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胡双钱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学校宣传广告牌
1.大国工匠——两丝钳工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职工,2015年退休,高级技师。参与我国首次自主设计、构造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创造,他带领的小组不仅完成了蛟龙号的日常保养,还和科学人员攻破难关,克服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难题,大国工匠顾秋亮是一线工匠们的代表。作为国家经济细胞的企业才有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他们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对技术创新的执着,对技艺完美的追求,感动我们,也值得全中国尊重。
2.大国工匠——航空手艺人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为航空“手艺人”。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在一众年轻人中,头发花白的他格外引人瞩目。钻孔、打磨……胡双钱头戴护目镜,身着印有“中国商飞”字样的蓝色工作衣,双手紧握锉刀反复打磨,而这个动作,他重复了36年。
3.大国工匠——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一个人只要技艺高超,他就是一个人才,高凤林就是这样一个人才。他是一个焊接中国火箭“心脏”的焊工,被人们称为火箭“心脏”的“金手天焊”、焊接火箭“心脏”的“中国第一人,多年来,他成就连续工作十分钟不眨眼的特殊本领,并且克服了二百项技术难关,为“北斗导航”等众多国家事业的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高凤林身为大国工匠的一员,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大国工匠精神。
4.大国工匠——火药整形师徐立平:徐立平是航天科技特级技师,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到如今一直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工作。该工序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过程中最极端危险的工序之一,被喻为是“雕刻火药”,而这么多年来,他先后数十次参与发动机缺陷修补型号难关,他为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完美付出,以大国匠人之心,用行动助力着大国航天梦。
篇二: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胡双钱
(完整word版)大国工匠代表人物事迹胡双钱
胡双钱,在30年的航空技术制造工作中,他经手的零件上千万,没有出过一次质量差错。
他叫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一位本领过人的飞机制造师。
“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确保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
核准、划线,锯掉多余的部分,拿起气动钻头依线点导孔,握着锉刀将零件的锐边倒圆、去毛刺、打光……这样的动作,他整整重复了30年。
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和着空气中漂浮的铝屑凝结在头发、脸上、工服上……这样的“铝人”,他一当也是30年。
胡双钱读书时,技校老师是位修军机的老师傅,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学飞机制造技术是次位,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这句话对他影响颇深。
一次,胡双钱按流程给一架在修理的大型飞机拧螺丝、上保险、安装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欢‘放电影’,想想今天做了什么,有没有做好.”那天回想工作,胡双钱对“上保险”这一环节感到怎么也不踏实。保险对螺丝起固定作用,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会因震动过大导致螺丝松动。思前想后,胡双钱不踏实,凌晨3点,他又骑着自行车赶到单位,拆去层层外部零部件,保险醒目出现,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从此,每做完一步,他都会定睛看几秒再进入下道工序,“再忙也不缺这几秒,质量最重要!”
“一切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安全地飞行在蓝天。”
从2003年参与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后,胡双钱对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ARJ21是民用飞机,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和梦想,又是“首创",风险和要求都高了很多。胡双钱让自己的“质量弦”绷得更紧了。不管是多么简单的加工,他都会在干活前认真核校图纸,操作时小心谨慎,加工完多次检查,“慢一点、稳一点,精一点、准一点.”并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胡双钱在ARJ21新支线飞机零件制造中大胆进行工艺技术攻关创新。
型号生产中的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加班加点对胡双钱来说是“家常便饭”.“哪行哪业不加班。”他总说,“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安全飞行在蓝天,我义不容辞。"
(完整word版)大国工匠代表人物事迹胡双钱
一次临近下班,车间接到生产调度的紧急任务,要求连夜完成两个ARJ21新支线飞机特制件任务,次日凌晨就要在装配车间现场使用.
他下班没有回家,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次日凌晨3点钟,这批急件任务终于完成,并一次提交合格。
“如果可以,我真的好想再干三十年!"
胡双钱从小就喜欢飞机。小时候,为了看飞机,他不惜从家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大场机场附近,躲在跑道边的农田里看飞机起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沟边的蚊虫叮得满身是包.
胡双钱技校毕业后进入上飞公司。一进门,学钣铆工的他就被分配到专业不对口的机加车间钳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老实憨厚的胡双钱选择了留下.凭着“只要能造飞机,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一股劲,他开始了自己的钳工生涯。
30年里,无数艰难时刻他都挺过去了,唯独“运十”飞机的命运成了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心结.现在看到国家又重拾大飞机的梦想,他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再干30年的豪情-—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胸怀大飞机梦的年轻人.在一届上飞公司技能大赛中,他带领的班组3位参赛选手,囊括了钳工技能比赛前三名。
胡双钱说:“参与研制中国的大飞机,是我最大的荣耀。看到我们自己的飞机早日安全地翱翔在蓝天,是我最大的愿望。”
能够研发大型客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这个处于现代工业体系顶端的产业里,手工工人虽已越来越少,却不可替代,即使是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着独当一面的手工工匠。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高级钳工技师胡双钱就是这样一位手艺人,35年里他加工过数十万件飞机零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
“梦想成真的感觉多少钱都买不来"
胡双钱出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飞机。制造飞机在他心目中更是一件神圣的事,也是他从小藏在心底的梦想。
1980年,技校毕业的他成为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名钳工.从此,伴随着中国飞机制造业发展的坎坎坷坷,他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上。2002年、2008年我国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
(完整word版)大国工匠代表人物事迹胡双钱
客机项目先后立项研制,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再次被点燃。有了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胡双钱觉得实现心中梦想的机会来了。
大飞机制造让胡双钱又忙了起来。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胡双钱不仅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部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打完需要的36个孔,胡双钱用了1个多小时。当这个“金属雕花”作品完成之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送去安装。
现在,胡双钱一周有6天要泡在车间里,但他却乐此不疲。他说:“每天加工飞机零件,我的心里踏实,这种梦想成真的感觉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飞机关系到生命,干活要凭良心”
55岁的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厂里年龄最大的钳工。在这个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班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而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细微调整,这些大飞机需要的精细活都需要他们手工完成。
划线是钳工作业最基础的步骤,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果。为此,老胡发明了自己的“对比检查法":他从最简单的涂淡金水开始,把它当成是零件的初次划线,根据图纸零件形状涂在零件上,“好比在一张纸上先用毛笔写一个字,然后用钢笔再在这张纸上同一个地方写同样一个字,这样就可以增加一次复查的机会,减少事故的发生。”胡双钱说。
“反向验证法”则是令胡双钱最为珍视的“金科玉律”、“独家秘诀”。这也与最基础的划线有关:钳工在划线零件角度时,通常采用万能角度尺划线,那么如何验证划线是否正确?如果采用同样方法复查,很难找出差错。这时,胡双钱就会再用三角函数算出划线长度进行验证.结果一致,OK;结果不相符,就说明有问题了。这样做,无异于在这一基础环节上做了双倍的工作量,但却为保证加工的准确和质量,减少报废等打下基础。他说:“质量问题不是罚不罚款能解决的,飞机关系到生命,干活要凭良心。”
(完整word版)大国工匠代表人物事迹胡双钱
因为长期接触漆色、铝屑,胡双钱的手已经有些发青,而经这双手制造出来的零件被安装在近千架飞机上,飞往世界各地。胡双钱在这个车间已经工作了35年,经他手完成的零件没有出过一个次品。
“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2008年,承担大型客机研制任务的中国商飞公司成立.职工收入有了相应增加,还增加了补充公积金,胡双钱一家也开始盘算买房的事。前两年终于贷款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二手房,搬离了蜗居20多年的30平方米老公房。为此,全家人开心不已。胡双钱闲下来时,也会清理清理房间,把玻璃刷得干干净净,油烟机擦得清清爽爽.做家务也和工作时一样,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近年来,默默无闻的老胡获得了不少荣誉。2009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平生第一次走进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胡双钱感慨:“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他说,“我们的民机事业经历过坎坷与挫折,但终于熬过来了,迎来了春天。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事业,想要更好,也还要靠自己。”
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篇三: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胡双钱
大国工匠胡双钱观后感大全
大国工匠观后感(一)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在节目里,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广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那是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12涉外
葛冬雪
大国工匠观后感(二)
又到了五一小长假的时候,但是我们也不能光想着放假。今天,央视新闻推出一档节目《大
篇四: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胡双钱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大国工匠”胡双钱:35年无悔的坚守
作者:哲良
来源:《大飞机》2015年第02期
“上海市质量金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这诸多荣誉,都集中在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身上。他,就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胡双钱。
父母的希望
1960年7月,胡双钱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也许,在父母的眼里,“技术”就是一门“手艺”,一门能够谋生的手艺。父母希望他能学会一门手艺,掌握一项可以安身立命的技术。在父母的教诲下,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的梦想,早早地在胡双钱心里扎下了根。
与一些人相比,胡双钱是幸运的。1977年,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那一年,胡双钱刚好中学毕业,他如愿进入了5703厂技工学校(上海飞机制造厂技校)。
更幸运的是,在技校学习期间,胡双钱跟着老师参与了运10飞机零部件的加工生产,有了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虚心向师傅请教,苦练操作技能,从不轻易放过每一个问题。
由于飞机的零件加工都是一些精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的精细活,他从中学到了许多技巧和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理论学习和技术钻研,胡双钱很快就能独立操作了。
20岁那年,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组织技术大赛,年轻的胡双钱积极报名参赛,在赛场上一鸣惊人,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后来,凡是遇上技术比赛,胡双钱就踊跃报名参加,因为他想通过这一平台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提高。就如胡双钱所说,精湛的技术是靠长期的积累磨练出来的。
梦想需要坚守
胡双钱从小就特别喜欢飞机,他经常跑到大场机场看飞机,直到飞机从头顶上呼啸而过。此时,他常常暗暗发誓:“一定要当一名航空技术工人,造出世界一流的飞机。”
从技校毕业后,胡双钱被分配到5703厂飞机维修车间,每天可以近距离地接触飞机,他别提有多兴奋了。刚到飞机维修小组,他每天的活多半是跑工具间,来回取送不同的工具。虽然这工作简单而枯燥,但胡双钱没有不乐意,而是认真地做好每件事。他认为,要掌握好技术,就得从学会准确分辨和了解工具开始。一段时间后,他对工具的用处了如指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实习期满后,胡双钱来到了数控车间钳工组。在车间里,他从不挑活,什么活都干,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急件、难件,他的技术能力也在慢慢积累和提高。在此期间,他见证了中国人在民用航空领域的第一次尝试一一运10首飞。这成为他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之一。
然而,喜悦还没散去,运10由于多种原因最终下马。一时间,胡双钱很有些失落,没飞机产品干了,内心有说不出的难过,但却只能默默地放在心里。
运10下马后,原本聚集了一大批航空人才的上海飞机制造厂渐渐冷清下来。说起这段经历,胡双钱有些哽咽。当时,因为没活可干,不少技术人员离开了工厂,到外企、私企就职,这支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队伍渐渐散了。
当时,工厂门口停满了一些前来招聘技术员工的企业专车,胡双钱也收到了邀请,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为他开出了3倍工资的高薪,但他拒绝了。在周围一些人的不解中,胡双钱留了下来,选择了坚守。
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胡双钱相信,坚持是一种力量,是人生不断前行的动力。运10下马后,工厂只能承接一些民品。就是民品,也能练技术!那段时间,他做过电风扇、大客车座椅等民品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胡双钱自豪地说,用造飞机的技术生产出的电风扇、绞肉机等民品,质量特别好,深受老百姓欢迎。
1985年4月,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和上海飞机制造厂签署了生产25架MD82飞机的合同,又可以接触飞机了,胡双钱看到了希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谈及那段艰难的岁月,胡双钱感慨道,只有不断坚持,不断进取,不断拼搏,不断超越,才能让我们的人生道路更加宽阔,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更加美丽、绚烂。
百分之百合格
35年,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从没出现过一个次品。这令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东方早报》等各大媒体见多识广的记者们深感震惊。
要做好一件事,不难;要做好一天的工作,也不难。但是,要在35年间,不出差错,做好每一件事,却是难上加难。对于这个令人震惊的纪录,胡双钱很淡定,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平淡的两个字:用心。
有的时候,人生的道理归纳起来其实真的很简单,很质朴,但是,要真正领会,并身体力行,却是很艰难,很可贵。
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飞公司在黄浦江畔成立,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再次被点燃。胡双钱意识到: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也到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胡双钱又忙了起来。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民机早日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他常常一周有六天都在数控机加车间里,打磨、钻孔、抛光……继续书写着无差错的记录。
在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有一次,在加工某定位圈时,由于零件的直径小,零件定位直口的孔径更小,而孔径深度尺寸又较长,孔径的公差要求高,通常加工完孔径的内圆尺寸后,内径无法进行打表测量,也没有专用量具。胡双钱反复琢磨,找出了一种测量内壁尺寸的方法:用块规加上标准的圆柱销进行辅助测量,通过一次次打表测量,直到符合图纸的加工要求。最终,他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胡双钱不仅要按工作计划加工形状各异的零部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厂里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在现场临时加工。
胡双钱再一次临危受命。
这个零件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二分之一。这样的零件本来要靠先进的数控车床来完成,但当时厂里没有匹配的设备,胡双钱艺高人胆大,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用了一个多小时,打出36个孔。当这场“金属雕花”结束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
大飞机作为“国家名片”,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好这张“国家名片”,离不开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离不开像胡双钱这样的“大国工匠”,用踏实的劳动铸就“中国梦”。
一人好不算好
如今,作为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胡双钱主要负责ARJ21-700飞机项目的零件生产、C919大型客机项目技术攻关,并承担青年员工的培养工作。
在他眼里,自己一人好不算好,一个团队好才是真的好。
创新创业来不得浮夸,回归“工匠精神”,用实干与可靠的技术、发明来扎扎实实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产业技术进步的瓶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核心和根本保障。唯其如此,产业核心技术的获取、复杂产品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胡双钱思考着,如何才能培育“工匠精神”?首先,教育是根本。当今,在多年的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人们关注理论,忽视实践,淡化工程。只有把团队中的所有成员有效地组织起来,把技术传授给年轻人,使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发挥出团队的无穷力量。
这么多年来,胡双钱带出的徒弟很多。他说:“企业文化需要传承,技术也同样需要传承。技术是自己的,更是企业的,企业造就了我们,为我们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我们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展示技能创造了机会。我会毫无保留地把我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希望他们早日成为车间的顶梁柱。”
从他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作为一位长者的师德,更看到了他作为一名钳工的艺德,受人敬佩与感激。胡双钱带徒弟,不是简单地手把手教怎么干活,而是点出关键点,让他们自己琢磨、领悟。他说,这样能让他们记住操作的关键点,快速掌握关键技术。在他的指导下,在上飞公司举行的两届技能大赛中,胡双钱所在班组的参赛选手每次都名列前茅。
回望走过的路,胡双钱感慨地说:“勤奋刻苦为我赢得尊严,技艺精湛让我收获荣誉,我为自己是一名航空技术工人而感到自豪。”
这就是胡双钱,一个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大国工匠”。
推荐访问: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胡双钱 工匠 事迹 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