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月20日党建学习记录(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党员、 员工学习教育记录 党支部全称:
时
间 2012. 2. 20 地
点
主持人 裴彦 记录人
应出席党员
名 实际出席正式党员
名、 预备党员
名 缺席人员及原因 无 列席人员 支部党员及部门负责人 学习主题 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感染力传播能力 学习类型 集中学习 主
要
内
容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民族复兴大业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情况下,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就要在增强文化的凝聚力、 吸引力和感染力、 传播能力等方面开拓创新, 特别是要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流淌着的血液, 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生
命之源。
在全党全国人民的热切期待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关于深化文化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学习、 领会和掌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这一指导性文件,落实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 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南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贡献, 就是在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 提出了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一鼓舞人心的历史性任务。
这次十七届六中全会, 是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通过的文件是全面落实十七大精神, 进一步动员和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首先, 这次全会是党的十七大以来, 党中央第一次专题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会议。
这次全会要解决的问题, 是怎样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也是我国改革发展中躲不开、 绕不过的一个大问题。
其次, 这次全会是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 动员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会议。
文化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 既要反映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 又要为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提供健康氛围、 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这次十七届六中全会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是, 怎么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怎么样在改革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
再次, 这次全会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新形势下,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会议。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为此, 就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在准确把握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中深化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 是因为在当前, 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
略机遇期, 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为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强大精神动力、 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们要准确反映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 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情况下, 国际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动、各种信息已经可以通过扁平、 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 即时传到我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其次, 当代中国进入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与此同时, 人民群众的精
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变性、 差异性明显增强, 对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出了 更高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在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同时, 进一步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再次,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为了 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 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
改革使得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上富裕起来, 同时人民希望改革能够使我们在精神生活上也富足起来。
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期待。
在增强文化的凝聚力、 吸引力和感染力、 传播能力等方面开拓创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 是在中国和平发展于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
也就是说, 我们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好, 讲文化体制改革也好, 讲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也好, 都不仅仅是为了 解决国内的文化建设问题, 一个重要的任务, 是要在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 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现在, 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我们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要求, 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审视和思考, 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 差距和不足, 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 体制机制、 传播手段创新, 焕发创造激情, 增强创新能力, 使我国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那么, 怎样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呢? 就是要在增强文化的凝聚力、 吸引力和感染力、 传播能力等方面开拓创新, 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 努力在全社会形
成统一的指导思想、 共同的理想信念、 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与此同时, 我们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 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 多方面、 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 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取决于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 多方面、 多样性的特点, 审美情趣、 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 很大不同, 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在内容上、 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
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 还要考虑让我们的文化能够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民的认同, 并为他们接受和喜欢。
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 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 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 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 热情讴歌
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 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 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另一方面要在了 解世界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 充分挖掘我国历史文化宝库, 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 并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 使之以更具吸引力、 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必须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
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 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
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 丰富传播手段, 加快构建传输快捷、 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使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同时, 要大力实施“走出去” 战略, 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 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
为此, 既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抓紧构建营销网络, 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影视节、 出版物展销活动等平台, 做好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 又要培养一批了 解世界文化需求、 懂得文化营销的专门人才。
我们要抓住国际社会研究东方文化、 了
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 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 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
总
结
无
推荐访问:2012月20日党建学习记录 党建 精选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