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5篇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9138社会发展一、乡村人才的内涵(一)乡村人才“乡村人才”是一个由“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海经济瞭望 │ 2021.9 138社会发展一、乡村人才的内涵(一)乡村人才“乡村人才”是一个由“乡村”和“人才”复合形成的词。乡村人才是指与乡村有着密切联系,愿意并能够为乡村建设作出贡献、对乡村振兴产生积极影响的,具有较高素质或人脉关系的,有较高生活阅历,有自己独特的技能,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对于乡村发展有发言献策权威的人。(二)乡村人才振兴早在 2018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1] ,并在很多场合强调了“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2] 。要理解乡村人才振兴,首先就要弄清楚乡村人才振兴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关系。一方面,乡村的全面振兴有助于人才振兴的发展,产业振兴可以给人才振兴提供发展的机会,文化振兴可以给人才振兴提供好的文化氛围,生态振兴可以给人才振兴提供好的生活环境,而组织振兴可以给人才振兴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人才振兴也反作用于乡村振兴。一个乡村的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有赖于乡村人才发挥作用。“乡村人才振兴是人才强国战略在乡村领域的具体展开和乡村振兴战略在人才层面的基本要求。”[3]所以可以把乡村人才振兴理解为一项立足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努力解决好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以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二、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一)农村的自然环境导致人才返乡意愿低广大农村地处山区,多山的自然形态,使得人与外界交流沟通不便,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且发育不足。山外还是山的自然环境、错综复杂家族势力、繁杂的封建迷信问题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思想落后。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乡村的发展显得先天条件不足,发展起来困难重重。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人才,自小受当地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大多想离开家乡,在外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二)家乡文化认同危机对人才回流形成负向影响农村的乡土人情对当地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联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人际交往会影响该地区社会生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4]农村的人才一旦进入城里上学或者上班,就会喜欢和享受城市的繁华与包容性,渐渐就淡漠了家乡文化中的朴实、邻里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乡土文化,从小养成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也会慢慢发生细微的变化,原来在乡村中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慢慢受到城市价值体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农村人才放假回家后,开始对村里的仪式活动表现出不愿也不想参与,对家乡和故土的认同感逐渐消失,习惯了在城市中住在门对门互不相识的情况,不喜欢处理家乡那种熟识的人情世故,不再喜欢邻居之间的亲密交往。农村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文化比较落后,尤其是还存在很大一部分封建思想,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得人才对农村的文化不是很认同,所以农村部分人才主体意识慢慢丧失,从而引发了无根感,而这种无根感会影响到人才的回流。(三)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导致人才回流意愿淡漠农村固有的传统家庭观念影响人才回流。大多数父母认为自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出身,家里没有任何可用的人脉关系,自己辛辛苦苦将孩子培养成人才,就是希望孩子多出去见见世面,用自己的所学在大城市立足,找到稳定的工作,然后在大城市结婚生子,更好地培育阮小霞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点。广大农村由于地理条件原因,社会发育程度滞后,贫困问题突出,故而乡村人才短缺,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也是难点。本文聚焦乡村人才的内涵,从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入手,旨在探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有效缓解当前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的局面。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困境;路径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探析DOI:10.16457/j.cnki.hbhjjlw.2021.09.046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21.9 139社会发展下一代。还有一部分父母认为孩子回去工作就是因为能力不行,在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被动回来。正是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很多农村人才对返乡就业存在偏见,即使在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回家工作。所以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使得农村学有所成的人才想尽可能地摆脱贫困的家乡,在城市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四)政策宣传力度不足降低人才回流热情地方政府、高校、媒体等是宣传国家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的主力军。虽然乡村振兴计划已提出三年多了,但部分农村人才不知道返乡工作是否有优惠政策,对农村的了解只停留在农村环境比较差,生活保障也不高,就业机会极少,认为在农村工作工资很低这些阶段,不知道国家政策,这从侧面反映出,政府、学校、媒体等对农村人才就业政策的实施和解读存在滞后现象,宣传效果不明显。农村人才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间接影响了他们是否会回乡工作,所以说,政策宣传力度不足会降低了人才回流的热情。(五)农村的就业机会少导致人才回流难随着全球疫情的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好不容易熬出来的农村人才,越来越倾向于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政府工作人员等传统型的工作单位,这样的工作稳定,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较小。现在很少有人会选择民营企业、自主创业。而农村就业机会少、“正式工”的岗位少、专业对口困难、竞争比较激烈、各方面资源少、晋升机会渺茫等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影响了人才回流意愿。三、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针对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政府、家庭、高校和个人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一)政府要全面加强政策引导以吸引人才回乡就业1. 加强政策引领支持。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制定了针对人才返乡就业的政策,比如给人才返乡就业发放安家费,提供购房、医疗补贴,解决乡村就业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等。上述政策吸引了人才回乡就业,对乡村快速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目前到乡村就业的人才远远少于乡村振兴发展所需的人才,这就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乡村人才回流的吸引政策,健全人才返乡就业的保障体系。2. 增加基层编制岗位的设立。据调查,人才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多数人会选择国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工作单位。所以,政府在拟定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工作岗位时,应该给予基层单位更多的名额,增加乡村岗位数量。例如,增加乡镇公务员、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和农技特岗等岗位,给予他们专项的福利支持,吸引人才回乡建功立业,以促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3. 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政策。首先,根据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推行差别化政策,全面培养各类人才。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回乡就业。政府要充分利用在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中有经验、有想法的优秀人才,使他们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其次,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加大对乡村人才引进培育的投入力度,从政策上确保乡村振兴人才的健康与活力。例如,出台一些鼓励返乡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奖励扶持政策,以吸引人才回流。最后,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增加娱乐场所,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而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给人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多样化发展。(二)家庭要积极响应社会发展需要以鼓励人才投身乡村发展1. 家庭的作用对人才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家庭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学生职业选择倾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5]家长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会对人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注重家庭对人才成长的作用,家庭教育对人才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家庭教育让人才形成正确的三观,进而引导人才形成正确的择业观。2. 发挥社区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间接影响。社区教育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其本质意义就在于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与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6]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基层性和覆盖性,在社区开展网格化宣传,将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宣传,使社区的每个家庭都能够认识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所创造的各种机遇,让每一个家庭认识到乡村振兴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重要影响,为此需要全民树立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识,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去。3. 社会通力合作改变家庭对乡村就业认知障碍。改变家庭对回乡就业的传统保守认知,让人才充分把握家乡人的内在需求和愿望,使二者形成良性的互动。现阶段大多数家庭都是传统的就业思维模式,想让家庭培养出来人才能留在大城市工作,乃至结婚生子。传统家庭观念下,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离开农村,在大城市生活,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后代接受的教育也有所不同。基于这种观念下,家庭对乡村就业的认知不足。家长不愿自己培养的人才返乡就业,归根结底还是思想上对农村的现状认识不足,对在乡村就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认识不到位。因此,要扭转当前家庭层面对人才回乡就业的认知障碍,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塑造乡土情结,就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21.9 140社会发展需要社区的政策宣传、社会的舆论引导、党和国家的奖励支持和政策的倾斜等手段,改变家庭对人才到乡村就业的认识,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鼓励人才认识到自己与家乡的繁荣发展休戚与共,使人才表现出乐于返乡和乐于奉献,这样才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高校要贯彻国家政策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1.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想要改变家乡现状的理想信念,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7]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职业规划进行深层次地引领。在学校教育中,要照顾到学生的户籍背景,加强学生对城乡工作的正确择业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乡土情怀,让学生树立不管在何地工作,都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意识。2. 增加服务基层国家政策的宣传。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让其自觉选择返回生源地就业。鼓励和支持学生选聘“选调生”“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基层工作。高校应该及时摸排学生就业去向,并引导择业,及时转发就业信息,确保学生能及时获取家乡的就业信息及就业政策,激发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3. 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社会资源,尽可能多的组织乡村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在校生至少参加一次乡村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乡村的魅力,加深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例如,定期开展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农业 +”等实践活动。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和乡镇合作签订共建协议,乡镇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利用所学,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前往乡镇开展乡村振兴、农业交流等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乡镇当下的发展状况,从而改变学生对县镇就业的认知障碍;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实践交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乡镇人的朴实与真诚,进而对乡镇就业产生好感和认同。(四)个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1. 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8]作为人才应该积极的关注社会发展动态,熟悉国家近年来的发展战略,勇于承担自己肩上的时代使命,不忘民族复兴的使命,勇争时代先锋。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乡村就业,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实施,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持。2.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的理想信念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青年人才应当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国家的发展战略与自身的未来规划相结合,选择合适的路径实现自己的理想。”[9]在国家大力倡导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今天,乡村的发展,需要懂生产经营的,需要有专业技能的,需要懂文化传承的,需要懂生态保育的等等人才,而这些人才利用自己的所学,积极返乡就业,展望乡村未来,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3. 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国家培养青年成长成才,越来越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不管是在学校或是社会上,青年都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乡村社会实践活动,青年会在乡村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国家政策、方针、战略等方面的理解,同时在实践中容易感受到大山深处的美好,会转变旧有的观念,改变对乡村的认识,将自己一生所学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振兴贡献微薄之力。四、结语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人才振兴是关键。人才返乡就业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乡村人才振兴在自然环境、文化认同、传统家庭观念、政策宣传、就业机会等方面仍然存在困境,影响乡村振兴的成效。因此,从政府、高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阐述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促进人才返乡就业,以服务于乡村振兴,达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与进步的目的。参考文献[1] 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 [N]. 人民日报 ,2018-03-09(1).[2]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切实...
篇二: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21 年 2 月第 42 卷第 1 期Feb.,2021Vol.42
No.l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 “ 人才振兴 ”
的路径探析李树德 1
, 李恒 2(1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湖南长沙 410806 ;2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湖南长沙 410806)摘要 :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 “ 十四五 ” 时期要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就是实现 “ 人才振兴 ” 。
产业兴旺需要
人才推动 , 有效治理要以人为主导 , 生态环境要靠干部治理 , 乡风文明要靠人才塑造和传承 。
当前 , 我国在实现乡村
“ 人才振兴 ” 过程中面临着农村人口外出 、 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 、 年龄结构失衡及人才引入困难等诸多挑战 , 需要加
快农村基础建设 , 将农村人口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摆在重要位置 , 逐步完善保障制度与激励机制 , 为乡村振兴
引入人才 , 从而实现乡村 “ 人才振兴 ” 。关键词 :
新时代 ;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路径探析中图分类号 :
D616
文献标识码 :
A
D01 :
:
10.3969/j.issn.l672-8173.2021.01.009近年来 , 为缩小城乡差距,我国颁布了众多惠农
政策 , 例如取消农业税 、 实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
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
段学生学杂费 , 实行两免一补 、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 等
补贴 。
然而 , 目前国内的城乡发展依旧不平衡 , 农村
人口与城市人口之间的贫富差距成为制约达成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以及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目标的一大
短板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
署 , 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不仅需要财力与物力的
支撑 , 还需要人才资源的大力投入以及与财力物力的
良好联动作用 。
产业兴旺需要人才推动 , 有效治理要
以人为主导 , 生态环境要靠干部治理,乡风文明要靠
人才塑造和传承 。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必须要
先实现 “ 人才振兴 ” 。学术界对乡村振兴战略中 “ 人才振兴 ” 问题研究
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 。
以蒲实和孙文营 (2018) [1] 为
代表的部分学者分析 , 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工业
化城镇化导致的乡村人才向外流失 、 农村环境不利于
乡村人才回乡 、 乡村治理效果与村干部及农民素质相
互提示促进 、 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挑
战 。
只有提出农村的产业振兴 、 落实绿色发展理论 、
传承乡村文化和培育适应乡村发展的乡土人才建设
新要求 , 乡村振兴战略才能顺利铺开;马彦蕾⑵ 、 刘爱
玲和薛二勇 ( 2018) ⑶ 从各自的角度出发 , 分析乡村
人才的数量质量 、 学历和就业结构 、 需求等问题 , 认为
乡村人才培育重点在于政策体系的完善 、 资源配置的
优化以及与高校企业的合作等方面;韩柱 ( 2018) ⑷ 、
陈娟和马国胜 (2019) [5] 认为职业教育对应用型人才
的培养将对乡村振兴起到促进作用 , 要着重构建具有
乡村振兴特色的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随着乡村
振兴战略工作的推进 , 国内对乡村振兴人才问题研究
越来越多 , 但当前相关研究总量还有待提升 、 研究范
围不够全面 、 研究内容的数据支撑较少 , 不成系统 。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
略中 “ 人才振兴 ” 进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 提出解决
这些问题的可行路径 , 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
供有益探索 。一 、 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中央农村会议中提到 ,
“ 三农 ” 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 , 要全面推进乡村
振兴同 。
实施乡村振兴就是要振兴产业 , 加快发展农
收稿日期: 2020-10-30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20YJA880025) ; 湖南省"十三五规划 ” 课题 (XJK19BZY021)作者简介:李树德 ( 1975 — ) , 男 , 湖南耒阳人 , 副教授,研究方向 :
思想政治教育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李
恒 ( 1996 — ) , 男 , 湖
南耒阳人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发展 。•
48
•
李树德 , 李
恒: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人才振兴 ” 的路径探析村产业 , 鼓励发展特色产业 , 为农民增收 、 创收 。
其次
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
设 , 培养农民自治意识 , 为乡村振兴发展凝心聚力 。
同时美丽乡村的建设 , 既包括环境整治 、 基础设施的
建设也包括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
乡村振兴战略的
落地见效需要各方面建设齐头并进 , 而任何一方面建
设都离不开人才投入 。人力资本理论构建者西奥多 ・ W
■ 舒尔茨 ( Thodore
W.Schults )
提出 :
"人力资本要素作为生产过程中的
重要要素之一 , 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部分 , 人力资本
投入及合理配置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 促进经济发
展 , 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
” ⑺所
谓人才振兴 , 就是人力资本投入及合理配置 , 将人力
资本转化为适合乡村发展的人才资本,通过自身为劳
动 、 资本等生产要素创造更多价值 , 帮助提高利用与
配置的效率 , 进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 。
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 , 乡村振兴 、 农村兴旺重要着力点就
是人力资源的投入 , 人才队伍的建设 。
只有集社会各
领域人才之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 。
乡
村振兴 , 关键在人叫( 一 )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聚合各类人才资源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 , 是实现农村产业兴
旺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 。
习近平总书记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 “ 要着力构建现代化农业产
业体系 、 生产体系 、 经营体系 ,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 ” 囲 。
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迫切需要
人才资源作为重要支撑 。
目前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
依旧主要为单一的第一产业 , 并且很大一部分农村地
区的农业生产方式都过于落后 。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 。
诸多因素导致农业劳动生产
效率低下 , 远远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产业发展水平
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 。
究其原因 , 还是要在
农村大力投入人才资源并合理开发配置 , 将其转化为
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的源动力 , 推动农村农业高速度 、
高效率发展 , 同时衍生出更多二三产业 , 相互融合 、 推
动发展 。
各类人才投入到农村中 , 将使农村产业发展
催生出新产业 、 新生态,如机械电气类的工科人才能
够深入农业劳动生产中去 , 将机械化农具设备普及应
用到生产中 , 并以培训的方式将机械化农具的操作使
用技能教授给农民 , 以提高生产效率及产能;经济管
理类的商科人才将先进的营销理念融入到农产品的
销售中去 , 以加快产销一体化 、 农场的经营与管理;互
联网信息技术人才能够利用互联网的高效便捷 , 发挥
“ 互联网 + ” 特性与其他人才联手将产品推向各大电
商平台 , 并能够借助网站 、 微信 、 微博和抖音等新兴媒
体平台对当地农产品进行推广 ; 而二三产业的衍生则
需要各类人才发挥特长 , 共同协作 。
农村人才资源状
况直接关系到农村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 各级产业的
融合程度与质量 , 关系到乡村振兴能否全面铺开 。( 二 )
农村有效治理需要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不能只依靠农民的智慧与力
量 , 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 强化基层管理服务以
建立乡村治理体系 , 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 。
干部队伍
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 了解
农业 、 热爱农村 、 依靠农民 ” 的干部队伍是建设好乡村
治理体系的基石 。
“ 了解农业 ” , 是对农村基层干部
知识技术层面的要求 。
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 , 农村基
层干部要具备一定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管理知识 , 善
于学习新技术 、 新成果 , 并能够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
民的基本情况 , 做田野调查 , 熟知当地农村的特性及
优势所在 , 了解农民的基本诉求 , 实实在在搞清楚要
往哪里发展 、 如何落实发展及发展成什么样子等现实
问题 , 明确当地农村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 热爱
农村 、 依靠农民 ” , 是对农村基层干部思想情感层面的
要求 。
“ 热爱农村 ” 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提 , 热
爱农村就是对乡土的 _ 份热爱 , 将这份热爱变成对农
村发展 , 乡村振兴建设的一股热情 , 脚踏实地的奋
斗⑼ 。
村干部是贯彻党和政府农村发展政策的践行
者,是农民摆脱贫困现状走向富足的小康生活的领路
人 。
乡村干部队伍是联络群众 , 分配资源的骨干 , 财
力与物力的有效分配将大大推动乡村发展的速度与
效率 , 乡村的有效治理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人
才队伍 。( 三 )
生态宜居农村建设需要专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说过: “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
山银山 。
宁要绿水青山 , 不要金山银山 , 而且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 。
” 3 ] 过去国家重视经济建设 , 忽略
了发展的平衡性,许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遭受
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
建设宜居新农村便是在建设行
动中树立农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 改善农村人民的生
活环境 、 维系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固 、 建设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 将乡村振兴向纵深推
进 。
宜居新农村的建设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 建
设可继续发展的乡村 , 其中包括农村生活生产的各个
方面 , 而专业人才的投入贯穿始终 。
例如道路 、 土地
以及公共设施的新型农村规划需要土木建筑专业的
人才;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治理农村旱厕 、 污水和垃圾
的环境治理需要污染防治人才和环境损害治理人才
•
49
•
湘南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1 年 2 月 ( 第 42 卷 )
第 1 期等 ; 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 加大有机灌溉区域面积 , 电
子控制机械化灌溉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电气机械化人
才 。
除此以外 , 生态保护理念也需要媒体传播型人才
制定方案来传播普及 , 以唤醒农民的生态意识 。
新农
村建设必须投入大量具备专业素养 、 实践经验的高专
精人才 , 进行实地考察 、 有效规划 , 深入当地切实调查
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 、 分析优劣势 、 发挥地域特色 , 建
设有特点的新农村 。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此类专业
人才的数量屈指可数 , 不足以形成有力量的建设队
伍 。
需高度重视此类人才发展,大量引进及培养专业
人才 , 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二 、 当前我国农村 “ 人才振兴 ” 所面临的挑战新中国成立初期 , 国家经济落后 、 工业化水平低,
我党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发展以省会城市及资源丰富
城市为空间载体的重工业 。
长时间侧重于城市发展
建设 , 导致农村成为国家发展的薄弱地区 。
改革开放
以后 , 市场经济和利益短期化诉求目标又进一步导致
乡村人力人才资源的流失 。
对此 , 我党及时调整方
针 ,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 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
财力以及物力能够随政策相对快速地投入乡村 , 然而
人才资源的投入却不像前者 , 能够及时投入到乡村建
设,并落到实处 。
城市建设及工业化发展长期占据大
部分社会人才资源 , 致使乡村的人才资源不足 , 捉襟
见肘 。
城市人才不愿离开城市,农村人才却急于摆脱
农村 , 如此一来 , 乡村人才资源就呈现出全方位的短
缺 , 成为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铺开的一大难题 。( _
)
农村人口外出,人才流失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 2020 年中国统计年鉴
显示 , 截至 2019 年年末 , 从城乡结构来看 , 全国城镇
常住人口
84843 万人 , 同比增长 2.1%, 乡村常住人口
55162 万人 , 同比下降 2.19% [11] O 农村人口逐渐向城
市流动主要原因有:第一 , 外出务工风险低 、 成本小 、
机遇多 。
党中央虽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问题 , 实施各
种政策为农业发展助力,然而却还是难以改变我国许
多农村地区单一且不成规模的小农经济 。
农业生产
投入大 、 产出小 、 周期长 、 效益低 , 没有新型农用机器
的帮助及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 ,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
很可能赔本 。
相较而言 , 外出务工则风险低且城镇发
展较好 , 不论是工作岗位还是工资待遇都明显优于农
村 。
第二,部分农村地区现代化程度低 , 过于落后 。
交通方面:道路偏窄 , 部分地区没有柏油马路,下雨天
泥泞湿滑,村民出行极不方便 。
生活方面:农村家庭
•
50
•的生活垃圾不能集中处置 , 没有集中固定的垃圾丢放
地点 , 生活污水无法处理 , 排入地下对农作物土质及
农民生活水质产生影响 。
硬件设施方面 :
国家投入资
金建设的健身器材使用不当及蓄意破坏造成的各种
损坏 , 影响了村民的娱乐休闲活动 。
公路两边的绿化
带因常年得不到管理 , 被尘土彻底包围 。
诸如此类的
因素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外出 , 人口大量流失 。
人才就
更不用说了 , 许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农村知识分子对
家乡认同感低 , 家人不鼓励返乡 , 他们大多选择在城
市里找工作 。
部分发展好的人将父母接到城市居住 ,
彻底离开农村 。
只有极少部分会选择回乡建设农村 。( 二 )
农村人口瞬文化素质不高 , 年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 , 党和国家逐渐重视农村人口...
篇三: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02-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4期(总第456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将“三农”问题解决好是党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第一步是乡村人才的振兴,只有将乡村人才振兴了之后,才能带动其他资源的振兴,以达到乡村振兴的五大战略目标。但是目前,乡村人才的建设还不能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由于乡村的区位、交通、经济发展及公共设施服务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乡村的人才数量较少,更多青年人选择外出就业,而留在乡村的大部分是年纪较大劳动力较弱的农户,也是因为上述各种因素,乡村很难吸引到新鲜血液的注入,所以阻碍了乡村的发展。因此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以达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必须坚持农村各类人才的优先发展,解决人才匮乏的现状,创建一支为振兴乡村、爱农村的工作队伍。1 乡村振兴与乡村人才1.1 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的重要战略,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所以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的主要工作。乡村振兴的总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地找寻适应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方法,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工作。实质上,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在不断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收益度的基础上,从而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完善农村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备等,以达到农民能够长期增加稳定收入,能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吸引更多的有才之士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发展事业中来。1.2 乡村人才狭义的乡村人才主要是在农村种植业等农业领域里有一技之长或能够通过自身种养农作物增加收入的劳动者。但是这种对于乡村人才的定义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时代发展要求了。广义的乡村人才是指在农村各行各业中具有一技之长,并且靠此技能获得收入,或者具有致富能力或能够带动他人一起致富的劳动者。这个定义把人才的理解范围定位在了乡村不仅仅是农业,而且还突出了人才的社会性和实用性,对社会有用的就是人才。2 乡村人才的现状及问题2.1 乡村人才发展水平不高我国乡村人才的总数量较低,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不足,而且就算有些地区的人才数量相对较多,但是整体层次不够,处于偏低的状态,很多工作在涉农一线的大部分都是本科以下的学历和初、中级职称人员,大大影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这些乡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乡村人才结构不合理,不能将人才所具备的长处完全地展现出来,导致人才的误用。2.2 乡村人力资源的缺乏因为乡村区位偏远,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就业机会少等多种原因,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来增加实际收入。而剩下的劳动力大多数为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农村的劳动力也趋于老龄化、弱势化。这样长久下去的话,耕地的质量得不到提高,而农户在农业方面的收入也会逐渐降低,让城镇化的发展缓慢,不利于乡村振兴。2.3 培育人才的体系不完善乡村没有系统的培育人才的体系,会让大部分的人才流失到其他发展较好的地区,在乡村的工作人员也缺乏系统性。每个人才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培育人才的多方面技能,但是没有相应的部门对这些乡村人才进行相应的培训,来提高人才对新技术的认识和掌握,提升部分本科以下的人才的学历,扩展人才各方面的知识,并且也还未形成一批适应乡村发展的新型乡村人才队伍。3 乡村人才振兴的途径3.1 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乡村人才在乡镇之间的分布也是比较分散的,将这些乡村人才系统地聚集起来管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合理的机制,提高乡镇部门的岗位比例,比如农业专业高级岗位。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合理的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将乡村人才的特长能够物尽其用,从而加强政府对人才的更多了解以及更加合理地管理人才并且能够让政府部门对乡镇的事业单位能够随着实时动态进行统筹调控。这样不仅壮大了乡村人才的队伍建设,也让这个队伍变得系统化,每个部门都能各司其职,能够有秩序地系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节省时间也提高了各个部门的效率。3.2 创建合理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制定相对应不同乡村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评分制度,其中对于管理型人才进行学历、年龄等多方面的评价,从而判定出这地区浅谈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途径廖智琪,陈修颖(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此战略是我国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迫切要求。为了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除了政策、资金之外,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要素还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的位置,强化乡村人才振兴支撑。这一段话,指明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在于人才,必须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首位,吸引更多的优秀外来人才,鼓励当地所拥有的乡土人才,培育新型的农村专业人才等,这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奠定稳定的人才基础,从中靠人才带动乡村资源的发展,所以对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以下途径。[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人才;途径[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11-15
-203-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4期(总第456期)的管理型人才是否达到了乡村人才振兴的标准。对科技型人才则需要进行其对技能的掌握性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度各个方面的考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所以对科技人员的评价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仅靠农户来带动整个乡镇的经济发展是迟缓的,这时需要当地和外来的农业大户,也就是所谓的经营型才,但不能盲目地吸引不适合本地的经营型人才,要对经营型人才也要进行合理的评价,从其对本地和本地农作物了解等知识方面的认识,来确定经营型人才对本乡镇经济的发展影响。所以建议创建合理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判断本地区乡镇的人才振兴程度,还为其他地区的人才振兴提供了判断依据。3.3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截至目前,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 1400 万人,虽然人数较少,但是一个新型的职业农民可以带动周围的农民来从事乡村振兴事业。随着人们对农学的知识意识以及技术意识越来越强烈,了解到只有将技术提高,才能提高耕地的质量,当技术提高了后就能释放更多劳动力,减少农民在耕地上的耕作时间,从而也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增加了农户的实际收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后,还需要根据这些人才的工作实际成绩,提拔一部分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用人导向,并有意识地带动其他人才和群众向他们学习进步。除了培育新型农民,也要去挖掘在农业方面经验较多并且爱农村农民的人才,将他们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增加一份强有力的支持。3.4 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将其推动,所以不仅不能离开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当然也不能缺少四面八方的返乡人才,返乡的人才从外面带来了新鲜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和资源的基础。对农村专业人才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需要提高,不能只在意数量上的提高,还要考虑如何提高专业人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性和掌握性。不断优化农村专业人才的队伍结构,强化对人才在日常工作中的监督指导,自觉接受政府和当地群众的监督,以实际行动为本地区服务,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效益。壮大了农村专业人才的队伍,提高了整个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知识与运用知识后,对于乡村发展出现的难题,就能够及时准确地解决。3.5 靠产业吸引并留住外来人才吸引人才可以依靠乡村的产业,当乡村产业得到了逐步发展壮大后,为更多的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吸引了那些愿意上山下乡的企业家,让他们发现在乡村也有着很多的致富之道,对于愿意返乡创业的青年们,也为他们在乡村的创业事业提供了便利。需要给外来人才制定合理的工资和奖励机制,这样不仅可以留住人才也为后面吸引人才打到坚实的经济基础。产业带动了乡镇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才的引进,推动了乡镇的产业发展,这个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当青年人和经营型人才回归后,将乡村的发展情况通过网络的方式传递到了其他乡村和城市,让其他乡村有了可以借鉴的方法,也吸引了部分城市的人选择在乡村就业,因此还缓解了城市人口拥挤的现状,推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振兴了乡村。[ 参考文献 ][1] 赖艳萍 .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9(04).[2] 李丽莉 . 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政策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 [J]. 改革与开放 ,2016(06).[3] 叶庆兴 . 实现国家现代化不能落下乡村 [J]. 中国发展观察 ,2017(21).[4] 董政丰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以温州模式为例 [J]. 商业时代 ,2013(33).(上接 207 页)性流通,保证农产品有销路、有市场、有价格。首先,可尝试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推行“订单式”农业。如上述分析可知,农产品的生产一定要与市场需求相符,但这种需求的精准预测难度太高。要解决这一问题,便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去推行“订单式”农业。所谓“订单式”农业,实际上是一种新的营销概念,由农户与企业、超市或个人进行农产品订单的签订,其中包含数量、价格、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而农户在收取部分定金的基础上便可根据订单展开生产。究其本质,这种营销模式便是对潜在的市场需求进行预测、针对的生产,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而发展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提供更多 B2B,B2C、C2B 等模式,因此“订单式”农业生产可得到大范围推广。其次,可尝试应用电子商务模式开展农产品网络销售。电子商务模式同传统销售模式比较,由于中间环节缩减,能够大大提升交易效率与效益,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同样可适用。而针对农产品的网络销售,笔者认为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1)依托淘宝、京东这类综合性电商平台开展销售业务。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农村淘宝”,在预判农产品市场、提供市场信息以及针对性服务方面潜力巨大,而在成熟的互联网平台中,能够快速打响知名度,走入消费者视野。(2)实力尚可的农业企业可尝试搭建自由互联网平台。比如农业企业可借鉴小米的运营模式,搭建自家互联网平台与消费者展开互动,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并且实现线上线下互动,邀请消费者前往农产品生产地进行参观,形成网购、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更有助于自家农业品牌的打造 ;(3)个体农户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使得农户能够在田间劳作、茶余饭后利用微信、微博等应用程序去发布信息,甚至有许多农户通过直播软件去分享自己的劳作过程,吸引大量人群关注,同样可提升自身农产品效益,这与目前我国农业分散经营的现状尤为契合。3 结语综上所述,在我国三大产业中,农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但又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其基础设施、生产方式以及销售模式都处在较为落后的状态,倘若循规蹈矩按照常规发展模式,很难赶上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当前“互联网 +”时代中,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 + 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良性影响,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农业生产个体农户或企业方面,都应当积极探索与“互联网 +”的融合路径,从而不断改造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进而驱动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永德 , 刘雅栋 . 互联网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路径评价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03).[2]
王蕊 . 农业经济发展实施“互联网 +”战略途径研究 [J]. 农业经济 ,2016(03).[3]
刘丽伟 , 高中理 .“互联网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 [J]. 世界农业 ,2015(12).
篇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格式 :曹丹丘 , 丁志超 , 高鸣 . 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以青岛市为例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20, 41(2): 181-189.Cao D Q, Ding Z C, Gao M.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A case study of Qingdao[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20, 41(2): 181-189.DOI: 10.13872/j.1000-0275.2020.0019第 41 卷第 2 期2020 年 3 月农业现代化研究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Vol. 41 No. 2Mar., 2020基金项目: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委员会软科学项目(20193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03094)。作者简介:曹丹丘(1993-),女,四川达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 danqiu0207@163.com;通讯作者:高鸣(1989-),男,湖南汉寿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 gaoming313@126.com。收稿日期:2019-12-29, 接受日期:2020-02-28Foundation item: Soft Science Foundation of MARA (201937);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71803094).Corresponding Author: GAO Ming, E-mail: gaoming313@126.com.Received 29 December, 2019; Accepted 28 February, 2020 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以青岛市为例曹丹丘1 ,丁志超 1 ,高鸣 2*(1.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北京100083 ;2.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10)摘 要: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为应对乡村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有效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以青岛市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举措为例,分析总结鼓励吸引城市人才和培育造就乡土人才支撑乡村振兴两条路径。研究发现,面对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素质有待提升、农村对人才返乡缺乏吸引力、乡土人才培育模式有待优化等问题,青岛市从“引进来”“沉下去”和“留得住”三个方面利用城市智力破解人才总量和结构困局,构建城市人才下乡引力体系,稳固城市人才扎根农业农村;同时从发现乡土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和扶持乡土人才等方面搭建体系完整的乡土人才培育网络。最终形成重点突出、覆盖全面、措施完善的鼓励吸引城市人才机制和双向融合、多元合力、强化激励的乡土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具有启示意义和值得推广学习的“青岛经验”。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现实困境;路径探索;青岛市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20)02-0181-09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A case study of QingdaoCAO Dan-qiu 1 , DING Zhi-chao 1 , GAO Ming 2(1. National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Econom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eijing 100810, China)Abstrac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shortage of rural talents, and make sure that rural talents can play the supporting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taking Qingdao City as an exampl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wo way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which include attracting urban talents and cultivating local talents.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talents, relative low quality level of talents, the lack of attraction of talents in rural areas, under-optimized rural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some other problems, Qingdao City adopted the following measures: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alents and improving the talent structure through bringing in, sinking and retaining urban talents in rural areas, constructing the attraction system of urban talents and trying to retain them. At the same time, Qingdao City has built a complete system of local talent cultivation network from the aspects of discovering local talents and training and supporting local talents. In conclusion, Qingdao City has set up a mechanism of encouraging and attracting urban talents with prominent focus, comprehensive coverage and perfect measures, and has set up a mechanism of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 talent with integration, cooperation and incentives called “the Qingdao experience”, which is enlightening and worth spreading.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support; realistic dilemma; path exploration; Qingdao City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战略资源[1] ,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增产到提质的核心力量[2]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早已得到学者证实。无论是通过技术创新间接产生经济
农业现代化研究 第 41 卷 182增长[3-4] ,还是人力资本积累引致的生产效益递增直接促进经济增长,或以两种途径综合分析来看[5] ,人力资本都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6] 。因此,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2018 年9 月份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明确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作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点工作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培养“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进一步明确人才在乡村振兴的核心地位。人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既体现在以产业为导向的乡村经济发展,也体现在以秩序为导向的乡村治理方面[7] 。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层面,“本土”农村人才与“城归”人才两类乡村精英构成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8-9] ,既要重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10] ,也要关注返乡青年[11]和农民工[12]等人力资本自城至乡回流群体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缓解乡村空心化与老龄化的问题,也为乡村经济发展起到“领头雁”作用。在乡村治理层面,基层干部发挥乡村治理主体作用[13-15]的同时,新乡贤也逐渐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16]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整合有效改善了乡村治理的秩序环境[17] 。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收入水平和基本生活条件差距明显,我国乡村发展面临日益突显的空心化和老龄化等问题。根据测算,2010 年有超 78%的中国农村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约有 68% 的乡村已经介于老龄化和深度老龄化之间[18];同时青壮年劳动力、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乡村振兴的主体缺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学者们从人力资本的内生、外溢和聚合效应促进乡村经济增长的思路出发[19] ,围绕如何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三条路径。首先是加强乡村人才的培育。一方面在市场竞争、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过程中激活乡村人才的内生动力[20] ,另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校乡联动、产乡协作、乡企联合形成农科人才培育体系[21] 。其次是鼓励人才下乡返乡、促进乡村振兴人才集聚。相关研究表明,依托高校人才流动、官产学合作、高校与乡村组织的人才和知识共享等路径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振兴知识溢出效率提升[22] 。因此,学者建议进行农科教育变革,完善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和农户的融合通道,搭建产学研合作通道,吸引城市各类人才下乡[23];鼓励大学生村官[24]和新乡贤等[25]乡土人才返乡,聚集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最后,加速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建立“能上能下”的乡村优秀干部选拔机制与快速跨级上升通道[26] ,为乡村人才队伍培育后备力量。人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量学者探究了如何实现人才聚集和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在宏观上把握和分析相关议题的同时,也需关注基层实践层面如何采取相应举措有效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故本文选取山东省经济中心的青岛市,分析其在人才振兴方面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总结相关经验与启示,为其他地区实现人才振兴提供一些参考。1
青岛市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山东省高度重视人才支撑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致力于“破解人才资源短缺问题”, 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2018 年 5 月印发的《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工作做了详细部署,《山东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进一步聚焦人才“引进来” “培养好”“沉下去”和“留得住”,将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提升乡村人才队伍素质、统筹集聚乡村人才资源和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山东省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工作。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青岛市在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农业国际竞争力不足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作为支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其中,主要包括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青年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短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农村对青年返乡缺乏吸引力和乡土人才培育模式有待优化等问题。1.1
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青年人才队伍短缺由于农业农村人才需求大和培养周期长的现实矛盾,青岛市呈现出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青年人才队伍短缺等问题。根据山东省和青岛市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 2016 年底,山东省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为 220 万左右,约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 8%,青岛市虽有 144.9 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但由于人口结构失衡和城市化等原因,乡村青年人才队伍严重不足,2016 年青岛市年龄在35 岁及以下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约 15.1 万人,仅占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数的 10.4%。1.2
农业农村人才素质有待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高层次的人
曹丹丘等: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以青岛市为例 第 2 期 183才加入,但目前青岛市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呈现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和农业科研人才短缺的特点。青岛市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表明,截至 2016 年底,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青岛市总数的 90%,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 10%,多数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素质文化水平有待提升。1.3
农村对人才返乡缺乏吸引力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明显,成为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的瓶颈。据 2019 年《青岛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底,青岛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50 817元和 20 820 元,城乡收入比为 2.44:1。青岛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青岛市城镇居民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40.97% 和 53.04%。除此之外,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城乡差距也成为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的重要制约。1.4
乡土人才培育模式有待优化总体来看,青岛市乡土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以政府补贴为主的公益培训较多,市场化培训、代际和师承培养、带头示范培训等培养模式相对较少。乡土人才培育质量考核也有待完善,《青岛市乡村振兴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 年)》对乡土人才培育数量做了明确规划,但是对乡土人才培育质量的关注略显不足,例如针对培训考核和技能评定机制暂未形成系统的规划方案,乡土人才培育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2
鼓励吸引城市人才振兴乡村的路径探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青岛市从“引进来”“沉下去”到“留得住”三个环节构建起鼓励吸引城市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全力发挥了人才振兴的支撑作用,促进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打造乡村人才振兴的齐鲁样板做了良好示范。2.1
“引进来”:破解乡村人才总量与结构困局人口流入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7-28] ,是乡村经济、社会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29] 。部分研究证实了回流人口在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促进新型城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30-31] 。面对当前乡村人才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的现实,青岛市致力于扩充乡村人才库、增加人力资本存量,通过“引进来”汇聚社会各界人才投身乡村建设。2.1.1
吸引城市各类人才下乡
乡村社会是一个系统的组织,为了促进其高效运行,需要吸引城市各类人才集聚乡村发挥所长。例如,吸引科研技术人员下乡帮助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吸引公共服务人才下乡增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吸引组织管理人才下乡协调乡村事业的有序运行。青岛市为贯彻落实山东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的部署,实施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并将重点放在海内外山东籍企业家、创业者、金融投资业者和专家学者等 ;同时,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将各类人才纳入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后备人才库 ;结合山东省“万名专家服务三农”行动要求,每年分级组织不少于 1 万人的各领域专家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工作、专家服务和兼职等形式到基层服务。案例 1 :青岛市...
篇五: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3 4 卷 第 9 期2 0 2 1 年 9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4 No.9Sep.202l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崔素娟,李鹏飞(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 西 阳 泉 045000)摘 要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当前,乡村存在缺乏本土人才、吸引不住人才、留不住 人才等问题对此,探析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路径,以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关键词:乡村;人才振兴;农民中图分类号:F 32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丨673-0097(2021 >09-0142-020 引言习 近 平 1: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 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 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 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新时代推 进乡村振兴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农 民的利益诉求和关系民生的重要事项作为出发点和归 宿,汇聚人才资源,努力培养一批新型“= 农”人才 1 乡村人才振兴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 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新时代进行乡村振 兴伟大斗争需要人才做后盾,目前乡村缺乏人才资源 优势,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1 . 1 乡村缺乏本土人才受历史和现实影响,社会上的优质资源优先在城 市配置,乡村处于相对边缘的地带。乡村的现实条件无 法满足优质人才的需求,为最大化实现自身价值,一些 乡村本土的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向城市流 动,造成乡村本土人才短缺 1 . 2 乡村吸引不来人才从客观角度来说,与封闭落后、现代化元素短缺的 农村地区相比,人们更愿意去经济发达、富有吸引力且 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 T 作生活。因此,乡村对外来 人才的吸引力不强。1 . 3 乡村留不住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 衡进一步凸显,相对城市而言,乡村基础设施不健全、 交通不方便、出行方式单一,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不 足,再加上乡村基层 T .作 繁 琐 、办公环境和生活条件 比较差,待遇保障相对滞后、晋 升 渠 道 不 畅 通 、激励 和优惠政策不明显、发展前景不明朗,导致优质人才 流失。2 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2.1 “内生造血”,培育本土可持续发展人才资源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参 与者 、内生动力者、主要受益者。新时代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先振兴人才培育乡村可持续发展人才,需 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和思想道德,使其积极主动适 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争做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开设农民技能培训班: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 的参与与奋斗,新时代应该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 培训的力度,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 人才培养121,.通过农民技能培训班,有利于培养一大 批种田能手、经营能人和土专家:培训班可以邀请长 期坚持在基层一线从事农业农作物技术示范推广的骨 干科技人员为农民讲解如何选种、播 种 、育苗,如何科 学 施 肥 、疏松土地、管理农田,如何防治病虫害、去除 杂 草 、将农作物秸杆打碎沤制成有机肥等,引导农民 会种田、种好田,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通过农民技 能培训班,定期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教育,保持农民 技能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培训班要从农 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和特殊的培训 课程,以确保农民顺利接受培训在培训中对优秀涉 农 人 才 给 F —定的奖励,可以探索建立农村涉农人才 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开展农村优秀涉农人才选评 活动,给予优秀涉农人才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其享受 相应的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荣誉感,激发他们投身 “三农”、建设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的热情,同时,要进 行田间实践。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农业 科技人员除了要在技能培训班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带 领农民投人实践,让农民真正掌握科学的种田方法 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邀请当地有威望的农民、成功的 农民企业家谈谈自己的种田经验,传授种田方法,为 其他农民作示范引领通过挖掘农民的潜质,发掘有 潜力的乡土人才,努力培养一批肯吃苦、勤实干的“土 专家”和 “田秀才”。二是建立本土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基层政府应该 努力提升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推动农村人才培养向 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制定 农村人才界定的相关标准,开展分层化培养和针对性 管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依托农业学校和专业培 训 机 构 W 此 ,基层政府应有组织地把本土致富能手、收稿日期 :2021-07-19作者简介:
崔素娟(1991-),女 ,山西山阴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 9 期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1 4 3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成员、“土专家、田秀才”、年轻干 部 、返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二经商人员作 为重点培养对象,特别是把有志青年送到农业发达地 区进行交流学习,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 优先为成绩良好、群众认可的在涉农方面有一技之长 的人评定相关技术职称,并且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 奖励,以此提升农村人才的主动性、激发本土人才的创 造性。同时,可以建立涉农优秀人才定向委培机制。每 年定向招收乡村有长期涉农 T .作经验和相关理论基础 的农业生产型、经营型、服务型人才,签汀培养协议既 可以保证人才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乂可以对农民起到 榜样示范作用;既可以定向培养精通农业的农民,又 nj _ 以使农民增长见识,激发内生动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 知 识 运 用 于 农 ”领域,依托科学技术种田,实现“藏 粮于技、藏粮于地"= 是重点培育基层“领头雁”。火车跑得快,还得 车头带为进一步激活基层、释放基层的能 M ,充分发 挥本土人才的引领作用,应培养一批基层“领头雁” 农 村 基 层 “领头雁”是党和丨51家 在 农 村的代言人,也 是广大农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带头 人。加强对农村基层“领头雁”的培训,有利于增强基 层工作人员的责任担当意识,激发其主人翁情怀,提 高其招商引资能力,为乡村振兴注人活力。农村基层 “领头雁”作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可以通过乡村振兴 战略带来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降低贷款利率、配套 设施补助、税费减免等,再加上农村土地租金低、劳动 力成本低的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洽谈,吸引企 业家到乡村投资设厂,为乡村振兴注人现代化生产元 素并提供人力支撑3 。2.2 “外来输血”,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的智力支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加快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科研人才的支撑 作用,着力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示范引领农村产 业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一是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帮扶机制党和国家要进 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政策帮扶力度,对科技含量高、经 济效益好的农业科研项 R 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重点扶 持。建立健全专家与农村实用人才交流帮扶机制,专家 可以依托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成熟经验,尽可能地 帮助农村实用人才解决选种育种和生产经营方面的问 题,切实丨丨:农村实用人才学以致用,使其成为名副其实 的“土专家” 完善资金投人政策倾斜制度,要加大对 农”领域资金投人力度,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资 金投入,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二 是 创 新 乡 村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乡 村 振 兴 需 要 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推动,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 高等院校的支持可以建立校地合作和地企合作的机 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智力资源和企业技术的优势,实 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对接,通过相关制度,在保障 专 家 、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和 T :资待遇等条件不变的 基础上,可以到乡村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T .作.探索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农技推广融 合发展机制,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计划,将他们的理论 知识与“-:农”建设融会贯通起来,把科研成果运用于 农村大地丨:,将科研成果创造性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 •的有力武器,通过这些有益的探索路径为乡村振兴培 养一批涉农实用型人才,为乡村发展注人活力,使农民 由“被输血者”转变为“内生造血者”,积极有力地推动 乡村振兴:三是推动涉农人才的职业化和制度化。乡村振兴 关键在人才,只有给予涉农人才法律性保障、制度性落 实 、职业化引领,才能更好地吸引并留住人才,为农村 发展注人活力根据涉农人才的技能层次、学历情况提 供对等的福利待遇,为涉农人才拓宽发展空间:此外, 根据涉农人才的配置、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情况,完善涉 农人才社会保障管理机制,使其安心开展涉农工作给 予涉农优秀人才和优秀 W 队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可 优先将他们选拔到地方干部队伍中 J 司时,要改善涉农 人才 T .作条件。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 础设施.优化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带动农民进行科学 的农业生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结束语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 要位置:既需要本土人才“造血”,又需要外来人才“输 血”;既需要引进科技人才,又需要培育“土专家”“田 秀才”;既需要吸引高学历人才,又需要夯实基层“领头 雁”。通过招贤纳士和挖掘本土能 T .巧匠,建构“内外” 结合、多层次的人才队伍,让那些有志于在农村广阔舞 台中大显身尹的人才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绽放光芒.:,参考文献:[1 ]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 J ].理论学习,20丨7(12):4-25.「2 ] 习近平.!£设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 导核心 [N
].人民日报,2013-06-30(1).[3]韩 K 赋.稳间农业基础确保粮食安全(深人学习贯彻习近平 同志系列讲话精神) — 深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农 业问题的重要论述 [N
].人民日报,2013-12-29(5).[ 责 任 编 辑 刘 小 艳 ]
推荐访问: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振兴 路径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