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同博文库网 > 事迹材料 >

邮递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3篇

时间:2022-10-31 13:30:06 浏览量:

邮递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3篇邮递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邮政支局邮递员陈伦顺事迹材料 陈伦顺,中共党员,自从X年7月参加邮政工作,先后在泥沟乡、七江乡支局从事投递员工作,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邮递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3篇,供大家参考。

邮递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3篇

篇一:邮递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支局邮递员陈伦顺事迹材料

  陈伦顺,中共党员,自从 X 年 7 月参加邮政工作,先后在泥沟乡、七江乡支局从事投递员工作,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以雷锋为榜样、坚持做好人好事,甘把用户当亲人,把爱洒满邮路的每个角落,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了不平凡的业绩,为邮政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始终无怨无悔。主要事迹如下:

 一、高效服务,力作一个合格的山区投递员

 从 X 年冬开始,陈伦顺担任了七江支局乡邮投递工作。为了提高服务,他自愿将报刊信件、包裹、汇款直接送到村民手中,作为山区乡镇要做好做全实属不易。七江乡位于流水河畔,三面环水,版土面积 207.3 平方公里,全乡共有 20个行政村,154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31509 人。邮路全长 185公里,日行程 62 公里,全乡三分之一走水路,动身必坐船,水多路陡,无形中增加了投递的困难。面对这样的投递环境,他每天坚持出班,不论天晴下雨,他都想尽一切办法将邮件在第一时间送到用户手中。为了不耽误送邮件,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如遇到地址不详邮件就要付出更大努力,投递中他总是主动询问用户的家庭状况,打听用户子女在何处打工、近况如何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联络、联络通道是否通畅;对邮政有什么要求,尽可能多地倾听村民心声,不断改进投递服务做老百姓的贴心人。十几年来,投递工作中从没出现过差错,受到了广大用户一致好评和当地政府的多次嘉

 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好青年、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第七届省职工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第九届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好人——最美乡村邮递员、全省邮政系统标兵、全省邮政十大爱心信使等荣誉称号。

  二、甘洒汗水为乡亲,他把村民当亲人

  打工经济,是乾元县七江乡的支柱产业。因为青壮年纷纷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留守在家中的也就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孩子。面对这些不得不远离亲人、不得不饱尝相思之苦的留守乡亲,陈伦顺对他们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照顾。多年来,他用平凡的坚守,释放满腔的热情。陈伦顺给 80 多岁的孤寡老人李汉久干过多少活?李汉久说不清,陈伦顺从没记过。春天,他带着粮食上山为老人做饭;夏天,他卷起裤腿下地割麦;秋天,他找来脱粒机开始打麦;冬天,他踩着积雪下山挑水;陈伦顺给赵家河村 9 组孤寡老人丁为书送去多少温暖?丁为书心里最清楚;陈伦顺给 53 岁的杜大益帮过多少忙?杜大益铭记在心;陈伦顺让 63 岁的陈支才意外过几回?三院村 9 组 62 岁的王德香老人不会忘记:那一次仅有两岁的孙子发高烧,孩子烧得嘴上起泡,可她孤身一人实在无法走开。儿子媳妇都出去打工了,老伴去世多年,偌大一院房子,长年只有她和孙子两人在家里相依为命。看到孙子烧得昏沉沉,她哭天喊地,想到自己晚境凄凉时,是送信的陈伦顺救了她们;青铜沟村 9 组 69 岁的高玉江老人不会忘记:陈伦顺给他托了 45 公斤土豆走了 40 里山路的一

 幕…… 。在他们眼中,"顺娃子是从天而降,专门来搭救我们的" 。而陈伦顺确说:“我是农村人,他们都是我的父老乡亲”。

 三、自费学习忙充电,只为亲人多致富 陈伦顺平日不大说话,人也显得憨厚腼腆,可他在多年的乡风沐浴下,却有一颗灵敏而细腻、上进而好学的心。从事投递员工作的同时,他不仅自费到县技术培训学校业余学习电脑知识,而且特别注重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习,只是想为村民致富出把力。黄龙沟村民张友良,30 多岁,一家六口人,双亲常年抱病卧床,两个孩子最大才 10 多岁,全家重担都压在他一人身上,家里牵绊使他不能外出务工,在家仅靠种地维持基本生活,说起这些他总是一脸无奈,陈伦顺知道后面对他家后山的大片坡地说:“你养羊吧”。平时利用所学知识去指导张友良,经过几年的养殖,张友良成了本村有名的致富能手,仅今年一年出栏羊就有一百多头。青铜沟村 4组农民王传文是一位果树种植大户,刚开始种桃树时,由于不懂剪枝、嫁接、防虫、防冻等科学知识,所结果实又小又涩,根本卖不出去。王传文扛着锄头灰心得一度想毁了果园。后经陈伦顺指导,王传文果园终于"脱胎换骨",这几年,他每年仅鲜桃这一项收入就过万元。大石堰村三组 52 岁的村民饶有喜,稻田稻子上长了不少白斑,还有灰苞,找到陈伦顺说:“顺娃子,你是有知识的邮政人,我这 2 亩稻田今年不知咋回事儿”,陈伦顺利用所学的知识帮他解决水稻白斑病。这样事在陈伦顺邮路实在太多。

 四、把爱撒满邮路,帮助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

  三院村八组农民李汉元的家里,整个家当除了一床被子、一个水缸、一口锅外再无他物。农村的苦、农民的苦就像一根长长的剌扎进陈伦顺心里。每次走上邮路,陈伦顺的背上,总是扛着东西,有时是米、有时是油、有时是化肥,这些东西全都是陈伦顺用自己辛苦攒下的钱买来送给百姓的。80 多岁的李汉元生病躺在床上起不来,陈伦顺为他送去了药;山上没有稻田,陈伦顺每隔一季度雷打不动地扛四袋米送到李汉元家门口;李汉元的老伴身体差一些,陈伦顺格外关照,每年 9 月 12 日老奶奶过生日时,他总是准时登门送上礼品…… ;梁家川小学一名学生叫曹鹏,父亲因车祸瘫痪卧床,母亲难以忍受困境,离家出走,幼小的他只有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邮路上的一次偶遇,得知他的家境,他竟然产生了辍学的念头,陈伦顺深知知识少的难处,把他带到田间看着劳做的人挥汗如雨,告诉他如果辍学,就将面临这样的生活,困难是暂时的,只要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才是他现在的出路。另外,现今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免收学费及学杂费,这样的好时机不读书实在可惜,他懂事的点了头。为了是他安心学习给他添置学习用品,并定期送去生活费。每月了解一次他的学习情况,帮他从小学走向初中。

 作为一个乡邮员,工作是辛苦的,生活是清贫的,但陈,陈伦顺没有少跑路,少操心,他急用户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他所做的事都是一些平凡小

 事,可就是这些小事折射出他作为一个山区邮递员高尚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篇二:邮递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步班邮递员先进事迹材料 女, 藏族, 1976 年 9 月出生, 1999 年参加工作, 3 月入党, 中专学历, 现任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云岭乡 邮递员。

 同志把对藏区的情, 对老百姓的爱, 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民服务的崇高事业中。

 她是步班邮递员, 可她徒步在雪岭峡谷中递送邮件行程达 20 余万公里, 从没有延误过一个邮班, 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 她身材瘦小, 可她每天都要背着 20 公斤多的邮件和帮藏民捎带的生产生活用品穿行在长达 350 公里的雪山峡谷邮路上; 她冒风雨顶严寒走险路, 可她心甘情愿,为的是让老百姓及早地拿到信件, 她不但送信, 还为老百姓念信; 她是绿衣使者,可她经常穿着一件红衣服, 为的是一旦发生危险, 方便老百姓去营救她; 她历经艰险, 可她视邮如命, 怀孕 9 个月还在送邮的路上, 产后才 20 天, 又走上了邮路。

 同志以她坚强的意志、 无私的奉献和宽广的胸怀谱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牢记宗旨、 坚毅勇敢、 爱岗敬业、 恪尽职守、 乐观向上的壮丽诗篇。

 不怕困难坚毅勇敢积极乐观

 说起, 不得不从她的老所长说起。

 老所长现年 50 岁, 从 20 岁起就在德钦县最艰苦的羊拉邮电所从事最艰苦的马班投递工作, 足迹遍布四川、 西藏、 云南。1999 年, 在这条路上实在走不动了, 长年山区投递、 风餐露宿的生活给他的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 那年, 他的腰都直不起来了, 医生说, 再走就要残废了。

 可邮路总得有人走啊, 党的声音总得有人传啊, 乡 亲们总得跟外面的世界联系啊,1999 年, 经单位同意决定招收一名邮政投递员, 于是在众多的报考人员中, 凭着她的认真踏实、 吃苦耐劳和当地人少有的中专学历脱颖而出。

 服务的云岭乡 面积有 960 平方公里, 服务人口 5400 多人, 当地居住的全部是藏族。

 拉木要走的邮路总长度为 350 公里。

 线路有三条:

 一条是顺着澜沧江顺流而上, 穿过九曲十八弯的月亮湾峡谷, 一直到 41.5 公里外的明永村, 这条路来回需要行走 4~6 天; 第二条是从月亮湾峡谷入口直上翻越雪山, 经过 4500 米雪线, 送到雨崩村, 行程 3 天; 第三条路线是从海拔 2400 米的云岭乡 政府所在地的背后, 向上走 10 公里山路, 爬到 4000 米海拔的红坡村, 平行投递 2 个村庄后, 沿着羊肠小道直插只有 1900 米海拔的澜沧江河谷行走, 顺着河谷走到 13 公里处就过溜索到对岸的 3 个村子。

 这条路是拉木三天邮路中最近的, 行程只要 2

 天, 来回行走 50 多公里。

 这样的环境对于一名男同志来说都很难适应, 更何况拉木这样一名弱女子呢?

 一般人要体验四季需要一年的时间, 可在她的投递路线上, 一天就可以感受四季的冷暖。

 她所走的邮路在白马雪山和梅里雪山峡谷地带, 这里气候多变, 在她的投递路段, 一会儿要上海拔 4000 米接近雪线的地方, 承受冬天的寒冷; 一会儿下到海拔只有 1900 米的澜沧江河谷地带, 忍受 30 摄氏度以上的高温。

 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 关键是气候反差大, 拉木的衣服成了问题。

 穿着厚厚的衣服经过峡谷时, 浑身被汗浸透, 爬上 4000 米海拔雪线后, 汗还没干, 湿漉漉的又冰冷刺骨。

 在送邮的路上总穿着一件红衣服, 因为在雪山峡谷间, 到处都是绿色和荒凉的灰黄色, 时常在大山中行走, 难免会发生意外, 邮政的绿色制服容易与周围的景色混淆, 只有红色最显眼, 能让人们找到她。

 有一次她在山上因为发烧晕了过去,还是对面山上的老乡 看到了一个受伤了的穿红衣服的人, 才把她带了回来。

 在千山万壑的投递路上, 不仅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 还要战胜各种吓人的动物以及莫名的孤独。

 在藏族村子里, 她经常被几十条狗穷追, 凶恶的藏獒发出低沉的怒吼, 让人心惊胆颤, 她不知自己怎样狂奔出村的, 这样的情景她时常经历。

 在路上, 拉木最害怕遇见蛇。

 冷不丁地爬过来一条蛇, 虽然吓得她两腿酸软,可只能硬撑着跟蛇兜圈子, 路过蛇爬行过的地方, 屏住呼吸, 浑身发怵。

 在荒凉的山野, 走半天都难得碰到个人, 四周一片寂静, 拉木要感受死一般的寂寞和让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 这时候, 她就和自己的身影做伴, 自己哼着山歌给自个壮胆。

 同志的邮路上, 尽管条件恶劣, 路途艰险, 可她并没有因困难重重而停下脚步, 相反, 她走得更加坚定, 更加果敢。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视邮如命

 经常攀爬的那条最宽处只有两尺、 窄处需要侧身才能走过的悬崖小路, 常遇飞石袭击。

 许多次她都机敏地躲过了, 而冬天那回, 她没有躲脱, 一群啃草根的山羊把石头翻滚下来, 稍微跑慢了一点, 茶杯大的石块砸向右脚背, 顿时鲜血直

 流, 袜子也陷进了肉里!

 钻心的疼痛, 她本能地一屁股坐到地上, 双手捏住整个脚掌, 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没有药, 也没有包扎的绷带, 她抓了一把细灰撒在伤口上, 止住了血。

 想到老乡 们还盼着手头的书信, 她强忍着疼痛, 又一拐一瘸向前走去!

 7 月的一个晚上, 冒着大雨, 踩过一道道泥石流从北线刚回到所里, 所长 交给她一份特快专递, 告诉她说:

 “像这样的信件时间要求很紧, 拖延会误了别人的大事, 要抓紧送。” 二话没说, 不顾外面漆黑一片, 大雨如柱, 就要赶往需要步行 5 个小时悬崖山路才能到达的尼农村, 她刚要出门, 被所长拦住了:“不能走, 我已经考虑过了, 你一个人去, 遇到险情怎么办? 即使我们两人一起去送, 也排除不了 危险, 与其冒险完成任务, 不如选个好时机, 回家休息一夜,明天一早去送, 出了问题我扛着。” 回到家里, 整夜睡不踏实, 还不到早上 5 点钟就起身出发了, 步行 5 小时把信件交给尼农村民小组此里农布时, 汗水和雨水浇透了全身。

 此里农布打开一看, 是朋友帮助联系了工作, 时间要求紧, 再晚一点收到信件, 就来不及了。

 他们一家人望着雨中远去的背影, 感动得连连为她默念平安!

 作为女性, 还要克服男同志不会遇到的情况。

 5 月, 离预产期只有一个月,她照样行走在邮路上。

 虽说藏族农村妇女怀孕了也不肯闲着, 继续做着家务活,可是看着拉木挺着个大肚子, 背着几十斤重的邮包, 翻山越岭, 溜索过江, 风里来雨里去, 老所长要她休息, 可她总是说:“还能坚持, 再跑两趟吧!” 直到临产前一个月, 老所长强行“没收” 了她的邮包, 自己去跑邮路, 她才歇了下来。

 可是, 产后仅过了 20 来天, 她就把孩子托付给母亲照看, 靠村里好心人给奶和家里两头牦牛奶喂养, 又踏上了邮路。

 服务的村寨在汹涌的澜沧江两岸, 有一条邮路必须跨江送到对岸。

 由于当地条件所限, 过江只能通过一条简易的锈迹斑斑的溜索, 工具就是一个挂钩、 一根麻绳。一个阴雨天, 拉木冒着大雨来到澜沧江边, 面对呼啸的狂风和咆哮的江水,拉木依旧坐上“溜索”, 箭似地“飞” 了 出去。

 可能是“溜索” 沾了 雨水太滑,她的身体一下失去了平衡, 也根本来不及“刹车”, 头朝着江对岸的挡墙直直冲了过去。

 在这关键时刻, 岸边的老乡 冲上来, 把她紧紧地拽住, 使她过了这道 “鬼门关”。

 可是拉木醒过来的第一件事却在问:

 邮包在哪里? 直到看到邮包安然无

 恙, 她才松了口气。

 谢过老乡 , 又爬起来踏上了漫漫邮路。

 为了乡 亲们都能收到自己送去的信件和报刊, 拉木一次又一次地冒着生命危险, 乘上溜索过江送信。

 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名乡 村邮递员“爱岗敬业、 恪尽职守” 的职业道德风尚, 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 邮政事业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心系藏区情牵百姓构建和谐

 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藏族人民。

 由于藏民的名字都取相同的发音, 翻译成汉语后就有很多重名的人, 这给送信的拉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一次, 拉木投送一封收信人为“查理桶村达瓦” 的信, 可村子里有 20 多个人都叫“达瓦”。

 拉木就挨家挨户地去问, 问是不是有家人在寄信人的地方工作, 从村里找到地头, 再找到放牧的牧场草地, 好在村里的人口并不多, 最后还是找到了收信人。

 这以后,就长了个心眼, 她借和村里人拉家常, 了解乡 亲们谁家投亲靠友到哪里, 谁家的“尼玛” 去了 哪个城市打工、 做生意。

 有了自己的资料库, 再遇到重名的信件,投送起来就轻松多了, 有时候连派出所的警察都要来问拉木人员流动的情况呢。

 每年的七、 八月, 学生的录取通知书最多, 也是最谨慎、 最辛苦的时节。

 因为高考录取通知书是有特殊时限和要求的, 只要通知书一到, 就必须马上出发,投送到本人, 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接收。

 近些的村子, 她随到随送, 远点的就尽量加快脚步, 在最短的时间里送达。

 一次, 为了到羊咱村民小组鲁追家送一份通知书, 她连闯 3 道泥石流, 整条裤子浸满了泥浆, 当鲁追从冻僵了的手里接过无半点污损的信件时, 不住地责怪自己使姑娘受了 苦, 逢人便讲:

 “万一姑娘在途中出点什么危险, 我一家人可怎么办? ”。

 藏民在忙完农活后一般都上山放牧, 求学的孩子回到家里就变成了牧民。

 见不到本人, 要么上山寻找, 要么让村里的乡亲通知考生, 约好时间地点, 再次投递, 这在藏区是常有的事。

 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次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投递花了她 6 天时间, 她不断穿梭于乡 镇和村子之间, 最后在一个高山牧场才找到了这名正在放羊的考生。

 看着考生充满喜悦的笑容, 说的话很实在:

 “虽然我最怕投高考录取通知书, 但是最最希望多些人考取。

 他们能上学, 家乡 就有希望了。”

 有一年, 拉木收到几封来自国外的信件, 那是 50 多年前出国的藏族同胞寄

 回来的, 由于长时间没有回国, 地址都是按照当年的印象写的, 找不到收件人。拉木觉得她有责任把这断了的线连起来。于是, 她开动脑筋, 搜索自己的信息库,在投递过程中四处打听, 遇到年纪大的老人, 拉木会特别地多问问。

 三个月后,拉木终于连起了这根断了 50 多年的线。

 从此, 拉木又多了一件事情, 不断打听藏族同胞的出国信息, 为下一封来自国外的信件做好准备。

 , 一位省外的朋友给西当完小寄来一只电子课间铃, 把它送到学校, 孩子们第一次听到和城里学校一样清脆的课间铃声, 个个都非常开心, 同时把拉木看作为他们带来幸福的人。

 从此, 只要每次她走进学校, 孩子们总要围上来, 看看拉木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

 时间一长, 拉木和孩子们感情越来越深, 她还自己掏钱买了书本和铅笔, 给乡 里的 6 所小学送去。

 逢年过节, 还到一些没有劳动能力, 而子女又在上学的困难户家, 送去自己的一点心意。

 藏家的村子大多建在山坡、 山头上, 交通只能靠走, 出一次门不容易, 为了一些盐巴、 针线、 药品、 种子而走出山显然很不划算, 就利用送信之便, 稍带些大家需要的东西。

 一次, 尼农村一位 60 多岁的大爹拉肚子, 差点脱水, 就近找不到药, 过路的知道了, 把自己备在身边的药片全部给了他, 等她返回时, 老人病已经好了, 正守侯在路边等着答谢呢。

 如今, 的邮包成了藏民们的小药箱、 针线包、 和小杂货铺。

 拉木的邮包出名了, 且越带越多, 邮包也就从一个变成了三个, 重量也增加到了 30 公斤。

 由于拉木待人亲和, 邮路沿途的老乡 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

 乡 亲们看见拉木来了 ,就马上围上来和拉木拉起了 家常,问问外面的新鲜事,翻翻拉木的邮包有没有新鲜的自己需要的药品,充值卡等生活用品。

 永金老太太见到拉木特别高兴,因为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在外面工作。

 从儿子们上学开始直到工作,都靠拉木带来的信联系着。

 每次拉木都帮老太太念信,念完了 新的信,老人又把以前的信翻出来让拉木念,因为老太太不识字,她对儿子的牵挂就在这些乏黄的信纸间。

 看着那火炉边老太太面对自己如同见到的儿女般慈祥的笑脸,拉木无比地幸福, 因为在众多村寨间,又有多少阿妈们在期盼着她的到来。

 总是把为乡 亲们多做事看作是自己的工作,

 只要有机会, 就尽量多为群众提供方便, 尽管她更苦了, 更累了, 邮包更重了, 可看到老百姓开心的样子, 自己心里就像灌了蜜一样。

 始终如一无私奉献对党忠诚

 由于国家的扶持, 内地免费为各自然村订阅了 党报党刊, 仅云岭就增加了40 多份, 的工作压力更大了, 她的常规邮路从过去的通达 4 个行政村延伸到了10 余个自然村, 虽然她的邮包更重了, 可党的声音传到了云岭的村村寨寨。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原来不通公路的很多乡 村都通了公路, 通了乡 村小客车,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经常搭乘汽车, 遇到紧急的邮件, 还让老公连夜开自家的微型车送自己去送邮件。

 7 月的一天, 为了送一批雨崩的特快专递, 他们连夜冒雨出发, 在陡峭的澜沧江边遇到了塌方, 落石把汽车挡风玻璃砸破, 吓得孩子哭啼不止, 但是她仍按时将邮件送到乡 亲手中。

 她经常搭乘汽车却没有向单位提过任何经济上的要求。

 1 月, 正值风雪冰冻灾害肆虐时期, 不顾个人安危, 背着邮包冒着风雪行走在通往红坡的邮路上, 愣是把 100 多封二代身份证特快专递送到了每个乡 亲手中,使得生活在大山里的藏族同胞足不出户, 不用冒风雪, 不用顶严寒, 更不用多次往返山路, 就可以取到自己的身份证。

 初, 燕门邮政所唯一的工作人员拉追要解决个人问题, 需要休假一个月, 她一走, 工作就没有人接替了, 拉木听到这个消息后, 向县局请示, 表示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 再顶替拉追完成工作, 就这样, 整整一个月, 拉木奔走于相隔 30多公里的云岭和燕门之间, 不仅完成自己区域的投递工作, 还帮助拉追完成了燕门的所有投递工作。

 在听说距离云岭还有 300 多公里的全县最艰苦的羊拉乡 需要充实一个邮政工作人员的时候, 她不顾自己孩子还小的情况, 积极向局里申请,坚决要求到羊拉这个最艰苦的地方去。

 由于认真努力工作, 先后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和表彰。, 荣获“云南省‘巾帼建功标兵’” 荣誉称号, , 荣获“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 “全国邮政系统模范投递员” 荣誉称号, , 荣获“云...

篇三:邮递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营业员先进事迹 我叫 * **,是**集邮台邮政营 业 业员。作为一名邮政职工, 我我以岗为荣。下面是邮政营 业 业员先进事迹:

 集邮台主 要 要的工作就是日常取票和出 售 售集邮票品,在工作中,我 发 发现用户在领取邮票时,有 的 的人会特意带本杂志或者大 信 信封来夹放邮票,但是有的 用 用户就将邮票随便卷在报纸 里里,且不说新印刷的报纸容 易 易出现掉墨的情况,不小心 会 会让油墨污染了邮票,就是 眼 眼看着也不安全,邮票很容 易 易从报纸里面掉出来,有些 住 住在邮局附近的用户来取邮 票 票时甚至是空手而来的,取 完 完邮票后,直接用手拿着就 离 离开了邮局,更有甚者直接 把 把邮票装进了衣服口袋里。

 也 也许用户觉得路程很近,不 太 太在意,但我看在眼里,觉 得 得这实在不是个办法。于是 我 我就想办法找到一些废旧小 信 信封和清单封套之类的东西 , ,此举确实大大方便了集邮 用 用户夹放邮票。

 每个集邮 用 用户收藏邮票的习惯都不太 一 一样,有的用户喜欢带邮票 印 印刷厂厂名的,有的用户喜 欢 欢带有过桥邮票的,邮政部 门 门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有 的 的用户喜欢邮票上面带有印 刷 刷版号或者色标的,每次取 票 票,我会按照集邮用户的要 求 求帮他们领取,满足他们的 需 需求。票取好后,打印取票 清 清单,并帮助用户核对邮票 。

 。集邮者中中老年人居多, 老 老年人年岁高了,来邮局一 趟 趟很不方便,邮票经常是到 年 年底一次取,我就顺便帮他 们 们将邮票插到册子里,再找 个 个袋子帮他们装起

 来,方便 他 他们携带。

 在每次新邮发 行 行之前,我打印出新邮发行 的 的时间,贴在台前,用户来 取 取邮票的时候,就可以获悉 下 下一套新邮的发行时间,遇 有 有临时发行的反映重大题材 的 的邮票,用户也可以及时来 领 领取和购买相关的邮品。有 些 些紧俏的邮品销售得快,普 通通邮递员的先进事迹材料一 部 部分集邮用户买不到,就会 产 产生不满的情绪,在这种情 况 况下,我先是耐心地向他们 解 解释,然后记下他们的联系 电 电话,及时将情况反映给集 邮 邮会计,向邮票公司要货, 一 一旦邮品到局,第一时间通 知 知用户,因为用户的需求就 是 是我奋斗的目标。在与用户 交 交流的过程中,我始终秉承 着 着“耐心、诚心”的理念, 用 用户急,我不急,用户恼, 我我不恼,坚决不与用户争吵 , ,不出现服务问题,使得用 户 户高兴来,满意归。

 有一 位 位老人一直有给战友邮寄首 日 日封的习惯,每次发行新邮 的 的当天,他都会来到邮局, 买 买一套首日封寄给河北的战 友友。但老人身体不好,于是 我 我就揽下了这活儿,以后每 次 次发行新邮,都帮他邮寄首 日 日封,直到老人去世。

 我 的 的柜台旁边有一台 ATM 机 , ,每天来取款的用户很多, 当当中也不乏有一些初次使用 A ATM 机的人,邮政部门先 进 进事迹材料我就指导他们如 何 何使用,帮他们解除困惑, 使 使每一位用户感受到邮政事 业 业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一 一部分,邮政人胜似他们的 亲 亲人。

 在服务工作中,我 以 以热情大方、助人为乐的态 度 度,赢得了众多用户的赞许 , ,因在 2016 年度南区邮 电 电局邮政服务工作中表现突 出 出,被评为区局级优秀服务 质 质量标兵和优秀团员称号。

  作为一名邮政职工,我以 局 局为家,以苦为乐,积极参 加 加局里的各项活动,每当局 里 里遇有时间紧迫数量多的大 宗 宗邮件需要处理,我主动请 命 命加入到封发邮件的行列中 , ,和同事们一起干起来,为 局 局里创收贡献出自己的一分 微 微薄之力,也使自身得到了 充 充分的磨砺和锻炼,实现了 自 自身的价值。

 立足本岗的 同 同时,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 , ,提高操作技能,在 201 6 6 年国际局举办的国际业务 知 知识竞赛中取得了优胜奖。

 随着北京 2016 年奥运会 的 的临近,转行邮递员的先进 事 事迹对邮政职工的外语水平 要 要求也随之提高,我在工作 的 的闲暇之余学习英语,为自 己 己充电,使自己的英语水平 有 有了一定的提高,在 201 6 6 年报名参加了北京市英语 口 口语中级的考试并顺利通过 。

 。而管局为了全面提高邮政 职 职工的英语水平和职业道德 , ,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在每 个 个支局中特聘一名英语小教 员员和职业道德、服务规范宣 传 传员,负责支局职工的英语 及 及职业道德、服务规范的培 训 训工作,我很荣幸被选为我 局 局的奥运培训英语小教员和 职 职业道德、服务规范宣传员 , ,带领大家学习英语以及服 务 务规范,通过一段时间的学 习 习交流,大家的学

 习热情越 来 来越高,英语水平都普遍得 到 到了进步,职工的思想修养 、 、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也得 到 到了提高。在学习英语的同 时时,我刻苦练习五笔,使自 己 己的汉字录入水平有了很大 的 的提高,在今年二月初区局 举 举办的文字录入擂台赛中取 得 得了个人二等奖的好成绩。

  在工作中,我始终把“心 系 系支局、服务用户”当作我 的 的座右铭,用我的周到服务 让 让用户感受到邮政的贴心, 感 感受到青年人的热情,处处 维 维护邮政的信誉,并用我的 微 微薄之力来帮助我所能帮助 的 的人,从而使我的人生观和 价 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在 在我的心中,用户不分富贵 贫 贫贱,每一位用户都是上帝 , ,我会怀着一颗炙热的心, 为 为每一位用户服务,因为优 质 质服务是我的本分。

 用户 的 的赞许激励着我提高,领导 的 的培养促进着我进步,面对 已 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不骄傲 , ,看到暂时的不足,默默奉 献献的邮递员先进事迹我不气 馁 馁,我要以青年人饱满的精 神 神和似火的热情,投入到今 后 后的工作当中,以锲而不舍 的 的信念和脚踏实地的干劲, 坚 坚强勇敢的面对服务工作中 出 出现的问题,处理好与用户 的 的关系,为邮政事业的发展 贡 贡献出青年人所应有的力量 , ,使自己在邮政的道路上走 得 得更辉煌。

 我从大学毕业 , ,踏上工作岗位,成为*8 邮 邮政局环北营业处一名营业 员 员。在多年的工作中,我能 处 处处以身作则、任劳

 任怨, 赢 赢得了局领导和同事一致好 评 评。我敬岗爱业,积极做好 营 营业员的本职工作,努力完 成 成局里下达的各项任务,为 发 发展**邮政事业,女邮递 员 员的先进事迹做出了积极的 努 努力。

 一、在思想上 认 真 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利用电 视 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 体 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自觉 学 学习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 籍 籍,深刻领会胡总书记的讲 话 话精神,并把它作为思想的 纲 纲领,行动的指南;积极参 加 加各种政治学习和教育活动 , ,努力在工作中起模范带头 作 作用。并认真事迹材料网学 习 习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 自 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

 。

 二、在工作上 围绕邮 政 政局的中心工作,对照相关 标 标准,严以律己,较好的完 成 成各项工作任务。按时上、 下 下班,从不迟到早退一分钟 , ,维族邮递员的先进事迹克 服 服有孕在身的种种困难,不 因 因私请假一天,工作从不推 萎 萎;对待顾客一视同仁,态 度 度热情;以邮政所为家,积 极 极为单位创收尽责尽力,与 同 同事同心协力,为邮政储蓄 再 再创新高努力奋斗。并及时 充 充电学习,为更好地开展工 作 作而努力,**月参加总局 组 组织的业务考试,成绩良好 。

 。

 三、在作风上 能遵章 守 守纪、团结同事、务真求实 、 、乐观上进,老邮递员的先 进 进事迹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 工 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 作 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

 。在生活中发扬艰苦朴素、 勤

 勤俭耐劳、乐于助人的优良 传 传统,始终做到老老实实做 人 人,勤勤恳恳做事,勤劳简 朴 朴的生活,为实现邮政文明 服 服务窗口尽一份微薄之力。

 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和业务 的 的拓展,可以预料我们的工 作作将更加繁重,要求也更高 , ,需掌握的知识更广。为此 , ,我将更加勤奋的工作,刻 苦 苦的学习,努力提高文化素 质 质和各种工作技能,为中国 的 的邮政事业作应有的贡献。

 。

 行业先进事迹范 文 文:邮政营业员先进事迹

推荐访问:邮递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邮递员 先进个人 事迹材料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