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寄诸弟书读后个人感想50字
寄诸弟书读后感悟
当人们穿越了时空,走进明清时期,书案台上一本厚厚的书籍,凝重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就是唐代大文豪陆游写给弟弟陆次兴的《寄诸弟书》。
《寄诸弟书》分为七个篇章,分别为正文、政治权力、读书、品德、四十有六劝勉、旅途游览以及新春欢聚。这本书犹如一部个人的《礼记》,在其中,陆游融入诸多的劝导、训导和提醒,以孝道、礼仪、理学、政治、趣闻和家伦等方面,传授给弟弟以及未来的读者永恒的价值。
仔细阅读《寄诸弟书》,首先让我感到无比激动和热血沸腾的便是书中陆游对读书的言传身教。从小到大,把书本这件皮盔看作宝物,爱护书籍,不忘初心,把青出于蓝,能够让社会更加美好,这一切都是陆游对弟弟们最精辟的鼓励。
此外,《寄诸弟书》还着重提到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游子提出,人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要让自己保持清醒、谨慎,避免被他人不良影响所拖累,让自己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对青年一代最有益的劝导。
此外,陆游把家伦和礼仪放在第一位,并力求在传播教育、养成品德、修身立节等方面去发挥自己的最大的作用和意义。他说,家伦的重要性,多没有被人们所重视,而这种重要性却是弥足珍贵的。因此,他坚持以孝道表现家伦关系,这种观念对今日的人们来说,实属耳目一新。
-1-
总的来说,《寄诸弟书》是一本令人欣赏的珍藏佳作,深刻地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激励着追求真理、抒写心情,指引着选择正确的礼仪,给了我们无数的启示和智慧。
陆游曾说:比书更有价值的是依据书本所得之悟。他对诗文、书籍极其热衷,根植文学之地,而这些都成就了他与世无争的学者形象。古人云:一书之悟,终身受用。如今,我们在陆游的书中,找到了温暖的希望,被正确的思想所引导,真正获得起了一种生活感悟。
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取收获,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也是值得我们去追寻的,正义、自由、和平、爱心,不少人在教育和文学的追求过程中,都像陆游一样,在书本中不停抒写着梦想,充满着积极的力量。
《寄诸弟书》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即使已经游历到了许多地方,仍旧要记住原本的根,传承历史,让事物永远拥有其本身的精神,让中华文化的传承不断发展壮大。
-2-
篇二:寄诸弟书读后个人感想50字
《寄诸弟书》读后心得
《寄诸弟书》读后心得:情深意切,劝学励志,家族情深,责任重大。
篇三:寄诸弟书读后个人感想50字
寄诸弟书读后感三篇
【篇一】寄诸弟书读后感
连续几日拜读此文,阳明先生为了劝弟弟们及时改过、努力用功学习,反复劝说应当及时勉励,不要到四五十岁的时候还默默无闻而后悔。
特别是每当读到: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的时候,总觉得内心很受打击,因为我现在正处于这个年龄段中,为自己正如下山之日不足畏也,而感到自信心不强、前进动力不足,前途渺茫,甚至有点沮丧。觉得阳明先生为了劝自己的弟弟,而打击了一大片人的自信,感觉非常不爽。
今天再读此处,想到昨天老师讲的成长性思维和好事情的体验,幡然醒悟,竟坦然接纳了此段文字如此书写的现状。
常言道:人过四十天过午,与二三十岁相比,四五十岁的人,确实如下山之日,为什么不接受这个现实呢?自己确实是在这个年龄段啊!
此时的我,精力和体力都不如年轻人,那就更应该加倍的努力才行啊!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且我的生存目标是活到100岁,现在还不到一半,前途尚可,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感谢此段文字,感谢阳明先生,让我正视了自己的生存现状,原来我余生的时间特别珍贵,可不敢随便浪费啊!至于不足畏,不一定!
那要看自己努力的结果了。
【篇二】寄诸弟书读后感
人生的烦恼从何处来?事业不顺利又是因何而起?用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观点分析,都是因为错误的起心动念和言语行动。
阳明先生说: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那么,我们该如何改过,让自己人生烦恼减少、事业顺利?今天谈谈我从《寄诸弟书》中获得的感悟。
阳明先生的《示弟立志说》,主要是希望他弟弟要有求于学,首先要立志,这篇又谈到让他改过。所以《寄诸弟书》的核心词就是改过。阳明先生希望他的弟弟奋发学习,一定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切实用功。如何切实用功呢?阳明先生谈到人心本是光明的。知善知恶是良知,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在哪里?惟患不能改,所以他认为改过就是即得本心。
我们立志勤学最重要的格物功夫就是要改过,改正过错,就是远离危险的过程。常言道,小人无过圣人多过,圣人都是多过的,因为他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凡是觉得自己没有过的,视自己为君子,视别人为有过唯小人的,却真真实实地是小人。这里阳明先生再次谈到为什么要改过,尧舜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容易掺
夹杂质,是一种不稳定的危险的状态。
我由阳明先生想到我们自身:我们要兢兢业业,行精一之功,惟精惟一才能克除这些渣滓,回归道心的那份纯粹;才能达至中庸之道,长袖善舞、运筹帷幄。这就像我们扫地,要天天扫、时时扫,才能保持地面的干净。危即过,过即危,我们常常见不到自己的过失,以为都是别人有问题,在我们没有成为圣贤之前,我们这颗心就是长人心,不要高估自己,要时时自见己过,在这里他希望自己的弟弟要有一份永心,不要洗染即生以后再去改。
阳明先生说弟弟们应该趁着还年轻,还未形成怯心之类,甚至于穴是能够学有所成的,不然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后生可畏,年轻人前途广大,但是如果你到四五十岁还无闻,这里的闻不是没有名的意思,是还没有闻圣贤之道,还没有道上有所得。这个人一辈子基本上就浪费掉了,已经谈不上后生可谓也就没有后劲了,此生也就这样了。所以阳明先生说,不要因为浪费生命而徒增后悔。
这篇文章,虽然整体在说改过,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阳明先生说的其实,他的根本还是立志。所以真正的改过还要从立志说来。立志是人生之根本,立下圣贤之志后。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有些事情从理论上,在脑子里认为做得很对,但自己心里却觉得不踏实、不安。
所以,本心其实有完全的辨别能力,就怕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被各种似是而非的道理所混淆,不能真正知道过在哪里,也就不能真正改正过失。当下这一恶念改了,本心自然呈现,但可能下一念又被私欲所蒙蔽,所以不要认为一念改过后便万事大吉。人心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容易掺夹杂质,是一种不稳定的危险的状态。我们不改过,是因为从本质上没有意识到过即危,过失会引我们走入歧途。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当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对自己好,就会改过,否则就只是看外相。我们每天反省自己哪里做得对,哪里做得不对。做事时,不好的念头冒出来马上察觉,一旦不对,立即改正。预防在先,从根本上杜绝过失之源。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改过显得很是无力!改过要从自己的心上切实用功,凡事彻底,不流于言表。
【篇三】寄诸弟书读后感
《寄诸弟》是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王阳明写给他弟弟们的家信。
王阳明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现在常讲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实践出真知,理论抽象实践,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吗?
推荐访问:寄诸弟书读后个人感想50字 感想 读后 寄诸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