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的建议5篇

时间:2022-11-02 13:30:05 浏览量:

教育扶贫的建议5篇教育扶贫的建议 中国教育学刊2015热点问题研究-3-农村教育贫困,是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2015年4月1日,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扶贫的建议5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扶贫的建议5篇

篇一:教育扶贫的建议

教育学刊 2015 热点问题研究-3-农村教育贫困,是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2015年4月1日,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实现教育均等化,保障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历史性意义。发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号召,表明我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而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换,才是解决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根本。一、农村教育贫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一)人力资本存量不足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人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农村教育之所以落后于城市教育的关键因素是留不住人才。而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师工资低、待遇差、发展空间小、教师编制制度不合理。人才的流向问题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教育的发展状况。农村地区教师队伍人才的流失,导致其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国家高度关注农村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早在2003年就开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计划。大批有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赶赴西部地区各贫困县乡镇中小学从事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这些热血青年本应成为农村教育扶贫事业的主力军,但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问题,其症结在于广大有志投身农村教育扶贫事业的人员,其考虑的因素往上看,要孝敬父母;往下看,要照顾孩子;往中间看,要考虑配偶。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不佳、教育水平滞后、发展空间狭小,这在很大程度上让这些有志青年不得不做出新的选择。(二)学生移民数量激增城市与农村在师资配备、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使农村学生移民到城市的数量激增。农村学校生源的流失,不仅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国家教育资源浪费的情况看,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致使一批从事教学岗位的教师从一线转向二线。同时,教学设施如课桌、课椅乃至校舍等硬件资源都大量闲置。国家为达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农村学校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学生移民数量激增,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软件资源浪费,也造成了一定的硬件资源损失。长远来看,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损失会加剧农村地区的贫困化。从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农村学生移民到城市,村民的经济消费结构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学生的教育成本在农村家庭的支出中,占据较大的比例。本地区内移民,会导致迁出地农民的资金流向城市,不利于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地区间移民,会导致迁出地农民的资金流向别的城市,不利于地区间经济的平衡发展。(三)农村学校萎缩严重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而如今,随着学生移民数量的激增,农村学校呈现严重的萎缩化趋向。农村学校萎缩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市学校在国家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如建设资金、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占有绝对性优势,而农村学校则普遍处于劣势。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而愈加落后,学校规模逐渐萎缩乃至出现“空巢”现象。农村学校萎缩所存在的主观性问题,主要是人口政策和入学制度的影响。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们的生育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受少生优生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人口出生率降低,致使农村学校出现萎缩化趋势。我国政府对农民工进城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尤为关注,在入学制度上“一视同仁”,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校读书越来越便利。城市学校较之于乡村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环境上的明显优势,致使家长们不愿让孩子继续留在农村学校就读。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农村学校的优质生源普遍向城市学校集聚,而农村学校的生源质量则呈现下降化的趋向。家长们在主观上更加倾向让孩子们在城市学校接受教育,这在客观上减少了农村学校的生源,缩小了农村学校的规模。二、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政府的责任(一)保证农村学校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主体,是奋斗在农村学校的第一线教师。他们只有“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广大农村地区才会真正脱贫致富。政府有责任保证农村学校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较为突出,要想从根本上留住人才,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务之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只有广大贫困地区富裕起来了,只有城乡差距缩小了,志愿扎根乡村、关于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思考和对策建议◆谢霄男

 王让新[摘

 要]农村教育贫困表现在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学生移民数量激增、农村学校萎缩严重等问题上,是我国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保证农村学校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保障农村地区学生享受均等化教育、解决好农村学校萎缩的结构性和主观性原因,以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政府的责任。解决农村教育扶贫问题,需要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换。具体应完善扶贫规划,推进教育扶贫大发展;发展普惠金融,实现教育扶贫新飞跃;重视人才开发,改善贫困地区软环境。[关键词]农村;教育扶贫;贫困代际传递[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4808(2015)S2-0003-02谢霄男 /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

 611731);王让新 /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

 611731)。网络出版时间:2016-02-03 17:25:26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2606.G4.20160203.1725.004.html

 -4-中国教育学刊 2015 热点问题研究奉献青春的教育工作者们才会安心地在广大地农村地区贡献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迫在眉睫,人才的补充与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同步的。边远贫困地区脱贫可以保证农村地区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农村地区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会帮助边远贫困地区更好地脱贫。(二)保障农村地区学生享受均等化教育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智、治愚就是发展教育。农村教育脱贫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在校学生。而如今,农村学校学生移民数量激增,这给我们的教育扶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移民数量激增这一问题,我们就要保障农村地区学生享受与城市学校学生平等的教育。农村学校学生移民,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然而,为了子女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家长们也宁愿在痛苦中苦苦挣扎。如果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起来了,学校硬件条件好起来了,从农村学校移民出去的学生自然也就愿意“回流”。从农村地区学生外流的情况来看,生存性外流所占比重较小,而发展性外流所占比重较大。农村地区学生如果能够享受与城市学校平等的教育,就能够留住大批发展性外流的学生乃至一部分生存性外流的学生。留住这部分学生,对刺激边远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解决好农村学校萎缩的结构性和主观性问题针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构性问题,政府有责任“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该有差异,城市学校学生与乡村学校学生在获取国家教育资源上,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助于解决农村学校萎缩的结构性问题。针对受人口政策和入学制度影响的主观性问题,政府“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制定、出台更合理的方针政策。我国倡导优生优育政策后,从相对数字来看,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有了明显降低。但从绝对数字来看,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要远远高于城市地区的人口出生率。这会形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我们有必要鼓励受教育程度高、社会生存能力强的群体多生育,合理限制受教育程度低、社会生存能力弱的群体少生育。此外,政府还有责任继续完善入学制度。不仅仅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入学制度,还应建立健全农村学校学生“回流”的入学制度。三、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解决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完善扶贫规划,推进教育扶贫大发展解决农村教育扶贫问题,不能缺少顶层设计。为此,我们需要完善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扶贫规划。农村学校学生移民激增与农村学校萎缩严重,与“输血式”的教育扶贫规划不无关系。国家为了改善农村学校硬件办学设施,投入了巨额资金。然而,学生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空巢”学校。“输血式”的教育扶贫规划非但没有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实力,反而造成了学生的流失,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并完善教育扶贫规划,要依靠贫困地区自身的努力、长处、优势,帮助其在特定领域“先飞”“先富”起来,以用当地经济腾飞的优势弥补教育贫困的劣势。如果仅仅单纯地依靠“输血”,当地经济发展不上去,纵使建设再美丽的校舍、做再有力的动员,于教育扶贫而言也是无济于事的。完善教育扶贫规划,无论何时,都要“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只有当地经济跟上去了,才能留得住人才,才能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扶贫大发展。(二)发展普惠金融,实现教育扶贫新飞跃光有好的扶贫规划是不够的。教育扶贫工作要真正地落实、落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然而,该以何种方式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建设资金,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大问题。以往我们主要依靠“输血式”的扶贫向贫困地区注入教育资金,但在一定程度上,这营造了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等、靠、要”的不良风气。“输血式”教育扶贫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可能会解决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一时困难,但资金用完以后,当地仍难以摆脱教育资金匮乏的窘境。为此,政府应完善金融扶贫机制,积极发展普惠金融。贫苦地区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甩掉贫困的帽子,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当地的教育事业。人才资本存量不足、学生移民数量激增与农村学校萎缩严重等问题,会随着普惠金融这一“造血式”扶贫方式的发展而得到有效解决,教育扶贫工作也会因此而实现新飞跃。(三)重视人才开发,改善贫困地区软环境教育扶贫,重在扶人。重视人才开发,改善贫困地区软环境,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功夫:其一,多渠道补充乡村教师队伍。我们应从城市学校调入优秀教师、从各大高校招聘优秀学生、从社会返聘资深教师等渠道补充乡村教师队伍,这有助于解决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向所导致的人才断流问题。其二,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乡村学校要想“留住本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需要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且提升标准应与城市学校同步或高于城市学校。这有助于解决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向所导致的人才流失问题。其三,职称(职务)的评聘应向乡村学校倾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城市学校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有助于解决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向所导致的人才倦怠问题。重视人才开发,改善贫困地区软环境,能够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4 年度项目“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研究”(项目编号:SCL14LL06)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1 ] 万鹏. 习近平“扶贫观”:扶贫先要扶志,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N].东方早报,2015-04-02(F01).[2]蔡伟.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促进节能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4(05):115.

篇二:教育扶贫的建议

精准扶贫的价值内涵、现实问题及对策建议 潘安琪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内涵、现实问题及对策建议〇潘安琪摘 要 :近年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先后实施多项精准扶贫举措,以确保贫困家庭学生能够接受良 好的教育。

 目前,在精准扶贫理念、教师队伍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控掇保 学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亟须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国家通用语言 文字教育质量,加大教育保障投入,坚持控辍保学常抓不懈,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现 教育精准扶贫。关键词:教育精准技贫脱貪攻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拔除穷根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 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 出,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 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助,重点攻克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1]。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 的关键时期,教育扶贫肩负着“两 不愁三保障”保障义务教育、 “五 个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等重要 任务。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 颁 布 了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 决定》和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教育部、 国务院扶贫办印发《深度贫困地区 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 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 国家语委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 划 (2018-2020年)》等文件。

 相关文件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 区教育扶贫,强调重点攻克“三 区三州”®深度贫困堡垒。尽管我 国己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扶贫 政策体系、投入体系、项目体系、 资助体系和保障体系,但深度贫困 地区脱贫任务依然艰巨, “三区三 州”仍有17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占全国现有贫困人口的12. 5%,贫 困发生率8. 2%。全国还有98个县 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建档立 卡贫困人口 359. 6 万人,占全国的 26%,贫困发生率比全国高出13. 3 个百分点,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2]因此,系统思考我国教育精准 扶贫的价值内涵,通过深入实地广 泛调研总结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 的问题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尤为必要。一、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内 涵2015年 11月,中共中央、国 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 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决定的印 发意味着我国扶贫模式由“大水漫 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由偏重“输 血”向注重“造血”转变。从教育 入手实施精准扶贫,也为我国打赢 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逻辑。(一)教育精准扶贫是国家 推动教育公平的底线责任公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 事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党的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5 8 2020年第4期 这 : 劣 ?(T

 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内涵、现实问题及对策建议 潘安琪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1]解决教育领 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首先应保 证的是教育机会的均等,也可以理 解为有同样获取教育资源的机会。我国教育学者褚宏启认为, 教育公平应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 三种合理性原则,即教育资源配置 的平等原则、差异原则以及补偿 原则。其中,平等原则是指受教育 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差异原则 是指针对受教育者个人的具体情 况区别对待,体现个体的差异性,

 补偿原则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 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经济社会地位 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 配置上予以补偿。[4]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作为 准公共产品,政府对于深度贫困地 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教育资源 配置补偿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各 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长期面对的 工作主题。必须通过加大教育资源 整合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向 深度贫困地区给予相应的政策倾 斜等方式,做好深度贫困地区困难 学生的精准帮扶工作,确保每一个 学生都不会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薄 弱、生活贫困等原因失去接受教育 的机会。( 二 )

 教育精准脱贫是解决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共鍵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农 村改革、政策扶持以及经济增长形 成的涓滴效应等减贫策略,逐步消 除绝对贫困人口。然而,仅通过经 济的援助只能在短期内缓解贫困 人口财富的紧缺,是“治标不治本” 的 “救急”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 决贫困问题,也无法遏制贫困的延 续。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教育是代际传递的重要媒介,学校是家庭 资本延续的重要场所。受教育者通 常将家庭习惯转移到学校教育当 中,其中,富裕家庭的习惯与学校 保持着一致的文化思想,而贫困家 庭则不能适应与接纳学校主流文 化。这种落后性与差异性让贫困家 庭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劣势位 置,最终造成“贫困”标签的代际 传递,即缺少必要的学校教育是造 成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教育具有整合、优化的社会 作用,可以帮助不同社会阶层的人 们获得相同的价值和理念,进而 让不同家庭环境的人通过教育增 加个人资本,实现代际跨越。世界 银行研宄表明,家庭受教育年限与 家庭贫困发生率成反比。[5]因此, 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 区落后局面的关键举措,教育精准 扶贫更是找准和集中力量攻克贫 困传递的重要策略。通过实施教育 精准扶贫,能够切实阻断贫困代际 传递模式,坚定贫困人口消除贫困 的决心和斗志,从而提高贫困地区 整体人口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 发展,真正消除贫困。(三)

 教育精准扶贫是加快 卖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 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 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 现代化。从细化的战略目标理解, 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普 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 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 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 活力的教育体制。[6]然而,从高 水平的普及教育上看,我国教育事 业发展任重道远。2018年,我 国 学 前 教 育 毛 入 园 率 为 81. 7 % , 九年义务教育 巩 固 率 94.2%,高中阶段毛入学 率 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48. l%m 。相关研究显示,与高收 入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现代化发 展水平依然存在差距,尤其是边 远山区农村、连片特困地区、 “三 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等条件不利 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差距更 为显著。美国教育学家兰德尔•柯 林斯的研宄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 展水平越高,其人口中受过初等、 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就越 高。[8]因此,必须通过抬高底部, 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策略,加快提高 这些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以逐步 适应国家教育现代化及强国建设 目标与战略的需要。二、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 题与不足基于对教育扶贫工作的相关 研宄和调研,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工 作在教师队伍建设、国家通用语言 文字普及、学校基本建设、控辍保 学和职业教育等方面仍存在较为 突出的问题。(一丨教育精准执贫理念未 能跟上新的肘代要求1. 部分基层教育行政部门人 员对教育精准扶贫理念认识不足。

 一些人的理解力、执行力与新形势 下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存在一定 差距,特别是“精准”意识模糊,

 扶贫方式方法较单一,缺乏对精准 扶贫工作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 存在制约精准脱贫攻坚的 机制问题。教育精准扶贫脱贫协调 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在教育扶贫过 程中,多部门难以形成合力,在资 源分配、项目资金投入、人员配备2020 年第 4 期 5 9

 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内涵、现实问题及对策建议 潘安琪上没有做到精准施策,缺乏统筹协 调推进教育扶贫任务。一些地区未 将一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的 对口支援项目、资金纳入扶贫工作 考核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对口支援省市教育扶贫的积极 性。(二)

 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制 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1. 教 师 “招不满、 下不去、留不住”现象仍然存在。

 “三区三 州”深度贫困地区教师无论是岗位 工作条件还是生活环境,与其他 地区相比都更为艰苦,加之交通、 就餐、住宿不便、远离家人、夫妻 分居等原因,从东、中部地区招聘 的教师心理预期落差较大,农村学 校教师流失现象普遍存在。2. 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升。“三区三州”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己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 求,但大多数中年教师存在职业倦 怠现象,参与相关教学培训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亟待加强。3. 教师教学水平良莠不齐,

 教研活动开展较少。随着控辍保学 工作的不断推进,部分地区己出 现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激增现象。

 为及时解决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部分高中从初中学校调入教师进 行教育教学活动,其教学能力和水 平有待提升。同时,深度贫困地区 学校教研氛围不够浓厚,教研队伍 建设薄弱,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教 学科研的认识不足,难以通过教研 活动带动贫困地区教育教学品质 提升。(三)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 育有待加强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 量有待提高。因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乡村学校数理化双语教师短缺 成为普遍现象。双语教育在区域、 城乡、校际之前存在较大差距,特 别是偏远农村学校双语教育质量 不高。部分地区农村学校使用民族 语言教授各学科课程的现象仍然 存在。2. 现有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双 语教育发展需要。

 “三区三州” 深度贫困地区在落实国家通用语 言文字教学全覆盖方面双语教师 缺口较大,尤其在学前教育领域, 幼儿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学龄 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工作 仍需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阶段 教师普通话水平亟待提高。此外, 职业学校中民族服装与服饰、民间 工艺等专业教师多为本地少数民 族教师,具备较高声望和较强技术 技能,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有 待提升。3. 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氛围尚未形成。民族贫困地区学校 中部分宣传标语仍使用民族语言, 未用双语呈现,部分行政部门管理 人员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认识不到位。4.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 设备的覆盖程度较高。主要问题在 于城乡间设备参差不齐,利用率不 高,难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有效 辅助和补充作用,尤其是农村双语 教师利用率普遍不高,信息化技术 与教学融合度不高,利用信息化手 段提升双语教育质量有待加强。(四)

 学校基本建设面临斩的问题1.寄宿制学校建设面临诸多 困难。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寄宿制 学校数量不能满足需求,只能优 先解决距离较远的学生寄宿需求。由于撤点并校等诸多原因,部分寄 宿制学校办学规模和条件难以适 应办学需求。以青海深度贫困地区 为例,多数乡村学校仍采用传统取 暖方式,成本高、效果差。部分牧 区学校取暖周期长达8 个月,绝大 部分学校取暖设备和现行的生均 取暖经费无法满足学校正常取暖 需求,更无法适应新的环保要求。2.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

 在深度贫困地区中,西藏、青海等 冬季海拔3000米以上部分学校长 期存在自来水管结冰、冻裂现象,

 厕所无法正常使用,难以满足大量 寄宿生卫生需求。四川、云南的深 度贫困地区多位于山区,用于基础 设施建设的物料均需人力或牲畜 运输,加之改造建设场地需挖平山 坡、架设护栏墙面等,工程造价明 显高于城市,地方财力有限造成资 金缺口大,配套资金难落实。(五)

 控綴保学的长效机制 有待免善1.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仍有早婚早育 现象,西藏和青海等地存在藏族适 龄儿童入寺问题。这些都对义务 教育阶段的控綴保学工作带来一 定影响。目前,民族地区适龄儿童 劝返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应加快 构建控辍保学长效机制,严防二次 辍学现象的发生,确保控辍保学向“清零”目标迈进。2. 教育保障工作有待完善。

 有关研究表明,在控辍保学扎实开 展的同时,大班额问题也随着一些 贫困地区易地搬迁、生态搬迁等工 程的实施逐步凸显。此外,部分地 区流动人口逐年增加,教育资源配 置仍需进一步优化。按照有关标准 改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己不能6 0 2020年第4 期 遂 翥 级

 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内涵、现实问题及对策建议 潘安琪满足现有的需求,这些学校急需实 施扩容改造工程,并进一步健全师 资队伍、工勤人员的聘用和管理制度。(六)

 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滯 后1. 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 升级还不相适应。以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南疆四地州为例,职业学 校专业大多以纺织、汽修类为主, 专业结构相对单一,专业设置雷 同化现象突出、特色不明显。青 海部分地州及其下辖县区仅有1-2 所中等职业学校,尚不能满足市场 发展需求。与此同时, ‘‘双师型” 教师队伍短缺严重,缺乏聘任校外 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2. 职业学校校舍短缺。特别 是实训基地和实训厂房短缺不能 满足学生开展校内实习实训需求,

 实训基地建设、设备配备资金缺口 大。3. 职业学校因体制机制培训 能力有限。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方 面尚未充分发挥作用,部分民族贫 困地区职业学校的国家通用语言 培训资源未得到高效利用。三、对策建议近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推动 和对口支援省市的大力支持下, “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出台 一-系列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的办 法和举措,努力增加财政投入、改 善办学条件、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教学,教育扶贫成效显 著。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为巩固好教育扶贫工作的成 果,应在以下方面完善制度,构建 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一)

 充分认识教育精准扶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集石山、高寒、边境、 民族地区、边境和集中连片特困地 区等多维特征为一体的扶贫攻坚 重点区域, “三区三州”地区面 临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同 ...

篇三:教育扶贫的建议

扶贫工作意见建议 3 篇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聚焦精准扶贫,专注产业扶贫,着力培育脱贫支柱产业,采取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建设、新模式推动等办法,探索了贫困户参股投资、到户扶贫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入股、奶畜种植业托管、合作社联户经营等多种方式,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我市地处西北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南北山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主动脱贫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脱贫自信。二是传统产业模式受制于客观条件,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三是产业扶贫资金缺口大,服务难以跟上。四是缺乏长效机制,扶贫工作落实力度不大。

 建议:

 一、注重宣传,增强贫困户自我脱贫的内在动力。治穷先治愚、扶贫要扶志、最为重要的是搞好扶贫正面宣传工作。进一步调动新闻媒体和各类社会传媒资源,充分宣传党的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树立劳动致富光荣的观念。要特别重视贫困人口的精神脱贫,一对一的宣传脱贫攻坚的目的、意义、政策、办法,使扶贫对象从思想深处转变观念,打消“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注重表彰宣传贫困人口脱贫典型、能人带动典型和扶贫干部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脱贫光荣、致富光荣、帮扶光荣的社会氛围,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结合实际,完善产业扶贫模式。一是根据贫困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有突出优势、市场稳定的特色产业。我市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主要集中在南北山区,这里土壤、温度和湿度适宜于中药材、核桃、苹果、花椒等作物生长,草食性牲畜养殖资源丰富,应该列为重点扶持产业。二是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逐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引领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在贫困镇村落地,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基地+农业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链扶贫模式,增强贫困户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三是把精准扶贫和美丽家园建设整合在一起,兼顾贫困地区从生产发展到生活改善、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文化文明教育、从生态保护到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的需求,“富裕”和“美丽”并重。四是发挥名胜古迹的优势,以名镇、名村、名人、名山、名川、名吃为依托,拓展“生态游、名城游、舌尖文化游”,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经济社会发展。

 三、整合资源,拓宽扶贫资金渠道。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关天经济区建设等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中、省专项资金、扶贫项目和政策支持,统筹整合民生项目资金、定点帮扶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和信贷帮扶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发挥资金整体效益。二是在对规模产业发展贷款项目担保的大背景下,积极创新贷款模式,打通金融扶贫绿色通道。金融机构对贫困户小额贷款要因户制宜,因项目制宜,灵活掌握。诸如贫困户创办修理部、小商店、手工作坊等小项目,只要利于脱贫,利于增收,可适当放宽贷款范围和条件。积极开发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产品,逐步实现贫困农民小额贷

 款无抵押、无担保。引导群众发展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确保贷款放得出、用得好、还得上,促进扶贫信贷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利用扶贫招商带动农民脱贫,政府要充分运用项目配套、规模贷款贴息等扶贫杠杆作用,吸引市内外大中型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

 四、建立机制,增强扶贫发展后劲。一是认真落实《关于建立贫困推出机制的意见》要求,综合考虑贫困人口规模、贫困程度、发展基础等因素,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调整“十三五”脱贫滚动规划和年度计划,既要防止拖延症,又要防止急躁症,搞数字脱贫。二是由市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办和金融监管单位,联合出台抵御扶贫产业风险办法,通过保险、补贴等形式,逐步把扶贫产业纳入商业保险,防御灾害风险和疫病风险。三是培育建立一批扶贫专业合作组织和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吸纳贫困户或者让贫困户搭载发展,解决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扩大产业规模、拓展产业市场、延伸产业链来壮大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四是深化和完善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单位包村、工作队驻村、干部联户扶贫制度。加强对驻村干部的政治业务培训,使其能较快地适应农村扶贫工作。帮助村组制定有关长期脱贫的乡规民约、规章制度,形成“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五是强化常设扶贫工作机构和工作力量。脱贫致富、防止返贫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常设工作机构去抓去管。在脱贫攻坚期间,要理顺扶贫办的工作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适当增加工作人员编制,配足工作力量,使其更好地承担起扶贫、脱贫的重任,以适应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扶贫工作意见建议 2016 年 4 月,芜湖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良好开局。2014、2015 两年全市累计脱贫 60181 人,2015 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964元,较上年增长 9.3%。

 一、工作难点 1、贫困人口分散。截至 2015 年底,全市贫困人口中约 75%分布在非贫困村。

 2、基础欠账较多。全市农田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状况亟待改善,电力和通讯改造任务重,职业培训、农村医保报销、低保提档升级欠账多。

 3、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够等问题。

 4、返贫致贫较多。受天灾病患、市场变化等返贫致贫的因素影响,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

 5、帮扶力度不均衡。非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在计划、措施和力度上总体落后于贫困村。

 6、少数帮扶单位及驻村工作队职责不到位。

 7、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待健全。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他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

 二、工作建议 1、完善机制,落实措施。一是完善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市委、市政府明确的“1+14”政策体系中,除交通、水利、财政、金融等政策落地以外,其他政策应抓紧跟进。二是健全非贫困村扶贫工作机制。三是健全驻村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队作用,坚持“不脱贫不脱钩”。四是加强扶贫机构及队伍建设。五是健全督查考核制度。六是建立评估机制。

 2、多方调动,凝聚合力。一是整体推进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二是整合涉农资金。将财政、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科技等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实行连片集中帮扶。三是合理配置资源。建立社会扶贫信息供求对接平台。四是提高宣传广度深度,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3、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一是完善建档立卡制度。摸清现有贫困人口规模、分布、构成和特点等基本情况,统一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实行脱贫攻坚网格化动态管理。二是因地制宜。对贫困区域,充分挖掘其产业特点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产业。三是因户制宜。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切实把“精准”落到实处,提高其自身“造血”功能。四是大力发展致富带头人。把培育、用好致富带头人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大对致富能人能力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人带一片,几人富一方”的引领作用。

 扶贫工作意见建议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 “两年集中攻坚,三年巩固提升”,到 2017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到 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脱贫的总体目标。今年是我市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和贫困村全部出列的收官之年,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主要问题 我市承担扶贫开发任务的是含山县、和县(包括郑蒲港新区),均属省级扶贫开发非重点县。去年以来,我市按照“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要求,开展了卓有成效工作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是攻坚合力有待进一步整合。在项目推进中,跨部门协调机制缺乏,相关部门和单位需进一步统一口径和标准。二是少数政策难以落实。存在一些产业扶贫政策门槛较高、金融扶贫政策推进缓慢、健康扶贫任务较重、脱贫项目工程进度与脱贫时限要求不衔接等现实问题。三是脱贫资金仍需优化整合。整合的资金大多数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费,与贫困村及贫困户的发展生产、消除债务、增加收入的直接需求和期望值相差较大。四是主体意识引导需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上宣传政策的较多,引导群众自主脱贫的较少。部分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等”“靠”“要”较为普遍。

 二、对策建议

 一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任务。一要扎实做好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退出工作。按照“评议公示、审核公示、审定公告”的程序, 做好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确保真贫困户一户不漏。二要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围绕“基础信息的准确度”、“扶贫措施的实在度”、“帮扶效果的认可度”和“工作资料的规范度”,全面核查 2014、2015 年已脱贫贫困户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确保脱贫成效群众认可、经得起检验。三要做好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精准核查工作。根据省统一部署,集中开展 2016 年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建档立卡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把握原则,对照标准,规范程序,对新增户、返贫户应纳尽纳。同时,对脱贫户按照“收入达标+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满意度”四个方面要求逐户全面做好精准核查,通过产业发展、物业经济、光伏扶贫等多种途径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二是突出健康扶贫。我市农村贫困人口以重大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力、劳动力素质低下的人为主,约占贫困人口总数的 75%,可见健康扶贫任务之重。一要强化工作协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按照“保、治、防、提”工作路径,协同推进各项政策全面实施。二要对 2016 年数据库信息进行摸排调查和填报更新,通过个案信息的及时变更维护,实现动态管理。三要强化保障,实行“三保障一兜底”和“慢性病门诊 180”补充医疗保障。四要加强农村贫困人口重点疾病救治、慢性病防控、妇幼健康服务和健康促进工作,全面开展贫困户家庭医生

 签约服务。五要推动实施含山县、和县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口帮扶和卫生人才培训, 加快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

 三是创新理念、精准施策。一要创新精准识别机制。建立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做到“人有卡、户有档、村有册、镇有簿、县有库”,规范贫困人口信息采集、整理、反馈工作,动态监测贫困村、贫困户和扶贫项目运行情况,确保项目、资金、力量精准帮扶到位。每年精准识别脱贫村、脱贫户。二要创新收益扶贫机制。继续探索实施“扶贫资金投入、市场主体运作、贫困户入股分红”的金融扶贫路子,以此形成强的工作合力。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实行年度扶贫工作逐级督查制度,明确扶贫工作责任清单。三要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和脱贫摘帽激励机制,对脱贫成效显著、提前脱贫摘帽的贫困村给予扶贫资金项目奖励,保持扶贫政策不变、扶贫投入不减。

 四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一要下大力气做好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破解群众对扶贫政策的误解,让群众知晓精准扶贫的目的、做法及年度减贫、扶贫措施等;二要广泛宣传听取群众意见,教育引导困难群众自力更生发展产业,增强扶贫攻坚主动参与意识。三要宣传先进典型。要通过直观式、案例式宣传,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攻坚中的典型经验,大力营造“人人关心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从而消除“等、靠、要”意识。

篇四:教育扶贫的建议

振兴XIANG

 CUN

 ZHEN

 XING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櫛兴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影响机理珈策建议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万德敏朱丽珊摘

 要 :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逐渐成了贫困地区防止返贫的关键 。

 系统识别并验证•了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精准

 扶贫两者之间的关系 。

 实证结果表明 , 乡村振兴通过教育公平和政策支持的中介作用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产生积极彩响 , 教育信息化在其中

 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

 有助于明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不同动因和调节机制 。关键词 :

 教育信息化 ; 乡村振兴 ;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 教育公平 ; 政策支持— 、 引言乡村振兴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有效突破点 , 发

 展教育是其战略重点 。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但创造了公平

 公正的教育机会 , 还提供了大量教育政策支持 , 对促进职业

 教育精准扶贫的均衡发展和扶贫实效而言至关重要 。

 因此,

 深入分析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影响机制有利于加

 强两者的有效融合与对接 。二 、 文献综述( 一 )

 乡村振兴Fieldsend

 ( 2013 )

 认为 , 乡村振兴是一个提高乡村地区

 生活质量 , 鼓励企业在乡村地区进行创业 , 从而提升乡村地

 区经济的过程叫 Gladwin 等 ( 1989 )

 指出 , 乡村地区的创业

 可发展乡村振兴叫李长学 ( ( 2018 )

 认为 , 乡村振兴战略的

 推行是扭转乡村衰落的重要途径 , 是 ”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

 在乡村的具体展现%结合文献及实际 , 还应考虑乡风文

 明 、 乡村治理 、 生活保障 、 生态宜居 、 教育等方面 。( 二 )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人力资本的扶贫 , 也是实现贫困地

 区人口

 “ 造血 ” 功能的长期工程 。

 李晨旭等 ( ( 2020 )

 认为 ,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更加关注对贫困对象在智力 、 发展能力 、

 权利和精神方面的帮扶 , 是与粗放式扶贫相对的概念叫以

 下内容将进一步把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内容划分为精准招生 、

 精准资助 、 精准培养 、 精准培训与精准就业五个方面 。( 三 )

 乡村振兴和教育精准扶贫的关系钟丽 ( ( 20 ⑻分析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教育精

 准扶贫的关系 , 认为教育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保

 障 , 乡村振兴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追求叫而乡村振兴与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需要制订协同发展规划 , 完善互动机制和

 政策保障制度 , 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

 目前 , 关于两者作用

 关系的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 , 缺乏系统理论架构 。( 四 )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方面的延伸和体现 , 包括教

 育权力和教育机会两方面 , 它强调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

 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

 社会公平的实现离不开

 教育公平 ,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 。

 以人为本的教

 育体现在良好和公平的教育上 , 它是为绝大部分人提供同等

 机会和优质服务的教育 。㈤ 政策支持随着国家对教育扶贫关注度的提升 , 诸多学者开始探究

 乡村振兴战略对脱贫攻坚的推动作用 。

 然而 , 任何理论的实

 施都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才能够落实 。

 党中央在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 , 发布了众多关于乡村振兴的目标任

 务 , 以清除振兴乡村的障碍 , 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稳定

 发展 。( 六 )

 教育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 它是利用互联

 网 、 计算机 、 大数据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深化教学过程的方

 法 , 对传统教育的改革是非常有利的 , 同时 , 也有利于教学

 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 , 对教育改革的深化 、 实施素质教育意

 义重大 。三 、 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一 )

 乡村振兴与教育公平每个贫困生能够享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是因为乡村振

 兴战略促进了城乡教育统一均衡发展 。

 乡村的繁荣使大量人

 力 、 物力 、 财力向乡村学校倾斜 , 完善了乡村学校的教学设

 备 , 改善了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 有利地支持了乡村优质教

 育的发展 , 使乡村学校通过扩容提质增效 , 逐步成为农家子

 弟 “ 跳农门 ” 的金色桥梁 。

 因此 ,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 :

 乡村振兴对教育公平有正向影响 。( 二 )

 乡村振兴与政策支持提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发

 展 。

 有关政府部门有一定能力为职业教育和精准扶贫提供良

 好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

 在国家层面 ,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

 产业兴旺 、 生态宜居 、 乡风文明 、 治理有效 、 生活富裕等方

 面保障和健全了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 其中就

 包括一系列以城带乡 、 城乡一体 、 城乡均衡发展的职业教育

 重要举措 。

 因此 ,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 :

 乡村振兴对政策支持有正向影响 。( 三 )

 教育公平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教育质量提高对职业教育扶贫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

 因为河南农业 2021 年第 36 期HENANNONGYE 57

 乡村振兴XIANG

 CUN

 ZHEN

 XING教育公平 , 不少贫困地区的教学设备 、 环境和教学质量得以

 明显提升 , 优秀大学生及企业技术人员也愿意到偏远贫困地

 区进行支教 , 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逐渐提升 。

 此外 , 教育公

 平还保障了贫困生的就读率和就读质量 , 为农村职业教育扶

 贫发展注入了活力 。

 因此 ,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 :

 教育公平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有正向影响 。( 四 )

 政策支持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需要政策支持 。

 良好的

 政策支持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影响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 。

 在经济上 , 国家的奖 、 助 、 贷 、 勤 、 补等资助体系能有力保

 障贫困生的学费来源 , 减轻了贫困生在经济上和生活上的压

 力 ; 在学习上 , 相关激励政策能提高贫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其个人职业技术技能 ; 在心理上 , 帮扶政策有助于

 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 提升其受挫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

 在社会适应上 , 政策支持还能实现教育公平 , 提升贫困生的

 社会适应能力 。

 因此 ,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 :

 政策支持对教育精准扶贫有正向影响 。( 五 )

 教育公平的中介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 , 使许多贫困地区在经济水

 平 、 教育事业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 尤其是丰富了教

 学过程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 。

 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是支持和保

 障职业教育扶贫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 。

 通过教育公平,

 乡村振兴能够有效改善教育的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 , 有效提

 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和精准扶贫的管理水平 , 从而促进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

 因此 ,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 :

 教育公平在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之间有

 中介作用 。( 六 )

 政策支持的中介作用乡村的繁荣能反哺乡村教育 , 使乡村不断积累贫困地区

 人力资本和能力资本 , 保障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 。

 而要发展

 职业教育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 , 提高精准扶贫教育的政策保

 障力度 。

 现如今 , 乡村地区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居住环境 、 薪

 资待遇 、 生活福祉等方面的倾斜性支持政策 , 用以构建城乡

 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

 例如 , 可给予乡村教师更多资源和福

 利 , 或者通过企业技术员工的引进等人才吸引政策 , 来提高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质量 。

 因此 ,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 :

 政策支持在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之间有

 中介作用 。( 七 )

 教育信息化的调节作用教育信息化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 不仅给贫困学生提供了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 , 也使得优质教学资源从城市向农

 村延伸 , 促进了教育公平 。

 在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和政策宣传

 方面 , 人工智能 、 大数据 、 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开始利于

 实现贫困人群的精准识别 、 扶贫项目的精准实施 、 评估过程

 的精准管理 、 扶贫效果的精准评估等方面 , 信息化手段开始

 在教育资源配置和网络扶贫宣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因

 此 ,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7 :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公平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之间

 有调节作用 。H8 :

 教育信息化在政策支持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之间

 有调节作用 。四 、

 研究设计本文初始调查量表经预测试 , 最终形成了由 33 个测量

 题项构成的调查量表 。

 2021 年 5 月至 7 月 , 在全国主要贫困

 地区采用电子随机抽样调查 。

 因为调查对象需对职业教育精

 准扶贫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 所以 ,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包

 括政府机构 、 贫困家庭 、 贫困学生 、 教师等 。

 共发放 390 份

 问卷 , 最终收回 359 份问卷 。五 、

 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一 )

 信度与效度检验数据分析表明 , 所有潜变量的 Cronbach"

 s

 a 值都在

 0.730-0.899, 量表的内部一致信度可接受 。

 用 AMOS21.0 软

 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 结果表明各测量题项的标准化载荷

 结果高度显著 , AVE 也高于 0.5, 表现了较好的收敛效度 。

 并且 , 量表的区分效度较好 , 各潜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 ( 0.393-0.521 )

 小于 AVE 平方根 ( ( 0.670-0.724 )

 )

 o( 二 )

 假设分析采用 AMOS23.0 软件进行检验 , 拟合指数为 :

 x 2 /df=

 2.018<3,

 NFI ( ( 0.925 )

 、 IFI ( ( 0.962 )

 、 GFI ( ( 0.951 )

 、 CFI

 ( 0.930 )

 、 TLI

 ( 0.958 )

 均大于

 0.9

 的标准值 , RMSEA

 ( ( 0.043 )

 小于 0.08 的标准值 , 模型拟合良好 。

 假设检验结果

 如表 1 所示 , Hl 、 H2 、 H3 、 H4 获得实证支持 。表 1 假设检验结果假设 假设路径关系 标准路径系数 t 值 结论H1 乡村振兴―教育公平 0.585*** 12.639 支持H2 乡村振兴 T 政策支持 0.588*** 12.745 支持H3 教育公平 —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0.419*** 9.466 支持H4 政策支持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0.424*** 9.585 支持注 :

 *

 代表

 p<0.05;**

 代表

 p<0.01;***

 代表

 p<0.001

 o( 三 )

 中介效应检验使用 Bootstrap 方法检验中介效应 , 教育公平在乡村振兴

 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影响路径中的间接效应是 0.165 ( ( 95%

 CI[0.099,

 0.227] )

 , 直为 0.471 ( ( 95%CI[0.379,

 0.563] )

 ,

 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

 政策支持在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精准

 扶贫影响路径中的间接效应别是 0.164 ( ( 95%

 CI[0.082,

 0.242] )

 , 直接效应为 0.472

 ( 95%CI[0.368, 0.577] )

 , 起到了部

 分中介作用 , 即 H5 、 H6 获得验证 。( 四 )

 调节效应检验通过 SPSS 中 PROCESS 宏插件对调节效应进行检验 。

 教

 育信息化在教育公平 、 政策支持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之间存

 在正向的调节作用 。

 结果表明 , 0 尸 0.244, 置信区间 CI=

 [0.154,

 0.334] ; ;

 |3 2 =0.215, 置信区间

 CI=[0.125,

 0.304] o

 可

 见 , 教育信息化会正向促进教育公平和政策支持对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的影响过程 , 即 H7 、 H8 获得验证 。六 、 结论与建议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58 HENANNONGYE河南农业 2021 年第 36 期

 乡村振兴XIANG

 CUN

 ZHEN

 XING第一 , 应发挥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促进作

 用 。

 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人才需求和资金投入为贫困生提供

 了更多教学软硬件资源 、 就业创业机会以及更好的生活环

 境 。

 因此 , 建立职业教育脱贫保障体系需要乡村地区的教

 育 、 经济 、 文化等政府部门与当地行业企业多方共同协作 ,

 同时 , 也需要有关部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 在招生 、 资

 助 、 培养 、 培训和就业方面提升行动力 , 自觉参与相关制度

 的制定 。第二应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教育公平和政策支

 持 。

 政府应积极利用已取得的经济优势和财政收入 , 在支持

 一些特色职业教育办得更好的同时 , 多关注中西部贫困地区

 和边远山区的贫困生 , 助力一些家庭收入低 、 脱贫意愿差的

 学生迎头赶上 , 帮助他们更好获得技术技能 , 转变就业思

 路 。

 此外 , 政府还应发挥积极主导作用 , 做好职业教育扶贫

 的顶层设计 , 在识别机制 、 帮扶形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

 统筹规划 , 提出更有利于贫困生发展的政策扶持 , 充分调用

 政府支持性政策 。第三 , 应加强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 。

 教学信息化要

 跟上时代步伐 , 从注重 “ 物 ” 的建设向满足 “ 人 ” 的多样化

 需求和服务转变 。

 因此 , 应改变以往 “ 大水漫灌 ”

 “ 一刀

 切 ” 的职业教育扶贫模式 ,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结对帮扶 、 联

 校网教 、 教育治理 、 教师培训 、 政策宣传引导等方面的独特

 优势 , 充分挖掘贫困生个性化特点和多样化的扶贫需求 , 多

 利用支持性政策促使供给侧和需求侧达到最优匹配状态 , 从

 需求角度避免区域 、 城乡 、 教育发展的差距和不公现象 , 缓

 解教育的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1]

 Fieldsend

 A

 F.Rural

 Renaissance: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J].Studi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3,l

 15

 (02):85-91.[2]

 Gladwin

 C

 H,

 Long

 B

 F,

 Babb

 E

 M,

 et

 al.

 Rural

 Entrepreneurship:

 One

 Ke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

 ics, 1989,71(05) :

 :

 1305-1314.[3]

 李长学. “ 乡村振兴 ” 的本质内涵与逻辑成因 [J]. 社会科学家 ,2018

 (05):36-41.[4]

 李晨旭 , 周姝.乡村振兴视阈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J]. 经济师,

 2020(10):249-250.[5]

 钟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治理路径卩].科

 学大众俐■学教育 ),2018(10):153-154.基金项...

篇五:教育扶贫的建议

夫:

 扶贫政策的几点建议

 林毅夫:

 扶贫政策的几点建议 ●按国际标准重新确立贫困标准。

 这样既有利于和世界减贫工作接轨, 也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要在完善开发式扶贫的同时, 侧重对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 通过推动基础教育、 成人教育和科技培训来提高贫困人口适应市场的能力和通过成功的人口迁移来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能力

 ●发挥民间组织在扶贫中的作用。

 我国社会中已经有一个相当大的高收入人群, 以非政府组织来动员这个人群, 为低收入困难群体状况的改善出钱出力,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扶贫实践的快速发展, 我国贫困问题的特征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给我国的扶贫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根据这些年来对我国扶贫工作所做的研究, 提出以下八点建议:

 一、 按国际标准重新确立贫困标准。

 我国目前农村极端贫困人口的标准是人均年纯收入 625 元以下, 这个标准是 1986 年开始大规模扶贫时, 按照当时解决温饱的要求制定的, 已经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目前我国测算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标准, 实际上与世界银行提出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1天 1 美元收入的国际贫困线标准十分接近。

 建议直接采用这个标准,这样既有利于和世界减贫工作接轨, 也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联

 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 完善开发式扶贫, 侧重“人力资源开发”。

 面向当地自 然资源的开发式扶贫是我国过去扶贫工作的特点, 对此战略, 应继续坚持; 并逐步增加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 以提高开发效率, 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同时在“自然资源开发” 的基础上, 应当同时侧重对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 通过推动基础教育、 成人教育和科技培训来提高贫困人口适应市场的能力和通过成功的人口迁移来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能力。

 建议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社会学习中心, 促进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 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逐步将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社区建设成学习型社区。

 另外, 健康和教育一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也应当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地区医疗、 卫生领域的投入, 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采取特殊措施(如减免费用)

 以保证合作医疗能够覆盖所有贫困人口。

 三、 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的有效结合。

 在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的扶贫活动的同时, 也需要考虑到极端贫困人口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失去劳动能力人口的生活保障需要。

 因此, 应当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并有针对性地结合救助式扶贫的综合扶贫体系。

 四、 建立城乡统筹的一体化扶贫体系。

 城镇贫困人口和城乡 流动人口的增加要求我们应当尽快建立一个城乡统筹的一体化扶贫体系。

 统筹的内容应当包括:

 第一, 在农

 村地区建立救助制度。

 其对象既要包括残疾人、 孤寡的老年人和长期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而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人群; 以及因自然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短期内家庭的收入和消费达不到最低生活标准的家庭。第二, 完善现有的城镇救助体系, 对进城务工人员, 因灾难、 短期失业等原因出现生活困难者给以必要的救助。

 第三, 农村和城镇都需要进行开发式扶贫, 扶持的对象主要是有劳动能力但仍然比较贫困的人。

  五、 建立合理的信贷扶贫体制。

 农村贫困人群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中都亟需有一定的资金投入, 小额信贷可以有效地满足穷人的资金需求。

 政府应当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 应当逐步开放各种类型的小额信贷市场, 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制; 其次, 准许小额信贷机构根据市场状况和运行成本自主决定贷款利率; 第三, 通过鼓励竞争来保证小额信贷机构不断创新、 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 第四, 政府可以将目前经由商业银行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的资金转由小额信贷机构来发放。

 六、 加强各级扶贫领导小组的各项功能。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 除了开发式扶贫等各项直接减少贫困的政策之外, 各项宏、 微观政策也都会对贫困人口造成显著的影响。因此, 为了有效地减少贫困, 需要各个领域的政策配合。

 建议强化国务院扶贫办和地方扶贫办系统在扶贫政策的制定、 贫困状况的跟踪,以及对各类扶贫投资效果的监测和评估等方面的职能。

 其他非扶贫部门在制定部门政策、 批准建设项目时, 也应该和国际扶贫机构一样,

 由扶贫办对这些政策、 项目进行评估, 防止、 减轻对贫困群体的不利影响。

 七、 发挥民间组织在扶贫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社会中已经有一个相当大的高收入人群, 以非政府组织来动员这个人群, 为低收入困难群体状况的改善出钱出力,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 为了提高政府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我国政府也应当着手探索采用竞争性的扶贫资源使用方式, 使更多的非政府组织成为由政府资助的扶贫项目的操作者。扶贫部门的职责则是根据非

  [1] [2] 政府组织的业绩和信誉把资源交给最有效率的组织来运用, 并对其进行评估。

 八、 改变增长方式, 实现增长和公平的目标。

 贫困人口能够获取收入的最重要资产是劳动力,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无论对于农村扶贫还是城市扶贫都具有关键意义。

 经济发展的早期劳动力相对丰富、 资本相对短缺, 根据这个要素禀赋的特性, 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 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为主, 使只有劳动力的贫困人群能够充分就业, 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

 随着经济发展, 资本积累, 资本由相对短缺变为相对丰富, 劳动力由相对丰富变为相对短缺, 比较优势发生变化, 才进行产业升级, 发展资本更为密集的产业。

 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就业, 同时劳动力的工资和收入水平也必然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 增长和公平的双重目标也就能够同时达到。

 而且, 遵照比较优

 势, 整个国民经济在国内、 国际市场都会最有竞争力, 国民经济也就能够持续、 快速、 健康发展。

推荐访问:教育扶贫的建议 扶贫 建议 教育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