 政府在农民自发成立各种农业团体(如农业讨论会、 种子交换会)

 的基础上, 推动成立了 “日本农协” ——主要通过“农协” 向农户提供贷款和补贴。

 1 870 —1 91 2 年, 由于农业税负下降和财政支持, 农业投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 深耕技术、品种改良和化肥运用得到普及, 农业走出了停滞状态。

 1 890 —1 9 1 0 年, 每町土地(99 00 平方米)

 的收入由 357 日元增加到 43 9 日元,Yu j i r o Hay ami .

 J apan es e Ag r i c u l t u r e u n d er

 Si eg e[ M] .

 Mac mi l l an

 ①

 农业产出增长率由 1 . 6%提高到 2. 0%。

 1 880 年后, 农地面积达

 ①[日]井上清, 铃木正四著. 日本近现代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2.109. ①大川一司, 筱原三代平等. 长期经济统计:

 推计与分析(农林业)

 [M]. 东洋经济新报社, 1966.226.

 ・3 ・到历史顶峰(约 600 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 5%)。

 更重要的是, 农业提供了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农业出口从欧美换回了大量技术设备, 有力地支持了 工业成长。

 尽管农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由于农业本身也得到发展, 农村人均消费与城市的差距并未扩大(见表 2)。

 表 2 近代日本的城乡 人均消费差异

 农村(日元)

 城市(日元)

 城乡 之比(%)农业的产值比重 1 887 1 897 1 904 1 91 3

 1 930

 1 938 79. 5

  1 09 . 8

 1 38 93. 0

  1 44. 7

 1 55 92. 7

  1 25. 6

 1 35 1 00. 4

 1 34. 4

 1 39 1 03. 2

 21 2. 8

 207 1 23. 1

  203 . 1

  1 65 41 . 5

  3 1 . 5※

 1 5. 9

 ※1 91 0 年数据。

 资料来源:

 大川一司, 速水佑次郎.

 日本经济长期分析—成长、 结构、 波动[ M] .

 日本经济新闻社, 1 973. 238.

 2 . 以缓解贫困为中心的农村发展政策。

 1 9 1 0 年以后, 日本农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由于战争刺激, 工业发展加快, 工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 农村资本大量流向工商业。

 另外, 1 894 年中日战争后,日本获得巨额赔款(相当日本国民收入的 1 / 4)

 并侵占台湾; 1 90 5 年日俄战争后日本获得了对朝鲜的控制权、 1 9 1 0 年吞并朝鲜, 促使日本将朝鲜和台湾稻米大量运往日本,压力, 又压低了粮食价格, 导致日本农业衰退和农村困难。

 1 91 8 年 8 月, 日本爆发了农民袭击米商、富豪和町公所的全国“米粮暴动”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 920 年日本发生经济危机, 1 923 年发生关东大地震, 工业低迷和地震灾害导致农村贫困加剧, 农民被迫卖儿卖女、 运走他乡 , 农村租佃冲突也日益激化。

 在这一背景下, 日本政府设立了“农林水产省” , 对农村发展进行政策支持。

 20 年代日本的农村发展政策主要包括:

 稻米价格支持、 租佃调解和农村建设支持。

 1 921 年制定《稻米法》, 进行稻米的购、 销干预, 以稳定市场和保证农民收入, 最初的干预规模设定为每年 2 亿日元。

 1 9 24 年制定《租佃调解法》 和《自耕创设维持法》, 以减免佃农的地租、 确保佃农的耕作权和让地主将土地出售给佃农, 减轻佃农的生活压力, 缓和农村矛盾。

 1 9 1 9 年制定《开垦帮助法》、1 922 年制定《新农协法》、 1 923 年出台《水利灌溉项目补助规定》, 通过财政资助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付给农民修路、 修渠和开荒的费用), 提供生产贷款, 对村庄的“生产和生活自救行动”给予补贴, 以缓解贫困。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 日本又连续发生经济危机, 农村遭受新的打击。

 特别是 1 9 31 年东北和北海道等地区大歉收后, 农民卖儿卖女、 大量逃亡、 甚至全家自杀; 而地方政府为保证自己的利益,竟然提高租税, 引起严重的农村动荡。

 于是, 日本大正政府加大了财政支持的力度(见前表 1 )。

 主要措施是:

 第一, 1 9 31 年废除原来的租税条例, 颁布《地租法》, 将地税由按地价课税改为按租借价课税, 使地税变成收益性税收, 减轻地税负担。

 第二, 1 932 年农林省制定“村庄复兴计划” (由各地农村和农协最早提出), 拟定 5年中每年资助 1 00 0 个村庄。

 1 932 年农林省、 内务省和其他部门实际提供 1 . 6321 亿日元, 到 1 93 4②

 既缓解了 粮食供应的

 ② 1914—1919 年, 仅从朝鲜运往日本的稻米就从 140 万石增加到 280 万石; 1931—1936 年, 朝鲜和台湾的稻米强迫输出达总产量的 50%以上; 1925—1931 年, 日本的稻米价格下降了 40%。

 ・4 ・ 年底总共资助了 5. 22 亿日元。设与发展。

 第三, 1 93 2—1 93 5 年, 对贫民无偿配给粮食或低价供给粮食、 提供肥料和种子, 对农民提供低息和免息贷款。

 第四, 1 936 年建立中央财政对町村财政进行补助的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雏形), 要求地方政府降低租税、 帮助农民解决困难。

 第五, 1 938 年制定《国民健康保险法》, 建立了包括农民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

 1 91 9 —1 938 年是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是农业和农村困难的时期, 但由于财政支持加强和农业税负继续下降, 农业继续保持了增长态势:

 1 91 0—1 93 0 年每町产出额由 439 日元增加到 53 3日元(高于 1 890 —1 9 1 0 年的产出增加值); 城乡 收入和人均消费的差距有所扩大, 但仍得到控制(见前表 2)。

 ① 复兴项目包括各村水库、 渠道、 仓库、 道路、 教育、 工商贸易的建二、 二次大战后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发展 二次大战后, 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1 9 46 年日本通过了《新宪法》; 同年制订《农地调整法》,开始农地改革——将离乡 地主的土地和在乡 地主超过 1 公顷的土地出售给佃农(价格为年租金的 40倍, 各村成立由 3 个地主代表、 2 个自耕农代表、 5 个佃农代表组成的改革委员会), 在农村建立自耕农体制。

 1 947 年又颁布《农业协同组合法》, 重建“日本农协” 。

 战后日本农业和农村政策就是在民主化改革的基础上发展的。

 1 . 以粮食自给和保证农民收入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政策。

 战后初期, 日本出现了最严重的食品短缺问题(二次大战中, 日本耕地面积减少 1 4%, 劳力减少 1 00 多万, 化肥和机械减少 80%, 产出减少40%以上)。

 这种状况促使日本政府确立以粮食自给为目标的政策。

 事实上, 农地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调动农民积极性、 发展粮食生产。

 1 9 50 年, 当农地改革基本完成时, 约有 200 万公顷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 自耕农的比例由 31 %增加到 62%, 耕地在 1 公顷以下的农户比例达到 75%, 农户数目达到历史高峰(61 7 万个, 明治维新后日本农户一直在 550 万个左右), 农村人口占 62. 7%。

 1 952 年, 日本制定《农地法》, 确立了农村家庭经营的“三策合一”(所有、 管理和劳动)

 原则, 作为巩固自耕农体制、 保证农业发展的基础。

 1 949 年, 日本政府建立新的价格支持和补贴制度。

 价格支持的目标是保证农村家庭的收入不低于城市家庭的收入, 实现粮食自给。

 1 955 年后随着工业高速发展, 日本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力度加大、 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完善。

 农业补贴包括农产品(稻米、 蔬菜、 肉、 奶、 大豆)

 价格补贴,农业机械与设施建设补贴, 农业现代化改造贷款利息补贴, 农业生产保险补贴等。

 到 1 965 年, 日本已成为工业化国家中农业支持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据经合组织统计, 200 0 年日本财政的农业补贴为 GDP 的 1 . 4%, 而农业产值只占 1 . 1 %)。

 1 ...

篇八: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ewcotm trystO e D eVel O pm ent靳农村建设王甜摘要:本文首先对智慧乡村规划建设的需求性进行分析.提出网络覆盖率是实现智慧乡村的首要条件.然后总结分析国内外智慧乡村规划案例.最后提出我国智慧乡村的实现路径。关键词:智慧乡村:智能化:公共服务设施:设施农业1智慧乡村规划建设的需求性分析1.1智能化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让公民均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136072万人,城镇人口73111万人,乡村人口62961万人。在辽宁、河南、安徽等地乡村的实地调研中发现,乡村常住人口主要是老人、小孩、从事农产品种植的青年,大量年轻人离家到城市打工。乡村医疗、乡村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如何以低投入满足乡村老人医疗、小孩教育需求?可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能力。通过远程医疗、电子病历、网络授课等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教育、文化物联基础网络。通过智能化的无缝对接,解决农村最急需的服务。1.2智能化改变乡村设施农业智能科技指导。农产品施肥、浇水等种植方式不当,会能造成食物不安全、土壤环境改图1智能化农业管理变,空气污染等不良后果。农业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又很难实现。搭建网络平台,农业专家与农户进行有效沟通,可视化远程对农产品如何种植等问题进行指导,实现良性循环。智能销售平台。乡村电商农产品网上销售,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包装设计成产品网上销售,适应各种消费需求,促进乡村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智能农业管理。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农业管理。手机遥控管理大棚,可以观测大棚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信息。安装棚内摄像头,清晰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 见图1) 。2智慧乡村规划建设的实现条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宽带入户数逐年增加,2012年我国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4075.9万户( 见图2)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 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叛国发[2013]31号) ,2014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三部委联合组织实施“ 宽带乡村” 试点工程( 一期) ,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开展“ 宽带乡村” 试点工程建设。到2015年,实现95%以上行政村通光缆,农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4M ,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30%。“ 宽带乡村”:01I {001{ {i僦酿岳矗i;嘉蔽蔚面;图2 2010~2012年我国城乡宽带接入用用户统计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8一仆憾!壁健陂8一口o、,o—o口暑西丁一01:∞暑∞=oit.e∞扣一。薹3价蓦万方数据

 为我国智慧乡村提供了首要实现条件。3智慧乡村规划案例分析3.1国外农业智能化国外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在温室生产中大量采用无线传感器管理、调控温度湿度、营养液供给以及pH 值( 氢离子浓度指数) 、EC值( 可溶性盐含量) 等,使设施蔬菜栽培条件达到最适宜的水平。荷兰等设施蔬菜平均年产量能达到每亩5万公斤,而我国设施蔬菜的产量仅为他们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在人力方面,国内设施蔬菜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温室年平均用时达每亩3600小时以上。人均管理面积仅相当于日本的五分之一、西欧的五十分之一和美国的三百分之一。3.2世纪之村智能化服务世纪之村智能化服务平台,是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实际,建立的集“ 村务管理及公开、村财管理、乡风文明、农家店、劳务供需、星火科技、企业展品、百姓新闻” 八大功能为一体的农村智能化服务平台。该平台采用政府提供平台、公司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以“ 整县推进、村设网点、服务到户” 为原则,在不增加新投资的乡村中,在已装宽带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代办点、村委会、供销合作社、合作医疗所、食杂店、茶叶店等设立智能服务点的平台运作模式( 见图3) 。现已在福建省泉州市500多个村广泛应用,使农村村级管理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村务管理更加透明、政府的监管更加有效,为“ 三农” 提供信息服务支撑,为提高农村社会资源利用率和拉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奠定信启服务基础。3.3台湾智慧乡村互联网产业《“ 智慧台湾” i -235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在安全防灾、医疗照护、节能永续、智慧便捷、舒适便利、农业休闲等六大领域开展智慧生活科技创新应用的服务示范。2006年台湾“ 农委会” 推出“ 漂鸟计划” ,该计划是鼓励18~35岁的青年人到乡村体验农业种植活动。以创造乡村产业人力,并协助年轻人在乡村及农业中找到新的工作契机。如励志型职业种稻人,利用互联网开设自由网店,采用自销自产的商业模式。4智慧乡村规划建设的实现路径4.1智能化改变乡村公共服务实体空间智慧医疗实现远程监护就医。我国乡村医疗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诊疗条件差,诊疗水平有限,乡村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留守老人患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疗。建议每村医务室配置至少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政府牵头组织搭建城乡医疗服务平台,医务室将患者症状、血压、心率、体温等身体健康常规指数传送至服务平台,医生可根据数据及时与医务室联系,初步确定患者治疗方案,乡村医务室根据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患者也可通过平台了解各三甲医院各科室医生的门诊时间,提前进行门诊预约。实现网络挂号、远程身体监护、远程医疗诊断。与此同时,患者病历也可为医生相关科研提供经验积累。智慧社交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乡村留守老人与子女异地而居,生活孤单,精神文化生活单调,难免情绪低落,影响身心健康。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议老年人活动室配置至少一台能联网的计算机,有条件n● —毋,图4台湾农业休闲蕾P20四留一邑国—■ ■ I■ —_■ 一kt● —● —● 国啊■ —■删⋯^I‘ h⋯⋯· ⋯‘ n:· .⋯“ ● 。p’ ⋯-⋯⋯h—rjl‘ i啼’ ” 瑚;¨ ● M I一{_1*}*?图3世纪之村智能化服务网页版图5漂鸟计划——台湾青年人到乡村9一小城镇建设斟r6引叫引引引—叫引叫T_圳引引——州引万方数据

 H eWcountrysi ae oevol opm ent新农村建设90丑§ l镇呈l建扩—l;l∞l的家庭安装联网计算机,可以使老人与异地子女视频聊天,通过网络拉近亲人间的距离。通过网络观看健康长寿知识、养生堂节目、以及人文纪录片等等,丰富乡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智慧教育增强城乡教学互动。建议乡村中小学配置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有条件的学生家庭安装联网计算机,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拓展乡村孩子的视野,让孩子们有更大更广的求知空间,提高乡村教育教学水平,让乡村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城乡教学互动。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城乡间教师教学交流,推广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校间、教师间的相互学习,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随时学,提高预习温习效率,乡村学生不出家门也可享受一流教师的授课。增加“ 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授课”的学习功能,实现“ 多个教师上,—个学生听”的新型教学模式。配置智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医疗、文化、教育等专业性应用系统,通过提升乡村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协调高效运行,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4.2智能化促进绿色农业良性循环系统智慧农业科技指导。农业专家通过网络平台指导农村农业生产问题,指导设施农业如何施肥、浇水等细节。实现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可追溯机制,生产绿色食品,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农业专家可收集系统数据,作为科研基础资料。智慧农业网络平台。通过平台了解农产品供求信息,建立集种植、加工、销售、服务( 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 于一体的乡村电子商务网络,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实现订单农业最有效的路径。乡村农业生产全程智能化规划,农业领域的专家可通过移动互联网指导农业生产、网络销售、科技服务于一体,实现绿色农业良性循环。4.3智能化规划转变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智慧乡村旅游掌握实时旅游资讯。建立智慧旅游平台,出行前可以查看景点游客量、是否有车位、附近的特色美食、农家乐住宿、吃喝玩乐游等实时资讯,开展选择性旅游。使乡村人民享受到城镇居民的便捷生活。智慧乡村信息服务平台快捷使用各类信息。通过电视界面以视频为主、文字为辅方式,将电视商城、天气预报、民意征询、农业信息、便民服务、远程党教、农业技术、政策法规等内容传递给农户,实现生动直观的政策宣传、知识普及与监管服务。智慧乡村交通掌握实时智能管理。随着我国乡村地区“ 村村通” 战略实施,几乎所有乡村都解决了交通问题,针对乡村道路状况复杂、日益增长的车辆需求,城乡衔接的加强等一系列问题,建设完善的智能化道路交通指挥管理系统,包括乡村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检测、电视监控系统,交通违法检测系统,以及乡村“ 122” 交通事故接处警系统。公共交通W IFI覆盖,打车软件,公交GPS定位系统,方便乡村居民出行。乡村生活智能化规划,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智能交通实现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改变村民生活方式,方便村民生活。5结语乡村规划建设智能化不仅要“ 高科技” ,更要“ 接地气” ,智能化的实现缩/J 城乡差距,缩短距离感,投入少、见效大,让都市文明与美丽乡村无缝对接。目前,智慧乡村规划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规划师应尽快开展智慧乡村规划相关理论、相关标准、相关规范等课题研究,智慧的规划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参考文献:⋯ 仇保兴.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研究,2013(5):1—12.【2J 丁国胜,宋彦.智慧城市与” 智慧规划”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城市发展研究,2013㈤:34—39.【3】刘晓馨.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硅谷.2014(1):1—4.【4】孙中亚.甄峰.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述评.规划师.2013(2):32—36.15J 曾玉龙.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柏加镇智慧型城镇研究.小城镇建设,2013(8).作者单位: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万方数据

 智慧乡村的规划构想智慧乡村的规划构想作者:王甜作者单位: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刊名:小城镇建设英文刊名: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王甜 智慧乡村的规划构想[期刊论文]-小城镇建设 2014(10)2014(10)

推荐访问: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日本 公共设施 乡村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