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团的作用是什么6篇体育社团的作用是什么 ・306・体育社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徐林川黄维轩素质教育摘要: 文章阐述了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社会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社团的作用是什么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体育社团的作用是什么
06・体育社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徐林川黄维轩素质教育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增强心理健康、 提升创新意识以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而提出“领导者有力支持” 和“大学生积极参与” 双面发展对策, 以期体育社团在高校中得以更好地开展。关键词:
体育社团; 高校;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堂教育的延伸。
体育社团以其固有的特点, 多重的功效, 在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伴随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我国高等院校必将掀起大力发展体育社团的热潮。一、 高校体育社团特征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中的一部分, 有的也称之为“协会” 或“俱乐部” 。
体育社团的形成一般都是由有某一体育项目特长的学生发起, 由相同体育爱好的大学生自发组成( 或在一定外部环境影响下和指导下)而成立的, 初期一般都是通过民主推选社团领导, 聘请业余指导教师, 形成一定规模和组织后, 在校团委注册开展活动。
社团的干部具体分工, 负责开展各项工作, 社团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基本上能定期、 定时开展各种活动。
活动经费主要由校团委从本部门经费中拨给或来自于企业的赞助, 主要用于购置办公用品、体育器材、 奖品等。
社团干部及成员开展工作都是义务服务, 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 这些都说明高校体育社团是—个自发的、 民主的、 公益性的群众性组织。
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丰富, 有为了健身的, 有为了提高技术、 技能的, 也有为了锻炼身体的。
社团内相互学习、 相互提高气氛, 自己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
参加者甚为踊跃, 有较强的凝聚力。
与此同时, 以其自身优势在大学生中影响力较大。二、 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1.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而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可以说是一个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
有调查显示, 居民积极参与的体育项目, 主要是一些民间体育项目和中老年舞蹈等。
而学校体育课中开设的主要运动项目, 如田径、 游泳以及各种球类, 居民参与率普遍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固然有场地器材的缺乏因素, 但同时也由于人们缺乏参与体育运动的第一动因( 兴趣和习惯)的因素。
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 与早年参加这项运动的经历、 对该项目的认识以及自身具有的该项目运动基础都有很大的关系, 而通过体育社团活动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体育社团活动的最大特征就是自愿和主动。
社团成员都是基于对某项体育项目的极大兴趣, 自主选择参与的, 它完全摒弃了一些体育课中出现的学生被动现象。
随着在社团里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过程的不断推移, 他们的运动技术和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也亲身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价值所在, 并对这一运动项目作者简介:
徐林川,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黄维轩,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素质教育・307 ・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由单纯的兴趣转化为对某项运动深刻而全面的了解. 形成自身固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把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逐步养成一种良好的终身体育运动习惯。2. 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在高校体育社团中, 对内、 对外的各方面联络和组织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负责, 教师只是作为顾问或指导, 社团活动不仅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 同时也需要他们与社会进行交流。
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深入社区, 通过联系、 组织比赛, 开展体育知识竞赛以及各种形式的辩论赛, 请体育名人来校园进行讲座或座谈, 组织社团成员观摩高水平的体育竞赛, 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的筹集资金方面等,都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的机会, 有助于大学生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在这些活动中, 他们将在成功和挫折中不断对自己知识和能力评价进行重建, 在行动与思考、 交流与反馈、 努力与挫折中, 社会实践能力不断经受考验, 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得以很好地提高, 为自己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3.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社团活动是一个广泛的、 多边的交往平台。
大学生们可以通过交往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
很多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使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习及各种心理压力得到了有效的释放, 人变得开朗起来了, 从以前的怕接触人到喜欢和人打交道。
同时, 体育社团活动因其聚集方式的灵活性, 使得经常性的活动成为可能,许多同学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取得了认同感, 在集体的互相促进中增强了责任感和荣誉感。
只有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 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自信走向社会。4 . 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对体育社团的组织者来说,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长久保持活力的根本保证。
调查显示, 一个好的体育社团, 从创建到发展, 要经过精心策划, 长期而有计划地安排和大力宣传, 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
所有这些, 对每一个社团成员来说, 都是一个从未体验过的全新领域, 需要他们摆脱旧的思维定势, 积极投身其中, 不断摸索和创新。
在体育社团的各种活动中, 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得到培养和提高。5. 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社会时尚的东西最为敏感, 渗透到大学校园各种时尚的东西大多数是积极的、 健康的, 但也不乏消极的、 不健康的。
怎样把大学生吸引到积极、 健康、 向上的文体活动中, 不仅是他们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校各种形式和类别的体育社团, 不仅能积极推动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也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些健康的、 积极向上的体育社团组织通过自己的表现, 吸引了大批学生积极参加, 牢牢占领着大学校园文化这块阵地, 让大学生们不知不觉地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 即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也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三、 大力发展高校体育社团的对策1. 院校领导的有力支持高校领导和学生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社团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补充作用, 要针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特点、 作用及现状, 因势利导, 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支持、 管理和指导, 并将体育社团列入学校体育工作内容。
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有专人负责, 并通过校刊、 校园网、 宣传栏以及广播等积极宣传社团活动, 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体育社团氛围。
同时要整合资源, 加大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经费投入, 积极鼓励和帮助社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争取社会赞助, 鼓励社团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获得活动经费, 切实解决好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 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们要认识到体育社团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积极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中来, 提高服
一素质教育务意识, 以主人翁的姿态, 积极拓展体育社团活动形式, 努力提高活动质量, 使活动做到有创新、 有价值、有吸引力, 把体育社团办得有声有色。
同时, 开展社团活动要做到少花钱、 多办事, 把钱用在刀刃上, 以保证体育社团长期、 稳定、 健康的发展。体育社团以其自身的优势, 在高校中有较大的影响力。
开展好体育社团活动, 对高校来说, 是素质教育的促进和强化; 对大学生来说, 是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高等教育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 运作好体育社团, 必将对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M 】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2】
杨跃青. 对普通高等学校课余体育工作管理模式的探讨【M 】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3】
李晴慧. 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闭. 体育学刊, 2003, ( 3).【4】
宛丽, 罗林. 体育社团的合法性分类及发展对策叨. 北京体育大学报, 1996, ( 2).【5】
马新东, 高前进, 周越等. 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 2).【6】
任远金, 陈双. 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J1.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 1).
篇二:体育社团的作用是什么
当前中国体育社团摘要 体育社团是以体育为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
它具有民间性、 非盈利性、 互益性和同类 相聚性等基本性质。具有代表群体参与政治活动、 协助政府体育部门完成某些政府职能、成员 发展、 维护成员
的群体权益和个别权益等功能。
体育社团可分成竞技运动、 社会体育、 体育科学技术、 体育观众、 体育娱乐享 受等类别。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我国的体育社团处于萎缩的状态, 当前体育社团得到了 较大的发展, 但体育社 团的社会基础十分薄弱, 还具有鲜明的官民二重性。
体育社团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组织形态,未来的世纪中 , 体育社团将会从官民二重结构中逐步走出, 展示它特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 中国, 体育, 社团, 体育社团, 体育改革
Abstract Mass organizations of sport are mutually beneficial organizations formed by people getting together, who are commonly characterized by sport.
In nature those organ izations are folk, pro fitless,
mutually beneficial andgetting together to go in for physical t raining.
They have thefunctions of representing masses to take part in politicalactivities,
help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s of thegovernment to
complete some of its functions,
a dmitting theirmembers and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masses andindividuals.
Mass orga nizations of sport are divided intoseveral kinds,
such as competitive sport,
social phys icaleducation,
scientific techniq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spectators,
sports entertainmen t etc.
Under the condition ofplanned economy the mass organizations of sport in ourcount ry were in a state of shrink.
At present they havedeveloped greatly,
but their social base s are very weak andthey obviously have the dual character of government andpeople.
Mass
organizations of sport are the kind oforganizational form,
suitable for the market econ omy.
In the future century they will gradually get out of the dualstructure of governm ent and people,
and will reveal theirspecific social functions and value.
Key words China,
physical education,
mass organization, mass organization of sport,
reform
1 体育社团的定义、 性质和分类
1. 1 社会团体, 简称社团,
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1] 。
体育社团就是以体育 运动为目 的或活动内容的社
会团体。
体育社团是社会团体的重要类型, 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
由于体育文化的群体性、 社会性和多数人参与的非职业性等特征, 决定了 体育社团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
在历 史上, 体育社团对体育文化的传播起了 重要的组织、 教育作用。
我国的体育社团从宋代开始就有了 较大的发展 , 如当时的武术社团“角抵社”、“英略社”、“锦标社”, 声势十分浩大; 宋元明持续三代的蹴鞠社团“齐 云社”, 推动了 中国数百年足球运动的发展; 在清代的异族统治情况下,出现了 以结盟、 传教、 习武等活动为 凝聚方式的各种民间秘密团体[2] ,
顽强地开展着体育活动, 说明体育社团确是一种社会需要, 也是一种客观 存在。
到了 近代, 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传入, 体育社团大量涌现, 著名 的有大通体育会、 南华体育会、 松口 体 育会、 精武体育会、 中华武士会、 北京体育竞进会、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上海优游体育会等社团。
在革命根 据地, 有列宁俱乐部、 赤色体育会、延安体育会、 延安新体育学会等体育社团, 有效地组织了 革命战争时期的 军民体育活动。
市场经济为体育社会团体的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工业化、 都市化的过程中, 一种包括体育在内 的新的大众文化正在形成,它具有统合城乡 各阶层居民的功能, 因此更加借助和依赖社会团体的作用。
在市场 经济发育较好的国家, 体育社团是国家和社会体育事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美国奥林匹克委员 会和美国健康、 体 育、 运动、娱乐和舞蹈联合会两大社会团体管理着业余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 日 本对体育的管理采 取“民办官助” 的办法, 由政府和财
团提供资助靠民间体育组织来开展国内体育活动和参加国际体育比赛。
市 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的各种社会资源不再由政府垄断, 被分解到社会的各个利益群体, 市民社会、 世俗社会得 到了 相应的发展,社会团体的组织形式无疑是适合这种社会结构的。
1. 2 体育社团的性质
1. 2. 1 民间性 社会团体无论在学理上和法理上都确定为民间组织。
当代社团研究和法令由于此类组织 发育之迟缓而显得不成熟,但对社团的民间性却从无含糊[3]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条 例》“体育协会从属于社团管理范畴” 的规定, 体育社团也应具有民间性, 它是民间自 治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 这是体育社团的基本社会定位。
比如, 我国《基层厂矿、 企业、 事业、 机关体育协会章程( 试行)》 明确规 定基层体协“是群众自 愿组织的业余群众体育团体”。
1. 2. 2 非盈利性 体育社团不能以盈利为目 的,
有关法令规定“社会团体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 的的经营 性活动” [4] 。
当前,
一些体育社团虽然在从事某些经营活动, 但最终目 的仍然必须是为了 扩大体育的社会效 益。
1. 2. 3 互益性 体育社团的成员 要在所组织的活动中取长补短, 互利互惠。
1. 2. 4 同类相聚性 体育社团是一种围绕体育的某种性质的人们的集合。
或者是操练某一种共同的功法 、 体操、 舞蹈, 或者是相聚在一起开展同种游戏、 比赛、 娱乐, 或者是共同从事某一类体育文化活动的人的联 谊交流, 如科研、 新闻、 教学等。
1. 3 构成体育社团需要具备的条件
1. 3. 1 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
成员 应具备体育方面的某种条件, 成员 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 每 个人都有职能分工, 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1. 3. 2 特定的体育目 标 或为了 提高某一运动项目 的运动成绩, 或为了 健身娱乐。
这一体育目 标必须具有 社会意义, 并形成成员 的群体意识。
1. 3. 3 明确的行为规范 即有群体成员 互动时遵循的规则 和对其成员 的特殊要求, 以及必要的奖惩制度 , 这些都要载入社团的章程。
1. 3. 4 权力结构 体育社团需要有一个自 上而下的权力分层体系,以控制和指导体育社团的活动。
1. 3. 5 一定的物质设备 体育社团与 体育场馆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多数社团附设在体育场馆, 或由体育 场馆兴办体育社团。
1. 3. 6 适宜的外部环境 体育社团的存在与 外部社会的体育环境关系很大, 当地体育人口 的数量、 活动 方式决定了 体育社团的规模和性质。
体育社团与政府和其他社团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1. 3. 7 一定的社会承认 组织体育社团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结社的法令, 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 。
1. 4 体育社会团体的功能
1. 4. 1 代表群体参与 政治活动 如《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章程》 中规定了 本会是“研究我国体育发 展战略, 为体育决策服务的学术团体和咨询机构”。
1. 4. 2 协助政府体育部门完成某些政府职能 各级共青团、
工会、妇联中的体育部门, 作为政府的助手 做了 大量具体的工作, 如办学习班和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等, 一些体育协会还承担了 体育市场的管理工作 。
1. 4. 3 成员 发展 发展成员 在体育知识、 技术、
技能等方面的素质, 表达成员 的情感、 能力, 为成员 寻 求体育机会, 以获得社会承认, 实现自 我, 这是社团的主要功能之一, 也是社团能够吸引 成员 的基本原因。
1. 4. 4 维护成员的个别权益和群体权益 群体利益的表达是社团成熟程度的重要表征, 它表明成员 缘共 同利益而凝聚的程度[3] ,
也表明社团组织在社会关系中的独立程度和政治参与程度。
比如, 在《中国体育科 学学会章程》 中规定本学会有“反映体育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 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的任务。
体育社团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有其发展体育事业的价值, 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体育 社团相对于政治性、 经济性、 宗教性社团, 较少社会背景, 较少动用社会资源, 成员 的覆盖面较宽, 因此有较 大的社会容量, 是社会成员 实现社会参与的较好形式。
在许多发达国家有意识地利用体育社团进行团队意识、
协作精神等某些社会伦理道德的培养。
在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主导意识的社会里, 体育社团成为规范青少年儿童 行为, 发展群体观念, 抑制过分个人欲望的重要手段。
体育社团与科学技术、 健康卫生、 文化艺术等类社团有 相似的社会功能, 但对成员 没有特殊的行业要求和特长要求, 而且体育社团的种类很多层次有别, 人们的选择 余地很大, 因
此体育社团有着更强的社会适应性。
在前苏联基层群众体育俱乐部有267764 个, 在日 本有 626087 个。
它们所能涵盖的人口 是任何其他社团都不能比拟的。
可以说, 体育社团的发展程度, 是一个社会体育发展 水平、 体育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衡量一个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 社会参与程度的重要鉴标之一。
1. 5 体育社团的种类
1. 5. 1 竞技运动类社团 这是为了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成立的体育组织, 单项运动协会、 运动俱乐部属 于这一类。
当前, 我国有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型、 事业性协会实体管理型和纯社团性协会实体管理型三种。
我国 目 前开展的 83 个运动项目 , 从属于 63 个单项运动协会, 其中行政型协会 21 个, 涉及 26 个运动项目 ; 事业型协会 39 个,涉及 54 个运动项目 ; 纯社团性协会 3 个, 涉及 3 个运动项目 。
纯社团性协会虽然比例很低, 但建立纯社团 型协会管理体制,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我国体育事业改革、 发展的历史必然要求, 且具有政治、 经济、
技术等可行性, 是真正实现自 我管理、 自 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单项运动协会管理体制的理想模式[5] 。
1. 5. 2 社会体育类社团 这是为了 开展社会体育活动,
满足群众健身、 健美、 健心、 社交要求设立的体 育组织。
如老年人体协、 钓鱼协会、 冬泳协会、 健美俱乐部、 桥牌协会、 八卦掌协会、 太极拳协会等。
这类体 育社团有的在单位内部, 有的挂靠在某一单位, 有的独立存在于社会。
有的靠政府资助, 有的靠企业赞助, 有 的靠自 己
经营为主。
我国这类社团发育不够完善, 据对北京市 65 所高等学校的调查, 学生群众性的体育组织普 及程度极低, 平均每校只有 1~ 2个, 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仅能涵盖 3. 80% 的在校学生[6] 。
社区体育社团中老 年人体育社团相对较好, 其它人群的普及率较低。
1. 5. 3 体育科学学术社团 这是为了 开展体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活动而建立的社会团体, 在我国以体育科 学学会及其分会的形式出现。
与这类社团相似的还有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
这类组织的成员 主要是教师、 科研 工作者、 新闻记者等知识分子群体。
1. 5. 4 体育观众社团 这是为了 组织观众,
管理球迷成立的体育组织。
80 年代以后, 我国各主要开展足 球运动的城市都相继成立了球迷协会, 对组织观众队伍, 防止球迷骚乱起了 很好的作用。
“建立球迷协会是中 国社会对球迷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最佳手段, 也是球迷发挥社会作用、 寻求社会认可的良好方式” [7] 。
目 前,
一些球迷协会正在与运动俱乐部相结合, 试图发展成为某一俱乐部的外设组织。
1. 5. 5 体育娱乐享受型社团 这是一种以社团名 义出现的高级消费俱乐部, 会员 要高价购买会员 证, 享受 俱乐部提供的各种待遇。这些俱乐部局限于网球、 台球、 骑马、 赛车、 高尔夫球等耗费资源较多的、 贵族化的 项目 上。
这类社团封闭性较强, 仅限于较小的社交范围, 在西方参加这类俱乐部的活动是一种富有和权贵的象征。
2 中国体育社团的历史与现状
2. 1 体育社团在计划经济环境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在计划经
济时期, 与之相适应的是实行体育的政 府管理型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体育社团不具备实质性的管理功能。
政府在各行政层次上均设立了专门的机构,
从宏观到微观都采用行政的方式管理体育。
这种体制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集中有限的社会资源实现预期的目
的, 其缺点是抑制了 社会对体育的参与和支持, 致使体育社团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这一时期, 体育社 团几乎停止了 实质性的工作, 有的在十年动乱中被解散, 有的仅徒有其名 , 没有任何实体机构和活动。中华全 国体育总会于 1949 年 10 月 成立, 在 1950 年到 1952 年期间,曾承担了 体育宣传、 人员 培训、 国际体育交往、 推动 群众体育发展等多项工作。
1952 年 11 月 , 国家体委宣告成立, 中华体总会将 8 项任务减为 3 项, 虽然在 1964 年的 章程上还规定着它承担“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 组织全国综合性的运动竞赛; 举办和参 加国际体育活动” 3 项任务,
实际上这些职能早已丧失, 连基...
篇三:体育社团的作用是什么
nagement&TechnologyofSME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Management&TechnologyofSME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1 引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教育方法、教学理念等都不断地注入了新的元素,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如今,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和校园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各大社团的产生让学生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锻炼和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校社团逐渐发展成为大学校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体育社团也是重要的社团之一,对于大学体育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延伸和补充,弥补了体育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1]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对于体育社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使得各大高校更加意识到体育社团的重要性,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体育社团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大学生体育社团概述体育社团,是由热爱体育的大学生集合在一起而成的组织。他们会定期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在活动之中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体育竞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意识等等。体育社团的成员大都是受兴趣的驱使而主动加入进来,这与传统的体育课程不一样,体育教学课程往往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存在被动因素。也正因如此,体育社团成为体育课堂的有效补充。3 高校体育社团的特征体育社团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愿加入,自行管理的非盈利组织。社团成员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所要举办的活动和项目,目的是通过活动的举办,让大家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因此,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应具有自愿性、自主管理性、趣味性以及目的性的特点。3.1 自愿性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本着自愿加入的原则,不会利用不良手段刻意强迫任何成员加入组织。社团成员大都是忠实的体育爱好者,因为共同的体育爱好兴趣集结在一起,利用课余时间集中在一起开展体育活动。3.2 自主管理性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是自主管理的非盈利性组织,社团负责人都是由学生担任。学生社团组织的成立符合法律法规规范,各个社团在团委进行注册,并由团委负责统一监管以及项目活动审核,个别社团会聘请专业的指导教师。社团内部管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s赵东昱(沈阳工程学院,沈阳 110136)ZHAO Dong-yu( ShenyangInstituteofEngineering,Shengyang110136,China )【摘要】大学校园为了拓展和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开设了许多社团,许多学生加入社团,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参与社团活动,不仅结交了新朋友,还学到许多新技能,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实力,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健身锻炼,体育社团也应运而生。论文分析了高校体育社团的特征,并通过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剖析,揭示了高校社团在大学校园的作用。【Abstract】
Inordertoexpandandenrichthecampuslifeofstudents,theuniversitycampushassetupmanyassociations.Manystudentsjointheassociationandusetheirfreetimetoparticipateintheactivitiesoftheassociation.Theynotonlymakenewfriends,butalsolearnmanynewskills,improvetheircomprehensivestrength,and maketheircollegelifemoresubstantialandmeaningful.Nowadays,moreandmorecollegestudentsbegintopayattentiontothefitnessexercise,thesportsassociationalsoarisesatthetimesrequire.Thepaper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collegesportsassociations,andthroughfurtherunderstandingandanalysis,revealstheroleofuniversitysportsassociationsintheuniversitycampus.【关键词】
高校;体育社团;特征;功能【Keywords】
collegesanduniversities;sportsassociations;characteristics;functions.【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1069 ( 2018 )
05-0064-02【课题项目】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化建设研究,课题立项编号:SDSZ-2018-073。【作者简介】赵东昱 (1980-),男,辽宁昌图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研究。64万方数据
理人员由成员答辩竞选选举产生,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社团活动策划以及筹备开展等工作 [2] 。其他普通成员应遵守社团的规章制度,积极参与例会。同时社团会定期举办活动,有利于成员内部之间的交流。3.3 趣味性高校体育社团不同于体育课程,体育社团是由体育爱好者共同构成的组织。在开展社团活动时,不必像上体育课那样刻板生硬,可以采取更多丰富多彩的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体育活动形式,增强体育社团活动的趣味性。3.4 目的性和目标一致性高校学生参加体育社团都会有自己的目的,有的是想通过体育活动让自己的身心得到锻炼,拥有强健的体魄;有的人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有的则是想要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这些目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会让大家都变得更加优秀。社团内部会有自己的社团文化,整体成员也会有着一致的目标,积极参与每一项社团活动,致力于把社团建设得更加完美。4 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4.1 对学生的作用①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古语有言“活到老,学到老”,这提倡的是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体育锻炼的问题上,也应如此。体育锻炼不是一种任务,而应该是生活的常态。体育锻炼有益身心健康,坚持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会给自己带来持久的益处。当前,高校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高校体育教学越来越注重体育兴趣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入手,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精神。让大学生明白,体育不只是养家糊口的技能,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终身体育意识的引导下,学生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在娱乐中强健了体魄,锻炼了心智,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对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②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前,高等学校教育事业越来越注重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促进民族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对于祖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育应该给予重视。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身体素质状况也很一般。不少大学生在空闲时间常常窝在寝室,玩手机、打游戏,严重缺乏体育锻炼。这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3] 。高校体育社团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不同类型的有趣的体育锻炼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寝室,放下手机,利用空闲时间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缓解了学习压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社团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锻炼和提高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社团活动的举办,又培养和锻炼了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③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体育社员开展活动时,会涉及拉赞助、请专家进行讲座等。这就需要学生走出校园,去和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沟通,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丰富自己的精力和阅历,同时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④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对于社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社团活动的举办需要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参与,为了让社团持续发展,具有持久的魅力和吸引力,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可以是活动内容的创新也可以是活动形式创新,这样能够为社团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锻炼和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⑤丰富校园生活。大学课程不像初中高中那样紧凑,大学生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完善和提升自己。大学社团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大学生的空闲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社团活动让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实而有意义。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人文气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学生精神文化素养培养。4.2 对学校的作用高校体育社团是体育课堂的延伸,弥补了体育课堂的缺陷和不足。体育社团的发展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指引下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的展开以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5 结语高校体育社团以学生兴趣为引导,本着自愿加入的原则,由学生自主管理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意识。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社团不仅有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还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对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体育社团是体育课程的延伸,弥补了由于客观条件导致的体育课程的不足之处;同时体育社团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1):10-11.【 2 】李霞.袁宏.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J].山东体育科技,2016(04):71-73.【 3 】侯小伏.打开另一扇门—— — 中国社团组织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5.ServiceSystem服务体系65万方数据
篇四:体育社团的作用是什么
体育社团组织在中国体育结构转型中的作用李凤新(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在中国体育结构转型时期 ,能较大地提高体育社会化、组织化程度 ,形成分工合理的社会和谐的体育管理体系 ,提高体育事业的良性运行及协调发展 ,改良原有不良的体育管理要素 ,形成新型的体育结构治理体系及要素 ,是进行体育结构转型及体育事务有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中 ,应坚持 “以人为本”的宗旨 ,要加强对社团内 、外部人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培养。关键词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 ;体育结构 ;体制改革 ;作用中图分类号 : G80 - 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9840(2006) 04 - 0028 - 04收稿日期 :2006 - 07 - 14基金项目 :内蒙古体育社会科学 、软科学研究课题 《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现状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批准号为2003NS03(Z)作者简介 :李凤新(1969 - ) ,男 ,辽宁朝阳人 ,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Effects of fork sports association on structural transform of PE in ChinaLI Feng - xin( PE Institute ,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 Hohhot 010022 , China)Abstract : In the period of structural transform of PE in China ,fork sports association can improve socializ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PE;it can form themanagement system of social PE that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s very reasonable ;it can advance beneficial oper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PEundertaking;it can improve key element of original PE management that is unhealthy;it can form new type of administration systme and key elementof PE structure ;it is an important strength for transforming PE structure and developing PE ord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rk sports association ,weshould persist in the aim at taking man as basis and strengthen the culture of cohesive force and attraction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mbers ofassociation.Key words:fork sports association;structure of PE;structural reform;effect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经历了 巨大的社会变迁。这一变迁以两个方面的转型为标志 :第一 ,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第二 ,由初级工业化向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两个转型过程紧密相连 ,互相促进 ,构成了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导和主流。
同时 ,社会中各个部分的内部结构也由此发生着结构转变 ,其中 ,中国体育的内部结构也发生着转变。1 中国体育结构的转变体育结构的转变 ,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体育需求 ,打破过去计划经济下体育由政府 “大包大揽”的管理局面。在计划经济下 ,中国的体育政府部门承担着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部的体育事务。
在市场经济下 ,政府的职能由过去的 “一揽到底”开始向宏观管理和调控转变 ,使社会中的体育问题由政府和社会共同解决。
20 世纪 90 年代 ,体育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体育政府机构与社会的权力关系 、职能目 标、管理方式始终变动不定 ,国家转向社会办体育的形势发展缓慢。
尽管有些体育社团形式上从原来体育政府机构中分离出来 ,但仍然行使着政府的管理职能 ,是一个部门两块牌子。
在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许多方面仍然承袭政府行政体系 ,表现出来的是自 主性差 ,不能发挥出体育社团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不断成长壮大 ,比以往有了更加适应的发展空间和社会需要 ,越来越显示出它在解决社会公民参与体育管理、体育活动上的优势。
在政府的引导、监管下 ,公民自 我组织、自 我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 ,出现了适合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的管理方式。
21 世纪初 ,新一轮的改革中更加强了要建立 “小政府 ,大社会”这一目标。在新的目标下 ,体育社团是否成为独立自 主的组织 ,组织结构和布局是否符合当前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 ,内部的运行是否良性合理 ,管理体制是否健全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体育社团的发展 ,影响着中国体育改革的进程 ,影响着中国公民的体育参与意识 ,影响着中国国民身 体素质的提高 ,影响着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实现。82第 28 卷第 4 期Vol. 28 No. 4山 东 体 育 科 技Shandong Sports Science & Technology2006 年 11 月November 2006
2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是指不属于政府的组成部分或分支机构 ,也不承担政府职能 ,在遵守法律、法规或不违法的前提下 ,以兴办、管理辖区内体育活动 、健身 娱乐活动等而建立起来的地域性自主性体育组织。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是相对国家部门 、私人部门而言的另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的体育社团 。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有两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一是非政府性 ,即与掌握国家权力的政府机构不同 ;二是非商业性 ,即与营利性的市场组织不同 。
其实质是一种代表和表达某一类人相同的爱好、共同的兴趣、相似的需求或相近的意愿的体育团体。
它可分为居民志愿性体育组织 (晨晚练点) 、发展性体育俱乐部、小区体协会(街道办或居委会协助) 。
现代社会是 “社团社会” ,非商业性、非政府的各种体育社团组织 ,不但能够填充体育政府机关和市场组织之外的广阔的体育管理空间 ,而且是联系政府体育管理的纽带 ,因而是进行体育结构转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体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体育事业在社会中各种社会地位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化体系或模式化体系 。
中国传统社会的体育管理体制 ,是以政府 “一揽到底”为主要特征 ,是试图用某种单一类型的体育社团把所有社会成员的体育参与及其国家体育事务控制起来。
与之相反 ,分工发达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社会组织高度分化的社会 ,是一个组织类型多样化的社会。
社会体育的分工与发展 ,只有通过体育社团的分化、多样化才能将社会成员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事务管理有效地组织起来。
在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规模不能无限制地扩大的前提下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是提高国家体育发展和国家体育事务组织化程度的唯一途径。
然而 , “非政府领域”的体育社团化程度低 ,或者说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发育不成熟 ,正是当代中国体育机构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以体育现代化为基本目标的当代中国体育结构转型 ,内涵很复杂 ,但可以肯定的是 ,体育现代化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体育社团的组织方式有相应的要求。
因而 ,中国体育结构转型内在地包含了体育社团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的变革 ,在社会组织层面上 ,这种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类型单一的组织体系向现代社会类型多样化的组织体系的根本转变。
这种体育组织体系中 ,应具备 “以人为本” ,体现体育组织成员权益的组织文化。
利用文化建立来管理体育组织是现代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以人为本” ,应坚持体育社团为公民服务 ,一切从公民的需要出发 ,从公民的兴趣出发 ,从公民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公民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出发 ,坚持以成员权益为出发点去运行和整合体育社团 。
针对内部成员 ,逐步加强社团的实力 ,加强成员的凝聚力 。
对外部成员 ,从体育社团所体现出来的效果及价值去影响外部的相关人员 。
在体育社团活动中 ,不仅要照顾组织成员的利益 ,而且要使自己与外部相关人员共同感受到组织互益的重要作用 。3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在中国体育结构转型中的重要作用3. 1 从体育结构的宏观层面看 ,在原有的体育管理要素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不扩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规模、不增加政府对体育管理成本约束的前提下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能极大地提高社会体育的组织化程度 ,形成分工合理的国家体育管理体系 ,提高体育在社会运行的整体效能。我国的体育社团总数低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的比例更低 ,体育社团类型和结构单一 ,这是我国体育转型要克服的主要障碍之一。体育社团类型和结构单一、体育社团活动的组织方式 、管理方式不合理 ,与体育政府管理部门对 “非政府领域”的过度干预有直接关联。
体育政府管理部门对体育社团的各个领域的干预 ,限制了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的成长与成熟。
但是 ,在民间体育社会团组织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 ,体育管理部门一旦撤出它曾经控制的那些领域 ,这些领域内 的体育管理秩序就会失控。
我国各级体育管理部门的机构与职能反反复复地增减 ,可以说是与民间体育社团组织不发达、不成熟有直接关系 。
在体育管理部门权限以外 ,没有相应的体育社团能够承担曾经由体育管理部门来承担的社会职能。
体育管理体制转型要求社会体育事业的参与主体多元化 ,参与方式多样化 ,各类民间体育社团组织作为社会中体育事务的管理主体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的成熟发展将会承担体育管理部门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转移出来的一部分体育管理与组织职能 ,这一部分职能都是具体的 、繁杂的 。
由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来承担这些体育管理与组织职能 ,就能使体育政府从繁杂的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 ,集中精力抓好宏观管理。
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化和微观调节功能的转移 ,可使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合理化。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成员参与体育的构成很复杂、体育人口比例过小 、地区间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和阶层间体育参与差异明显的状况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可以在现有的体育事业发展的框架下 ,有序地形成高度自 治的体育发展治理体系 ,也可以极大地节约体育事业管理投入。
以互益为目 标的民间体育社团组织 ,对推动我国体育社团转型 ,推进中国体育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2 从社会体育要素的层面来说 ,当代中国体育体制转型 ,客观上要求加速改良原有社会中的不良的体育管理要素和培育新的体育管理要素在我国 “十一五”规划纲要 (草案) 中 ,对体育事业提出了 新要求。“深化体育改革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和投资体育产业。
规范发展体育健身 、竞赛表演 、体育彩票、体育用品 ,以及多种形式的体育社团和经营实体。” 《纲要》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社团和经营实体 ,这既是一个涉及民生的问题 ,涉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 ,同时 ,又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体育在百姓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无论是竞技体育的突破还是群众体育的发展 ,都在大文化的背景下不断对社会进步发挥着积极作用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特定的自 然环境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 (社会成员) 和特定的政治 、经济、文化制度 ,构成了 特定社会的基本要素。
体育是社会文化制度中的一部分 ,社会要素的品质从社会的微观基础上决定着社会的基本形态。
体育事业92李凤新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在中国体育结构转型中的作用No. 4 2006
转型不只是体育管理体制上的改变 ,一种新型体育管理的出现 ,而是与体育管理要素的改变相伴而生的 ,它内在地包含了原有体育管理要素的改良和新体育管理要素的培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 ,当代中国体育管理体制转型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
体育人口 较低就是制约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全民建身 计划纲要》颁布与实施后 ,社会发展中的体育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 。
中国体育体制转型与体育人口的数量及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参与是密切相关的 。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除了 能够完成和促进上述的体育事业发展以外 ,在提高社团组织成员过程中 ,可以培养劳动力和劳动力的后备力量 ,可以保护劳动力 ,可以修复劳动力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可以改善成员的教育、健康状况 ,可以在提高现代社会中人的生活质量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社会团体不可相比的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成熟 ,还有利于进一步培育组织成员作为公民的责任能力和对体育的宣传能力 。
从1998 年开始 ,我国先后颁布了 32 个有关社团的法规和文件 ,标志着我国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管理工作迈上了 新阶段 ,之后 ,全国范围内各类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有了 一个较快的发展。
和谐社会中有责任能力和自 治能力的个人需要社团有组织地培养和影响 ,除了体育管理部门外 ,社团组织在培育公民的体育行为和高尚体育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是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中介和桥梁 ,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组织能够合法地 、有序地表达不同群体的体育需求。
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成熟有利于形成和扩大社会共识 ,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认同 、接受新的体育环境。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伴随着组织方式上的革新 ,新的社会要素的出现或旧的社会要素的改良都会对组织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大多数民间体育组织的出现源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体育参与意愿方面的自 发性的合作要求。
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的蓬勃发展 ,作为中国体育社团方式的变革 ,会为和谐社会中新的体育管理要素的出现或旧的体育管理要素的改良提供制度背景。4 民间体育组织的建设4. 1 提高体育组织对内部成员的吸引力的途径应该坚...
篇五:体育社团的作用是什么
春,等:2 种不同排球规则的对比分析 文章编号:1007―6891(2010)01―00157―04·157·收稿日期:2010-01-02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Gansu Tianshui 741001
四川体育科学 2010 年 3 月第 1 期 SICHUAN SPORTS SCIENCE No.1,Mar.,2010
试论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培植作用 On the Sports Associa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 Sports Culture on Campus Role
朱
杰,王小霞,韩卫华 ZHU Jie, WANG Xiao-xia,HAN Wei-hua
摘
要:校园体育文化是从属于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的一种特定文化,学生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它满足了大学生多层次、多样性和多变性的需求特点,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运动竞赛是校园体育精神的反映, 一般是通过体育社团来开展的, 其对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大学生的独立性、 自主性、创新性、竞争性等方面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社团;校园;运动竞赛 Abstract: The campus sports culture is from belongs to in the campus culture and the sports culture one specific culture, the student sports mass organization is the campus sport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new force. It has satisfied the university student multi-level, the multiplicity and the polytrophic demand characteristic, has enriched university student"s campus culture life. The movement competition is the campus sports spirit reflection, promotes university student"s 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 to aspect and so on university student"s independence, independency, innovation, competitiveness raises has the function which influences subtly. Keywords: Sports;Association;Campus;Sports competition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环节,它不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在运动竞赛过程中教育和培养了仅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在推动高校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之中【1】。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开始增加,类型也更加丰富,学生社团逐渐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学生社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学生体育社团为媒介而组织和开展起来的校园运动竞赛不仅丰富了学生公平竞争、拼搏奋斗、团结协作、开放创新等优良精神品质,为校园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发展能做出积极的贡献。
1. 学生体育社团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普遍的教育性、广泛的适应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校园体育文化是从属于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的一种特定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人造环境中,为校园社会团体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的总和”【2】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四川体育科学 2010 年第 1 期
·158· 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亚文化形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一方面,它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一起构成了内涵深刻的校园文化群;另一方面,它又和校园竞技体育文化、健身体育文化一起构成了外延丰富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可以引导和规范他们的价值取向、文化认同、道德水准、行为方式[3],因此,丰富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对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学校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而开展起来的各种体育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所以学生社团,尤其是学生体育社团在丰富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4]。
学生体育社团是具有体育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自愿结成的,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学生组织机构。学生体育社团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逐步建立和壮大起来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产物。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具有普遍的教育性、广泛的适应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2.
学生体育社团有效的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 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类型的不断丰富,学生体育社团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学生体育社团成为了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课堂教育起到了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为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情操、展示才华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是传承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各类高校中开展的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大多是由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和开展的,这些体育活动不仅种类繁多,有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游泳等项目,而且形式多样,除了体育竞赛外,还有体育专题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览、体育征文竞赛、趣味体育比赛等组织形式,这就极大地的满足了大学生多层次、多样性和多变性的需求特点,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大学生能在课堂之外、学习之余享受到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同时,由于学生体育社团是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组织,因此,学生体育社团在吸纳社团成员方面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大学生不仅能很容易的进入各类体育社团,而且往往还能同时加入两到三个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这又在无形之中扩大了各个体育社团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加强了体育社团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快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速度。另外,学生体育社团在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过程中,还给社团成员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社团成员能够通过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而增强与本社团或与其他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养成社团成员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健全的社会性格。
3.
学生体育社团的双重属性保证了其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学生体育社团具有双重属性[5],一方面学生体育社团接受学校管理部门的领导,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学生体育社团又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服务于在校的所有大学生。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加强,具有双重属性的学生体育社团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学校当中各种类型的体育文化活动基本都是由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和开展的,这些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繁荣了校园体育文化,给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不少活力,使得学生体育社团成为了学校管理部门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力量,学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学生体育社团开展的一系列体育文化活动向学生传达社会主流文化,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学生体育社团的民间性又使得它能更加深入地接近在校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这就能给学校管理部门准确了解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需求提供重要的信息,使学生体育社团成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中介,这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裨益。
另外,由于学生体育社团都是学生自发结成的群众性组织,因此,学生体育社团的成员流动性很强,伴随新生的入校和毕业生的离校,社团成员也在不断地补充和更替,新成员的加入往往能给学生体育社团带来新的思维和活力,这也给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保障。由此可见,在当前高校人数不断增加、高校管理体制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体育社团成为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4.
运动竞赛是通过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和开展的与校园体育文化良性互动发展 培植 育人功能明显 运动竞赛作为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认同,成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人类文化活动。运动竞赛中蕴含的公平竞争、不懈努力与挑战自我的精神内涵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追求,运动竞赛在社会的发展和对人的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高校运动竞赛是在校大学生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的有组织的竞争性体育文化活动,它一般是由高校的各个院系、年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和开展的[6]。高校运动
朱
杰,等:试论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培植作用 竞赛是校园体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极大 ·159·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而且还在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团队精神、民主意识、创新能力、爱国意识、集体荣誉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高校运动竞赛的健康发展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又可以借着高校运动竞赛这样一个窗口而得以展示和传播,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互动发展的。
4.1
运动竞赛通过学生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彰显突出 校园体育文化生长和发展于学校环境之中,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它所创造的体育文化氛围能激发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竞争性等方面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校园体育文化有着全方位的育人功能。运动竞赛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深受大学生的欢迎,而且它也是高校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开展运动竞赛可以充分彰显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崇尚竞争的社会,大学生作为将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其竞争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校园体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运动竞赛,在培养大学生公平竞争意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运动竞赛追求的是公平、公开和公正,它要求每一位参与者都要凭借自己的能力以自己最大的努力遵照一定的规则去拼搏、竞争,这对大学生公平竞争意识的养成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在集体性的运动竞赛项目中,不仅要求每一位参与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且还要求每一位参与者要能与其他参与者一起团结协作,用团队主义的精神和力量与对手去竞争,这就十分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他们合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运动竞赛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竞争、充满艰辛的过程,因此,它对大学生顽强拼搏、不懈努力、团结协作、承受挫折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是作用重大的。
4.2
运动竞赛通过学生体育社团可以有效提升校园体育精神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校园体育精神,校园体育精神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它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校园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深层的精神文化,它所透射出来的感染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能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上,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些独特的校园体育精神往往就是通过运动竞赛来集中反映的。如,赛艇运动就集中地反映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校园体育精神,每当人们提起这两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赛艇运动,赛艇文化也成为了这两所大学象征性的校园体育文化符号。
而学生体育社团作为运动竞赛的载体,可以有效地提升校园体育精神。在运动竞赛当中,学生运动员身上所表现出的拼搏、奋斗、团结、进取等精神以及他们的队服、队旗都是对校园体育精神的很好反映,同时,啦啦队的表演、竞赛标语与口号的展示、观众的加油和助威也体现出校园体育精神。运动竞赛通过对校园体育精神在各个层面上的直观反映,就可以让大学生将校园体育精神内化、升华到自己的价值观念之中,唤起他们对学校的真挚感情和热爱,并且这种校园体育精神一旦内化、升华到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之中后,也会成为他们日后学习和工作的精神动力。
5.
小
结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在高校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对在校大学生能起到一种 “润物细无声”
的熏陶作用,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而且还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对学校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学生体育社团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通过组织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运动竞赛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体育文化活动,不但极大地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样性和多变性的体育文化需求,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并且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来完善大学生的社会化,使他们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形成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优秀品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嵇友山. 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19(1)
:97~98. [3] 王小娟.论大学校园体育社团的地位与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
:30~31. [4] 宋洪涛. 论当代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126~129. [5] 马新东,高前进,周越,许林亚.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
:227~233. [6] 张宏成,刘 丹.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互动现状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7,(11)
:61~82.
篇六:体育社团的作用是什么
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探析论文关键词: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特征功能
论文摘要: 为了 研究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中体育社团的重要意义, 采用文献资料法、 专家访谈法、 逻辑分析法, 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 理性探析。
结果表明: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具有自 愿性、 相对独立性、 非赢利性、 官民两重性的特征, 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促进大学生自 身发展、 加强高校体育工作、 推动社会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中国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地掀起了 一场“社团革命” , 其中折射出的公平、 友爱、 竞争等精神格外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 因而社团数量在成“几何级数” 地增长。
在纷繁芜杂的高校学生社团种类中, 体育社团以其特有的魅力独领风骚。
以活动内容为视角, 其活动次数、 规模和影响范围, 均居各学生社团的前茅; 从功用效能层面看, 它不仅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且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因此,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当之无愧地成为学生社团的主力军。
为了 促进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健康良好的发展, 使其在新时期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对其功能与 特征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概念
目 前, 关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定义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1) 王向东等人认为高校自 发体育社团指大学生为体验体育的娱乐性, 掌握高水平的运动技术, 缓解学习压力, 扩大交往自 发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体育团体, 其随意性较强, 管理松散[1] 。
(2) 刘明明在《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一文指出: 高校体育社团是在校内部建立的体育组织和团体, 它把具有共同兴趣、 爱好和需要的学生的组织在一起, 不受教学计划、 教学人纲的束缚, 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为其成员 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 条件[2] 。
(3) 在李霞的《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 [3] 一文中, 她认为高校体育社团是高等学校学生的一种自 发的非正规的、 松散的群众性组织。
它作为一个团体, 源于各团体成员 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具有共同的理念与共同的需要, 是自 由、 自 发和自 主的团体。
根据对上述相关文献的解读, 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 笔者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定义进行如下归纳:“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在高校专业性、 学术性的背景下, 青年学生为了 适应体育生活化的趋势, 为了 满足不同层次、 各方面的体育需求而成立的非正式群体, 是有着既定目 标和规范的‘互益性组织’ , 属于非营利组织范畴, 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组织。
”
2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
2. 1 自 愿性和相对独立性
共青团中央、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中青联发[2005] 5 号) 指出: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 愿组成, 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 按照章程自 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组成部分, 它具有社团最基本的属性, 又具备自 身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可见,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成立是基于学生自 愿与互利的需要, 社团章程由会员 制定、 修改。社团的管理与运作以志愿参与形式为主; 经费以自 筹为主学校拨款为辅, 主要来源于社团成员 所交纳的会费及社会赞助。
尽管社团组织可以由团学组织创立, 受其管理和资助, 但是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 愿组成的非正式团
体, 它是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 并不隶属于高校团委、 学生会。
因此, 它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 2 非赢利性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一种非赢利组织, 它以互益为宗旨。
成员 加入社团的目 的是获取关乎自 身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需要, 它基于成员 利益的需求相聚而成。
社团进行的任何收费活动, 都是为了 自 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而不是在组织管理者之间进行利益分配。
再者, 它有别于学生创业团队和学生勤工助学组织。
学生创业团队的生成方式多种多样, 但终极目 的都是创造价值以获得回报。
学生勤工助学组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学生通过勤工获取酬劳而达到助学的目 的, 组织与成员 之间的关系是提供劳动和给付报酬的交换关系。
2. 3 官民两重性
如前所述,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具有自 愿性和相对独立性, 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组织。
但从教育部文件的视角来看: 学校团委在党委领导下, 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 常管理工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行政部门的干预也存在其合理性。
整体而言, 尽管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种类繁多, 但发展并不均衡, 一些平淡无奇的体育项目 未得到普及。
因此, 团委、 学生会或团学组织要担负起宏观调控的重任。
与此同时, 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 办公条件、 场地设施、 专业指导人员都离不开学校行政部门的支持。
3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
3. 1 促进大学生自 身发展
3. 1. 1 发挥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特长
学年制下的体育课是“千人一面” 的“供给制” 授课方式, 而传统的以院系、年级、 班级为单位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 也带有一些“供给制” 的强制色彩, 它们都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伴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学分制下的体育课成为“体育超市” , 它赋予学生自 由选择学习内容和任课教师的权利,而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也有了 更大的空间去选择体育项目 和活动方式。
大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发挥学生体育特长, 培养体育兴趣, 提高锻炼身体能力的自 由舞台, 将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 和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供学生自 由地、自 主地、尽情地选择。
此外, 随着后勤社会化和学分制的实行, 学生的流向趋于分散, 院系、年级、 班级等正式组织功能弱化, 原有的凝聚力、 号召力在减弱。
而学生体育社团因具有内部民主、 思想自 由、 关系平等特征, 活动内容和方式更加贴近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 再加上成员 加入社团的自 愿性和目 标的趋同性, 能弥补正式组织所弱化的功能, 对性格各异、 个性突出的学生更有凝聚力、 号召力, 也更能发挥学生个人的体育兴趣、 爱好和特长。
3. 1. 2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必须是建立在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之上, 而长期的体育实践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学生通过自 主选择并积极参与自 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 , 来满足自 身的身心要求, 增强体质,发展能力的自 发性的群众组织。
体育社团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团员 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使社团成员 在一种和谐、 融洽、 愉快和充满竞技的活动环境中, 使学生的体育能力与体育素养获得全面的发展[4] 。
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团成员 会亲身体会到这一运动价值的所在, 它不但能提高其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 还能使他们由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某项运动深刻而全面的了 解[5] , 切身认到体育运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从而形成固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使学生受益终身。
3. 1. 3 增强学生身心健康
目 前大学生面对学习、 人际、 就业以及现实与理想等方面的问题, 心理负担日益加重。
由于心理调试的水平不高、 心理调试的渠道不通畅, 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已存在的心理问题, 而意识到的多数也不愿意寻求心理咨询人员 的帮助, 由此长期处于自 我封闭的状态, 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形成, 甚至发生心理和行为的异常。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自 由、 自 发、 自 主的群众性团体[6] 。
其成员 来自 高校不同学科、 年级, 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 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
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能通过了 解和分享别人的生活经验和教训, 正确地认识自 我, 逐步修正自 己的行为和观念, 塑造健全的心理。
共同的语言, 可以促进学生彼此的沟通交流, 鼓励、帮助, 从而有效地缓解他们因困惑、 苦恼、 压抑和不满而形成的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异。
此外, 学生体育社团开展的体育活动, 在促进学生心理和性格健康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
集体项目 要求成员 之间要团结协作, 这有助于改善孤僻、 自 闭的性格; 太极拳、 瑜珈、 棋牌等项目 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活动, 稳定情绪; 耐力项目 能磨练人的意志, 培养顽强拼搏的品质; 体育娱乐活动可以调节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保持愉快自 信的精神状态,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
3. 1. 4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加社团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运用知识, 检验真理, 提高层次, 转化与 创新的实践[7] 。
在开展社团活动, 要真实地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社团成员 将学以致用,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 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 在人力安排上, 要对社团成员 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动员 ; 在活动场地、 设施的使用上, 要与校团委、 大学体育部以及相关的部门进行很好的沟通与协商; 在资金的筹集和媒体的宣传方面, 要直接面对社会与政府机构、 宣传部门、 企事业单位, 与它们建立广泛的联系。
与此同时,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还要组织成员 走出校园, 到兄弟院校、 到社区、 到共建的机关、 企业交流技艺, 增进友谊。
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 大学生将对自 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拓展, 并使他们在不断的努力和挫折中对自 身评价进行重建。
而这样的交流与反馈、 行动与反思, 使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3. 1. 5 实施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素质教育重点目 标。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内容、 形式均来源学生的自 主选择和组织, 它突出了 学生参与 的自 主性, 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因而具有实践和实践教育的功能。
而社团空间的开放性, 社团成员 专业的交叉性、年级的层次性、 兴趣的共同性, 又使其具有创新和创新教育的功能。
一个学生体育社团从创建、 发展到壮大, 依靠社团领导及其成员 的精心策划, 科学安排好每一项工作。
这些能力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无法从课堂学到的, 它需要在现实中不断探索、 实践, 学生体育社团恰恰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 一个实践的舞台。
3. 2 促进高校体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3. 2. 1 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 学校体育资源的不足与 学生体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日 益明显。
一方面, 体育师资、 体育后勤服务人员 相对减少, 学生活动场所、 体育器材设施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另 一方面, 学生对体育的各种需求总量增加, 呈现多层次化、 多元化的特点[8] 。
学生体育社团通过组织社团成员 聘请指导教师, 筹集活动经费等途径, 有效地对校内外资源进行整合, 很好地弥补了 高校扩招后的教
育、 体育资源的不足, 满足了 学生多元化、 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同时, 大学生体育社团因其成员 具有广泛性、 民间性等特点, 比其他学生正式组织更能了 解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吁求; 因其具有群体组织的合法身份, 比学生个体更有资格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民主决策, 也更有可能与校方达成沟通并产生互动,从而反馈民意, 维护学生消费主体的权益, 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更好开展。
3. 2. 2 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 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 并将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 深层次、 高质量地发展。
目 前, 五光十色的娱乐活动正悄然渗透到大学校园里, 有积极健康的, 也有消极颓废的。
如何把学生吸引 到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中来, 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培养大学生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事实证明, 大学生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当主力军的角色, 它在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 也为大学生参与 校园文化建设与 繁荣提供了 良好的机会与空间。
3. 3 促进社会体育文化建设的功能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走出校门走进社区, 为社区的体育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目 前看, 社团成员 走向社会, 为社区体育社团或社会体育团体提供指导, 能更好地帮助社区体育社团或社会体育团体开展工作。
而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经常性的交流活动, 能使社区体育社团的活动更具吸引 力, 更具活力。
从长远看,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能促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为社会体育输送更多的具有终身体育意识与 锻炼习 惯的城乡 居民, 为社会体育团体培养更多管理人才和骨干力量, 推动全民健身活动高效、 有序的开展。
4 小结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在高校专业性、学术性的背景下, 青年学生为了 适应体育生活化的趋势, 为了 满足不同层次、 各方面的体育需求而成立的非正式群体, 是有着既定目 标和规范的“互益性组织” , 属于非营利组织范畴, 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组织。
它具有自 愿性、 相对独立性、 非赢利性、 官民两重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需要在社团建设的过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它的功能主要表现促进大学生自 身发展、 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体育文化建设三个层面上, 上述功能充分地激发了 大学生潜质的发挥, 使其成为大学生社团中的一枝独秀。
参考文献:
[1] 王向东, 李梦义, 马宝玲, 茹洪利. 大学生自 发体育社团的现状及管理[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 : 73-74.
[2] 刘明明.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 . 渝西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 , 2004, 3(3) : 83-85.
[3] 李霞. 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J] . 山东体育科技, 2004, (4) : 71-73.
[4] 闻扬, 杜力萍. 体育社团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J]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5(2) .
[5] 左 仁 义 , 谢 健 . 大 学 生 体 育 社 团 组 织 的 作 用 [J] . 中 国 学 校 体育, 2003, (5) : 52.
[6] 李霞, 袁宏. 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服务体系 中的功能[J] . 山东体育科技, 2004, (4) : 71-73.
[7] 陈利, 李杨.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探究[J] . 理论界, 2004, (1) .
[8] 李毅昂. 试论公民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J]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4, (12) .
推荐访问:体育社团的作用是什么 社团 作用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