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同博文库网 > 心得体会 >

重阳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1000字3篇

时间:2022-08-19 13:45:03 浏览量:

重阳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1000字3篇重阳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1000字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学会感恩, ——一(55)班主题班会 与爱同行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节节日日 ch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1000字3篇,供大家参考。

重阳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1000字3篇

篇一:重阳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1000字

节级主题班会 学会感恩,

  —— 一(5 5 )班主题班会

 与爱同行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节 节日 日

 chónɡ ɡ

 y yá ng

 重 阳节 节 jié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九月九,是 重 阳,

 重阳 农历九月九 2 4 6 8

  阴数 1 3 5 7 9 阳数 chóng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节 节日 日

 chónɡ ɡ

 y yá ng

 重 阳节 节 元旦

 清明节

 中秋节

  “ 五一 ” 劳动节 “ 六一 ” 儿童节 建军节

  国庆节 jié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九月九,是 重 阳,

 秋日晴,山风清。

 chóng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重阳糕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重阳节, ,农历九月天高云淡, ,金风送凉, , 五谷飘香, , 古人以为这天登高能避灾消祸, ,长寿不老, , 因此, , 我国素有重阳登高的习俗, , 所以

 “ 重阳节 ” 也叫

 “ 登高节 ”, , 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

 “ 重阳糕 ”

 饮 “ 菊花茶 ”等习俗。

 重阳节

 菊花茶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33 、重 阳节

 九月九,是重阳,秋日晴,山风清。

 g gǔ ǔ

 rén

  jǐ ǐ ng

 古人 登高避天灾,我们登高赏风 景 。

  sè

 tà i píng

 登高望远秋 色 美,敬老爱幼享 太平 。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33 、重阳节

 九月九,是重阳,

 秋日晴,山风清。

 古人登高避天灾,

 我们登高赏风景。

 登高望远秋色美,

 敬老爱幼享太平。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爱的大行动

  你准备为父母做些什么,来表达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感恩呢?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老师的期望……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全体宣誓:

  我一定会孝敬长辈、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不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拓展:

 找一找:我们中国还有哪些传统的节日。

  重阳节,我们(

 )。

 清明节,我们(

 )。

 国庆节, 我们(

 )。

 儿童节,我们(

 )。

 重阳节级主题班会 说 你们家是怎样过重阳节或中秋节的? ?

篇二:重阳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1000字

重阳 永壁小学 四一班 活动背景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感恩教育从感受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开始从小让孩子对老人心存感激、知恩图报做个有孝心的好孩子。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长大后才会爱他人、爱祖国。

 活动目标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感激老人。

 3.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4.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活动过程 主持 1 “金秋十月爽九九话重阳。日月两重归相映地久长。

 ”

 主持 2 “霞披夕阳情无限霜染秋枫叶正红。

 ” 主持 1秋风送爽果实飘香。今年金秋十月的五日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对啊是一年一度的老人节——“九九”重阳节。

 主持 2 重阳节又称敬老节 尽管今年的重阳节已经过去 但尊老、敬老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却不会改变。

 主持 2可是当今社会也有极少数人不尊重老人把老人视为累赘看作负担不尽赡养义务请看小品《如此孝敬》 。

 主持 1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重阳节继承尊老敬老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前段时间我们班就围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这个主题进行了调查活动。今天我们就以生动的形式对成果进行汇报吧 主持 2 本次活动共分为 4 个组 分别是重阳溯源组、 重阳美食组、重阳习俗组、重阳敬老组。

 请各组认真准备首先有请第一组——重阳溯源组。大家欢迎

 自主活动成果展示 1.重阳溯源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溯源组。我们收集到了有关重阳的由来和一个相关的神话故事。

 (2)组员介绍重阳节的由来 首先请刘思雨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月 5 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专家介绍说九九重阳节源于西汉今称“敬老节” “老人节” 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古人认为九为“阳数” 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是双九故曰“重九” 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 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3)组员介绍重阳节的由来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时候被定为重阳节的吗接下来有请涂成成来给大家介绍。

 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西汉时期。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九月九日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

 (4)组员介绍重阳来历的神话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听吗下面请赵子怡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在民间关于九九重阳的来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个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费长房为师修炼了几年后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发现恒景脸色难看就对恒景说 “九月九日你家有灾祸想避开灾祸你必须做一个红布袋用红布袋装上茱萸扎在手臂上带着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东面远望。到山上务必喝点菊花酒这样灾难就会过去。

 ”恒景照办了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恒景带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发现所饲养的鸡、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费长房的告诫

 外出登高才逃过一劫。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风俗便传开了。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赏花本身就是一项对身心很有益的娱乐活动。

 2.重阳美食组 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民以食为天”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离不开吃那你们知道端午节吃什么吗粽子对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那重阳节呢吃重阳糕对我们这一小组就来介绍重阳节的美食。

 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北京特色小吃——栗子糕。

 北京有重阳节吃花糕的习俗花糕又称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满整栗子而名。还有一种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的。上、中、下为黄色中间夹有红、褐两色共为五层。吃的时候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浇在上面即可。栗子糕宜秋、冬季制作与食用。因此这种栗子糕还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呢。

 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上海五色糕。

 上海五色糕一共有这样五种颜色用麦青汁做成的绿色用莲子汁做的白色用松花粉做成的黄色用玫瑰浆做成的红色用可可粉做成的咖啡色。切成菱形块状装盒时插上象征吉祥的小旗即可。

 3.重阳习俗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习俗组。在重阳节这天我国民间有很多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下面就请我们的组员为大家一一介绍。大家欢迎 介绍重阳习俗之一登高。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登高”特别受老年人重视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介绍重阳习俗之二插茱萸。

 大家好听了前面同学的介绍大家都知道了重阳节要插茱萸的习俗那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古人认为茱萸可以辟邪现代医学认为它除了防虫还有散寒止痛、止呕止泻的功效。可见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欢将带果实的枝叶采下来插在头上还喜欢单独将果实做成香囊随身佩戴。

 介绍重阳习俗之三品酒赏菊。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菊是生命力的象征。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诵诗句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就是写了朋友邀请他品酒赏菊的情景。

 4.重阳敬老组 推荐敬老书籍 《二十四孝》  。

 1989 年我国把重阳节又称为“敬老节” “老人节” 。其实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是绵延不绝啊。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曾收集了古代 24 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了《二十四孝》 现在它已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建议大家课后可以去翻阅这本书。

 主持 1刚才四个小组都圆满完成了任务让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在我们心目中老人就是社会的财富就是时代的丰碑更是生活的宝典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学习。请听诗朗诵《敬老歌》 。

 主持人 2 重阳佳节 寓意深远 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其中最有名的也是同学们都知道的一首诗就是大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让我们齐声背诵吧。

 主持 2叔叔阿姨还有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风风

 雨雨这么多年从晨曦一抹到太阳山从青春年华到两鬓斑白为子女操碎了心他们把爱都给了我们把世界给了我们。

 主持 1亲爱的爸爸妈妈当我们一天天长大而你们却一天天变老您脸上的鱼尾纹正是岁月留下的沟沟坎坎为了拉扯儿女您曾付出过怎样的艰辛又担负着怎样的牵挂和担忧啊。

 主持 1、主持 2轮流 秋高气爽的华夏大地万象蓬勃的锦绣中国。仰望天空高山海洋倾听风儿吹过草原旋律呐喊声音围绕在山谷回响潜入蓝色深海和鱼儿游戏让我们享受生命重回纯真的情怀。

 “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爱在重阳”主题队会到此结束。

篇三:重阳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1000字

ull;•重阳节主题班会•地区师范学校•2013.10.1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每年的农历九月 初九, 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到了 唐代, 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 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至今已经有2500多 年的历史了 。

 农历九月九日, 为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 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 阴代表黑暗, 阳则代表光明、 活力。

 奇数为阳, 偶数为阴。

 九是奇数, 因此属阳, 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日月逢九, 二阳相重, 故称“重阳" 。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个值得庆祝的吉利日子, 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九九重阳, 因为与“久久"同音, 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 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 重阳佳节, 寓意深远, 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唐诗宋词中更有不少贺重阳、 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重 阳 习 俗赏登菊高插 茱 萸

 重 阳 习 俗重 阳 习 俗茱萸花重阳糕茱萸果菊花酒

 你是这样对待父母的吗?你是这样对待父母的吗?

 曾经有一个记者向比尔·盖茨提出了 一个问题“你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什么? 比尔 盖题你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什么? 比尔·盖茨说道:

 “根据我的经验, 我认为世上最不能等待的事就是孝顺。

 ”我们既没有钱, 也没有太大的能力,尊老、 敬老是长大了的事, 你们说对吗?我们中国也有句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在” 。

 做晚辈的若等到有一天“子欲养而亲不在” 了 , 你再说后悔, 可就什么都晚了 。

 那么, 现在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做好自 己的事多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尊重、 关心、 照顾长辈推而广之, 尊重、 孝敬所有的老人“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

 ①常问好、 讲礼貌, 让长辈舒心;②少空谈、 多 帮忙, 让长辈省心;③求上进、 求正道, 让长辈放心;③求上进、 求正道, 让长辈放心;④勤学习 、 苦钻研, 让长辈开心;⑤遇难了 、 勤商量, 让长辈称心;⑥遇矛盾、 能宽容, 让长辈顺心。

 做一张孝敬卡, 在卡片 上,请写上你对长辈感恩话语. . . . . .写下你对他们的承诺. . . . . .

 每个人都会老去的, 爷爷奶奶的今天, 就是爸爸妈妈的明天, 也是我们的将来。

 尊重老人其实就是尊重我们自 己。

 今天我们嫌弃老人, 以后当我们年老时, 儿孙同样也会嫌弃我们。

 今天父母长辈为我们遮风挡雨, 明天我们就应该是他们头顶上的一片 蓝天。同时,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 益加重, 养老、 敬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美德, 我想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义务。

 (1 )

 养老, 在物质生活上照顾赡养长辈。(2)

 敬老, 在精神生活上真正敬重长辈。(3)

 尊老, 用学业上的进步让长辈感到欣慰。(4)

 报恩, 将孝敬长辈的爱心推及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人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学们, 让我们携起手来,责任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尊老、 敬老、 爱老, 用 我们朝阳般真诚的爱心, 用 我们沉甸甸的责任, 去换取夕 阳最幸福的微笑。

推荐访问:重阳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1000字 重阳节 班会 心得体会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