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同博文库网 > 心得体会 >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体会【精选推荐】

时间:2022-09-16 11:25: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体会【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体会【精选推荐】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6 月 1 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凝心聚力投身生态文明实践,让乡村有“故乡味道”、有乡愁寄托;让城市有优美形态、有充足动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事业发展聚力,共书美丽中国“生态读本”。

 强化为民造福“责 任担当”,厚植美丽中国“鲜明底色”。生态环境好,群众的健康指数高;生态环境美,群众的幸福指数高,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放眼我们的四周,无处不在的空气、淘米洗菜的水、种植农作物的土壤……生态环境和群众的健康、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无论是环境的污染,还是生态多样性的退化;无论是资源的紧缺还是水体质量的下降,关系的不仅是当代人的生活质量,更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树牢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从乡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到禁烧秸秆,再到秸秆再利用的经验推广,

 以有力的举措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推动生态功能与经济发展建设的协同推进,共同为创造生态文明的美好而努力奋斗。

 打通生态优势“转化路径”,舒展美丽中国的“风采画卷”。“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加强生态建设是党员干部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我们要从当前和长远、内在和外在、经验和教训中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三对“辩证关系”,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和躬身入局的责任感,在工作实践中落实好植树造林、垃圾清运、降低能耗、节约资源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打通生态优势的“转化路径”,为美丽中国的环保事业贡献力量。要在乡村发展中融入“绿元素”、厚植“绿优势”、增加“绿底色”,让绿色美为乡村增加诗意美,让生态绿为乡村的发展面貌增添活力。在城市的发展中,要以“生态优”为自身的发展优势,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以“绿动能”提振发展速度,大力推动山水人城之美的共生共荣,绘就城乡共富共美的新图景。

  凝聚家园保护“众人之力”,汇聚“美丽中国”澎湃动能。千条万条,生态保护第一条。在加快乡村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的过程中,在生态保护上的“门槛”不能缺失、“红线”不能模糊、“标准”不能降低。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广泛的环保宣传提升群众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开展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凝聚群众的共同力量,

 让生态保护理念成为群众的共同意识,让“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出力、人人尽力”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局面。广大党员干部是生态环保的宣传者、践行者,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各方力量的融入筑起生态安全的“屏障”。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6 月 1 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共同运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如椽巨笔,擘画绿色发展的“千里江山图”,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运用“粗笔”勾勒“布局”,统筹整体规划,“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物种丰富,需要从大局着眼,制定区域治理方案慎之又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

 的有机链条。”广大党员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全盘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人民在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等方面不懈探索,共同下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盘“大棋”。

 运用“工笔”描摹“细节”,对标精准施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山西考察中首次提出环保“四治”。作为环境治理的“重头戏”,治气、治水、治山、治城就要相应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青山保卫战和城市环保综合整治攻坚战。“要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问题、目标、结果为导向,聚焦突出问题集中用力,着重从思想认识层面找原因、查根源,从工作推进层面找差距、补短板,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动环境质量整体改善。

 运用“彩笔”创新“着色”,立足长远发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要以坚强有力的党建引领和组织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时要注意地域发展差

 异,因地制宜、活学活用,与城市规划、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共促并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得准的先干起来,看不准的可以等一等。”正是说明要稳扎稳打、干一事成一事,“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勇探“深水区”,层进“点线面”,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添砖加瓦。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功在长远、利在千秋,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点在“自然”、施力点在“我”。

 厚植“绿色”生态理念,于“我”入脑入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应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的态度理应体现在方方面面。自

 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古往今来息息相关、命运与共,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馈赠与安宁。自然是大地清新亮丽的眼睛,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碧波荡漾、气正风清。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贡献“我”力量,厚植“绿色”的生态理念入脑入心,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节约理念,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谨细态度,积极参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动图景。

  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于“我”见言见行。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无论是治沙防沙的“榆林精神”,还是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精神”,都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换来的绿意盎然,是生动践行“两山论”的最好范本。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行”,需要贡献“我”力量,深入践行“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爱护自然为荣,以污染浪费为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细碎到“柴米油盐”的琐碎小事,覆盖到“衣食住行”的各种方面,把“低碳”“绿色”“环保”作为“新风尚”,让“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意画境,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景象,让“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美丽家园永续永存。

 致力“环保”氛围构建,于“我”聚力聚效。“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无论是云南大象的北上之旅,还是长江江豚再展微笑,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现的最美画卷;无论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还是建立国家公园体系,都体现着国家为生态文明建设擘画长远蓝图的坚定决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非日月之功,非尺寸之功,需要全社会营造出“绿色”“低碳”“环保”的氛围,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贡献“我”力量,要争做“环保卫士”、争做“监督卫士”,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全力拼搏奋斗姿态守护“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世美景。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近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为此,党员干部要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护绿色环境,促进生态宜居,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填充底色”。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本身就是在促进经济发展。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不但破坏生态,而且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伤害,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意背道而驰。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感受最直接、最强烈,也最有发言权。如果老百姓生活在污染的环境里,没有了干净的水,看不到蓝天白云,即使经济发展了,也没有幸福感可言。和谐共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党员干部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引领群众保护好绿色环境,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让处处呈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大美乡村底色。

  坚持绿色发展,助力产业兴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足成色”。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要求。为此,党员干部要深入研究本地特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科技含量等手段,为绿色发展蹚出一条生态新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按照生态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发展方向,以绿色经济为本地发展强基固本。要以绿色发展助力产业兴旺,在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中,带领群众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做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色。

 做活绿色经济,促进增收致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添亮色”。发展才是硬道理。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党员干部要坚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充分发挥“领头羊”和“主心骨”作用,在守护好绿水青山这一金山银山的大前提下,以谋长远、开新局、谱新篇,挖掘和培植本土特色,积极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子。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进一步激发群众投身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让老百姓充分享受绿色发展的生态红利。要带领群众在保护

 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财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添亮色。

推荐访问:《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体会 共生 心得体会 人与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