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

时间:2022-09-18 14:00: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融合教育,供大家参考。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

  86 年 6 月特殊教育法底 9 條明確規定, 特殊教育應向下延伸至三歲並於 6 年內逐步完成。

 一、 學校的基本條件 1.理念方面:

 接受、 平等、 尊重; 2.安置方面:

 融合; 3.服務方面:

 團隊合作; 4.教學方面:

 合作; 5.實施成效:

 所有師生共同成長。

 二、 融合教育準備:

 Bricker(1995)

 提出成功三要件:

 1.正向態度; 2.課程的調整; 3.資源的運用。

 (一)

 教師的準備:

 (二)

 幼兒的準備:

 1.澄清幼兒觀念; 2.接受幼兒情緒; 3.提供良好示範。

 (三)

 行政人員準備:

 1.態度; 2.支援; 3.環境設備。

 三、 融合教育促進 (一)

 生理性整合:

 特殊生在一般教室出現(社會性整合的必要條件)。

 (二)

 社會性整合:

 特殊生與一般生的互動(產生最大效果)。

 四、 社會技巧增進介入法 (一)

 環境介入法:

 1.物理環境:

 空間、 教材與玩具; 2.社會情境:

 教室活動。

 (二)

 教師介入法:

 1.教師的提示; 2.教師的增強; 3.社會技巧訓練。

 (三)

 同儕介入法:

 1.合作性活動 個別化教育方案(IEP)

 教育的本質可視為一個歷程, 有教無類是起點, 因材施教是過程, 人盡其才是終點。

 一、 法源依據:

 1.美國 1975 年 94-142 公法; 2.特殊教育法 27、 施行細則 18、 19 二、 94-142 公法六大原則 1.零拒絕; 2.無歧視性評量; 3.個別化教育方案; 4.最少限制環境; 5.合法過程; 6.家長參與。

 三、 IEP 三大部分:

 1.學生基本資料; 2.評量診斷資料; 3.補救教學方案。

 課程調整 1.添加式課程:

 不變動課程, 增加課程困難度或廣泛度 2.輔助性課程:

 不變動課程, 外加一般性課程。

 動機策略、 學習策略、 後設認知 3.矯正式課程:

 不變動課程, 配合其他支援系統 4.補救式課程:

 重點在於加強基本學科 5.適性式課程:

 依學生性向、 興趣、 生涯規劃輔導 6.補償式課程:

 經由鑑定為中重度, 進入特殊班 7.溝通與行動課程:

 著重再提供孩子動作及行動上的協助; 語言與溝通訓練; 科技輔具的使用; 擴大溝通系統的使用以及生活自理訓練。

  多元智慧:

 1.八大智慧:

 語文、 邏輯數學、 視覺空間、 肢體動覺、 音樂、 人際、 內省智慧、 自然觀察 2.教學原則

 (1)

 喚醒:

 多元恰當的活動 (2)

 擴展:

 提供進步的空間 (3)

 教授:

 後設認知及自我肯定 (4)

 遷移:

 利用優勢發展其他智能 3.評量的形式:

 (1)

 空的評量:

 只有照片行為的描述, 未分析評比幼兒表現。

 (2)

 點的評量:

 單次行為或作品檢核, 只有狀態沒有進步。

 (3)

 線的評量:

 一段時間內, 有系統的針對某項能力持續追蹤。

 (4)

 面的評量:

 多項能力持續追蹤之結果編織而成。

 多元評量策略 1.動態評量:

 前測→練習→後測 2.檔案評量:

 長期持續不斷蒐集學生作品, 並有系統的加以整理, 目的評量目前表現、 進步情形、 正在發展的能力。

 3.實作評量:

 將完成某項作業所具備的技能表現出來。

 4.真實評量:

 在真實情境中進行真實的人、 事與物的評量。

 5.生態評量:

 重視學習環境與學習者如何互動, Bronfenbrenner(1983) 光譜計畫 一、 特性 1.改變人們對智能的思考 2.判斷幼兒表現的一種方法 3.提供進入課程的多元切入點 4.強調課程內容 5.強調幼兒的優勢領域

  親子共讀

  俄國心理學家Vygotsky (1987)強調成人與孩子的互動可以激發孩子發展的潛能。

 美國學者Snow (1983) 的研究發現, 親子在閱讀過程中的互動越頻繁, 孩子的閱讀表現越好。

 一、 親子共讀為計畫性閱讀:

 先了解孩子的認知能力, 探索其閱讀興趣, 進一步掌握出版資訊及相關社會資源才能共同選出適合的讀物。

 二、 家長是親子共讀的經營者:

 從布置適合閱讀的環境、 營造愉悅的閱讀氣氛、 設計閱讀活動進行的方式......等等, 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與興趣。

 家長是孩子一生閱讀計畫的奠基者。

 三、 親子共讀是互動式閱讀:

 在過程中家長都是參與者,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提出問題, 最重要的是傾聽孩子的想法與孩子一起討論。

 四、 親子共讀是深度閱讀:

 讓孩子學會思考、 說出自己的看法和他人分享、 提出問題,二、 啟示 1.課程設計應以多元角度思考 2.教學與評量是一體兩面密不可分 3.評量是在真實的情境脈絡之下進行 4.發覺幼兒優勢智能以啟導弱勢智能 5.設置多樣化的學習區以激發多元智能 6.提供完整詳實的評量報告 7.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 8.父母參與課後活動

 並且能傾聽不同的意見。

 不僅可以訓練孩子表達的能力, 更有助於釐清問題。

 敘事體:

 事件本身、 敘說內容、 故事的呈現 1.提供幼兒充分互動、 自主對談 2.安排正式、 非正式敘說機會 3.觀察敘事表現

 鷹架教學(Bruner, 1976)

 鷹架教學所已被提出是受到俄國Vygosky「近側發展區」 之影響(實際發展層次→可能發展層次)

 。

 有效鷹架四要件 1.動態性評量 2.共享活動 3.教育性對話 4.挑戰幼兒能力 5.不時回應幼兒需求, 終於漸退協助 配套措施:

 活動時間必須充分、 資源需豐富、 教師及同儕的支援系統

 美語教學

  語言的學習是在生活中學習, 要有適當的情境, 從母語開始學習是最自然的, 接著在我們國家當然是學國語, 兩者皆備後再學美語並布置適當的環境。

 配套條件( 政大英語系教授 吳信鳳)

 1.良好的教材教法; 2.優秀專業的師資; 3.正確的學習觀念

 學校與家庭的互動 一、 Power等人1987 1.逃避型:

 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2.競爭型:

 權力的拉距 3.整合型:

 表面層次的合作-合作式整合、 平行式整合 4.單向型:

 一廂情願沒有溝通 5.合作型:

 攜手共創願景 二、 Swap(1993)

 1.保護型:

 不鼓勵彼此聯繫以免衝突 2.學校主導型:

 學校知道什麼對學生最好 3.多元課程型:

 看重學生的文化背景, 納入課程中 4.伙伴合作型:

 平等的立足點, 看重親師雙向溝通

 幼兒教育指標(江麗莉、 盧美貴, 民90)

 一、 CIPP:

 (教育評鑑常用方式)

 **近年很少用, 而改採SWOP(優點、 缺點、 機會點、威脅點)

 評鑑 1.背景:

 教育目標是否符合教育理念、 發展

 2.輸入:

 設備、 場地、 經費現況 3.過程:

 各項工作是否順利 4.結果:

 教育目標達成情形 二、 教育指標 1.背景指標:

 人口背景、 社會經濟背景、 教育環境與政策 2.輸入指標:

 財力資源、 人力資源、 物力資源、 幼兒特性 3.過程指標:

 行政運作、 課程與教學、 組織氣氛 4.結果指標:

 幼兒表現、 系統結果、 人力市場結果

 創造力的過程(Wallas, 1926)

 :

 準備期、 醞釀期、 豁朗期、 驗證期 創造過程的特質:

 1.背景知識充足; 2.具有創造所需之技能; 3.思考具變通性; 4.思考具獨特性; 5.思考流暢 發展創造力 1.建立創造的起點, 充實相關知識及技能 2.提供有利於創造的空間環境 3.提供創造的機會, 鼓勵嘗試不同的想法與作法 4.提供恰當而充足的創造素材 5.提供充足的創作時間 6.提供恰當的問題及思考的訓練 7.激發創作動機, 鼓勵孩子堅持下去 8.考慮個別差異, 比免要求齊一的步驟與成品 9.鼓勵精益求精, 提升創作的品質

 教師專業發展 Katz( 1972):

 求生階段、 強化階段、 求新階段、 成熟階段 Vander Ven(1988):

 運用 Bronfenbrenner(1979)生態系統觀 1.新手階段:

 助理→晉升/離開 2.萌發階段:

 需輔導、 鼓勵→晉升 3.獲知階段:

 獨立工作、 與他人協調合作(微系統→中間系統)

 4.整合階段:

 實務專業整合→行政督導(外系統)

 5.影響階段:

 領導、 專家→教授、 負責人(大系統)

 專業成長方式 1.自我發展方式:

 省思、 蒐集、 觀察、 研究、 印證 2.相互學習途徑:

 相互對話、 同輩視導、 研習進修、 協同教學研究

 課程統整(Beane, 1998)

 1.經驗的統整:

 創造有意義的學習 2.社會的統整:

 強調社會所重視的共同價值

 3.知識的統整:

 有利於知識的組織與運用, 解決問題 4.課程設計的統整:

 (一)以具重要意義的問題及議題組織課程;

 (二)以相關學習經驗, 統整適切課程;

 (三)知識的發展和應用強調現行學習組織中心, 非為考試或升級做準備;

 (四)學生參與課程規劃。

  方案課程:

 特性:

 完整性、 平衡性、 生活性、 挑戰性、 共生意識性性、 主動性、 互動性、 深入性、參與性、 獨特性。

 理論基礎:

 1.Piaget:

 (1)

 結構論:

 感覺動作期、 運思預備期、 具體運思期、 形式運思期 (2)

 建構論:

 同化、 調適、 平衡 2.後 Piaget:( 1)

 認知與內在性的限制(2)

 社會性 3.Vygosky:(1)

 實際發展區(2)

 可能發展區 4.Brunner:(1)

 分類(2)

 表徵系統

 幼兒讀寫 NAEYC (1988)

 「學習讀寫的適性發展實務」 指出:

 幼兒的獨寫發展是成連續狀日益增進,而非全有全無, 但是卻顯現出個別差異。

 兒童讀寫階段:

 1.第一階段(幼稚園前):

 知覺與探索 2.第二階段(幼稚園):

 實驗讀寫 3.第三階段(小學):

 早期讀寫 4.第四階段:

 過渡讀寫 5.第五階段:

 獨立產生讀寫

 語言發展 壹、 基礎 一、 生理基礎:

 發生器官、 大腦左半球、 三個語言中樞:

 布氏、 威氏、 賓氏 二、 心理基礎 (一)

 行為學習觀點 1.操作制約:

 自發反應; 2.古典制約:

 指物命名; 3.模仿說:

 Alloport 認為幼兒語言是對成人的模仿。

 (二)

 語言學習觀點 1.先天論:

 Chomsky 認為語言是與生具有的本能。

 2.論點:(1)

 語言學習極為快速且容易;(2)

 學習任何語言皆有類似的經歷;(3)

 語言學

 習有關鍵期, 可以影響語言發展。

 (三)

 認知學習觀點:

 Piaget 認為語言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中, 在認知發展基礎上發展出來。

 (四)

 統整觀點:

 需先天成熟, 透過外界環境與經驗, 否則不可能憑空獲得。

 三、 社會基礎:

 指區域、 團體、 種族等, 即個體所處的社會環境, 語言需靠後天的學習與模仿, 此乃社會文化。

 貳、 語言的內容 一、 Piaget 1.自我中心語言:

 獨語、 集體獨語、 反覆性語言 2.社會化語言:

 適應性報告、 批評、 命令請求恐嚇、 質問、 應答 二、 Vygosky 1.社會的語言:

 三歲前用以控制別人行為 2.自我中心語言:

 3-7, 用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3.內在的語言:

 7 歲以後, 引導思想與行為 參、 語言發展階段 準備期(0-1)、 單字句期(1-1.5)、 雙字句期(1.5-2)、 文法期(2-2.5)、 複句期( 2.5-3)

 肆、 語言的功能 工具功能、 規定功能、 互動功能、 個人功能、 想像功能、 探究功能、 資訊功能

 智力發展 一、 二因論( Spearman)

 1.普通因素(G):

 先天遺傳影響個人能力高低 2.特殊因素(S):

 個人異於他人之能力 二、 多因論(Thorndike)

 1.社會智力:

 與人相處的能力 2.機械智力:

 學習事物、 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 3.抽象智力:

 理解與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 三、 群因論:

 基本心能論(Thurston)

 1.語文理解(V):

 理解文意的能力 2.語詞流暢(W):

 語文反應的能力 3.數字運算(N):

 正確且迅速解答算數的能力 4.空間關係(S):

 空間、 方向判斷的能力 5.聯想記憶(M):

 兩事連結的機械記憶 6.知覺速度(P)

 正確且迅速觀察與辨別的能力 7.一般推理(R):

 跟記經驗做出歸納、 推理的能力 四、 智力結構論(Guilfod)

 1.思考的內容:

 視覺、 聽覺、 符號、 語意、 行為 2.思考的運作:

 認知、 短期記憶、 長期記憶、 擴散思考、 聚斂思考、 評價

 3.思考的結果:

 單位、 類別、 關係、 系統、 轉換、 運用 五、 智力三元論(Sternberg)

 1.組合性智力:

 在問題情境中思考、 判斷、 推論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經驗性智力:

 運用既有經驗處理新問題時, 所形成的頓悟或創造力 3.實用性智力:

 在日常中運用知識以處理日常事物的能力 六、 智力多元論(Gardner, 1985)

 1.語文能力:

 說話、 閱讀、 書寫的能力 2.數理能力:

 數字運算、 邏輯思考的能力 3.空間能力:

 認識環境辨別方向的能力 4.音樂能力:

 聲音、 辨識、 律動表達能力 5.運動能力:

 支配身體以完成精密作業的能力 6.社交能力:

 與人交往和睦相處的能力 7.自知能力:

 認識自己並選擇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8.自然觀察能力:

 認識、 觀察自然動植物的能力 七、 智力型態論(Cattell、 Horn)

 1.流動智力:

 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 對事物的辨別、 記憶理解等能力 2.晶體智力:

 以經驗為基礎的認知能力, 運用既有之是與學得技能的能力 八、 認知取向的智力理論 1.Piaget 認知發展論:

 感覺動作期、 前運思期、 具體運思期、 形式運思期 2.Burnner 表徵系統論:

 動作表徵期、 形象表徵期、 符號表徵期

 遊戲發展 壹、 理論 一、 古典理論:

 1.過剩精力論、 2 鬆弛論、 3.複演論、 4.練習論 二、 現代遊戲理論 (一)

 心理分析論:

 1.Freud:

 發洩個體焦慮、 滿足需求、 2.Erikson:

 自我功能, 藉以發現自己 ( 二)

 認知論:

 1.Piaget:

 對環境同化以符合自己原有認知、 2.Vygosky:

 遊戲及代表想像力的開始 貳、 遊戲發展階段 (一)

 Parten(1932)

 1.無所事事、 2.旁觀、 3.平行遊戲、 4.聯合遊戲、 5.合作遊戲 (二)

 Erikson(1950)

 1.自我遊戲、 2.幼兒融入自己小世界的遊戲、 3.與人一起分享的大世界遊戲 (三)

 Piaget(1962); Smilansky(1968)

 修訂 1.功能遊戲(0-2):

 感覺動作遊戲, 無目的的操弄 2.建構遊戲(2↑ ):

 創造性遊戲, ex.LEGO 3.戲劇遊戲(2-7):

 從事假裝的想像遊戲, ex.掃把當馬騎 4.規則遊戲(7↑ ):

 從事有規則的遊戲, ex.下棋

  人格發展 一、 精神分析論 (一)

 Freud 1.人格結構:

 本我、 自我、 超我 2.人格動力:

 轉移、 昇華、 壓抑、 退化、 投射、 反向、 合理化 3.人格發展:

 口腔期、 肛門期、 性器期、 潛伏期、 兩性期 (二)

 Jung:

 自我功能、 自我潛意識、 集體意識、 人格內動力發展 (三)

 Adler:

 人性自主、 追求卓越、 自卑情節、 生活格調 二、 特質論 1.Allport:

 1.首要特質、 2.中心特質、 3.次要特質 2.Cattell:

 1.表面特質、 2.潛原特質 三、 學習論 1.Skinner:

 制約、 增強 2. Bandura:

 觀察、 模仿 四、 人格測驗:

 自陳法、 投射法、 情境法

 道德發展 一、 心理分析論:

 Freud:

 由「外制」 而「內化」 的過程, 超我代表個人道德 二、 社會學習論:

 Bandura:

 道德行為是經由學習而來 三、 認知發展論 (一)

 Piaget:

 無律、 他律、 自律 (二)

 Kohlberg:

 1.道德前期:

 避罰服從導向、 相對功利導向 2.道德尋規期:

 尋求認可導向、 順從權威導向 3.道德成規期:

 法制觀念導向、 價值觀念建立 四、 道德發展整合模式 Lickona:

 1.自尊自重、 2.合作學習、 3.道德反省、 4.參與做決定 五、 價值澄清法 一、 選擇:

 1.自由、 2.多選項、 3.慎思 二、 珍視:

 1.珍視選擇、 2.肯定選擇 三、 行動:

 1.採取行動、 2.重複行動

 幼兒科學方案具有四項特色:

 (1)

 解決問題取向, 在問題中思考及學習;

 (2)

 經驗取向, 強調幼兒親身體驗與探究;

 (3)

 搭構鷹架取向, 教師引導幼兒探索與推理;

 (4)

 統整性課程取向, 以主題方式整合各學習領域。

 能力指標 1.科學程序能力 2.科學認知能力 3.科學態度

 ...

推荐访问:融合教育 融合 教育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