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同博文库网 > 心得体会 >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铁金梅

时间:2022-09-11 10:45: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铁金梅,供大家参考。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铁金梅

 

 学校教研如何评课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铁金梅 听课评课, 在学校教学中工作是最常规的教研活动形式, 在某种程度上说, 听课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公开课、 研究课、 观摩课等层出不穷, 而评课是教学、 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 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 检查的评课; 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 等等。然而我们平时较多地关注“上课” 、 “说课” 、 讨论“好课” 的标准、“好课” 的设计与落实, 较少把我们的视点聚焦于“评课” 方面。

 曹教授说, 评课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评课的目的在于“增值” , 而不是教师水平甄别, 主要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 评课的标准趋向多元化,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我们要以教促学, 以学论教, 把普适性理论置于具体背景中诠释, 要允许老师保留自己的教学风格。

 3、 评课的作用重在诊断。

 4、 评课的方式强调对话, 评课过程应是一种沟通、 交流的专业对话过程。

 5、 评课的成效需要行为跟进, 才能外显隐性感悟, 实现自我超越, 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体现评课成效。

 曹教授还说评课视角多样, 不仅有教学分析视角、 学科分析视角, 还有专题分析的视角, 评课不仅要评老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我校开展教研活动多年来, 如何评课、 怎样才能体现教研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提高课堂效果等一序列问题一直困扰着作为数学教研组长的我。

 最近一个月来我反复观看曹教授的讲座(DVD 光碟)

 , 使我茅塞顿开、 受益非浅。

 从事教学工作迄今已有 23 年, 这 23 年中, 我听过的公开课不少,参与评课活动也不少, 被人评课也不少。

 对于怎样评课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端。

 记得有段时间, 凡评课, 老师们就只讲好话, 场面话, 美其名曰:

 要充分肯定优点, 发掘闪光点。

 评课就是唱赞歌, 老师们在评课中纷纷表示自己要向上课老师学习, 好像不这样就是不虚心好学,就是夜郎自大, 这样的评课对老师的专业成长帮助不大。

 于是领导们发话了 , 这样不行, 以后评课重在讲缺点, 不能粉饰太平, 又美其名曰:为了互相提高, 少讲好话、 空话、 套话, 尽量“鸡蛋里挑骨头” , 多说不足和缺点。

 于是乎, 老师们评课一张嘴就说:

 优点“我” 就不讲了, 主要讲讲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一个教研组十几二十几个人, 评课几乎成了 批斗会的代名词, 老师们精心准备的展示课到最后简直一文不值, 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难过、 压抑一阵阵袭来, 仅有的一点自信就这样被击垮了, 有的老师口头上说多谢赐教, 可一转身 就眼泪盈眶, 老师们渐渐害怕起上公开课了, 于是出现了 摊派上公开课。

 事实证明,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性、 创造性、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解放自己的思想,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由教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

 创造性地开发教育教学资源, 大胆地改变现有

 的教学模式, 彻底改变教学方法, 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 自己去推理结论,要善于创设问题学习情景, 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结论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 , 而不是“盛桃子的筐” , 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 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 教师绝不和盘托出。

 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那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评价数学课呢?

 通过听曹教授的讲座。

 我认为评价一节课既要看学生, 又要看老师。

 一看学生:

 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是否体验、 感受、 经历数学学习体验过程, 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什么? 得到哪些有助自于身发展的能力; “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 , 冯恩洪建议学校去“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 , 打破“课程” 与“时间” 僵化的组合, 减少“圈养” 学生的时间, 增加“放养” 学生的时间。

 学校教育应以“圈养” 为主、 “放养” 为辅, 因为“圈养”出规范, “放养” 出个性。

 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课堂教学也如此。

 二看老师:

 看老师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 尊重每一位学生, 是否有利于与学生愉悦地进行学习交流、 是否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 是否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 是否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 探索的空间。

 是否关注了 课堂上的生成。

 也就是说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得看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的辩证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交往

 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其次, 看老师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再次看老师是否实施有效性教学, 提高教学的效益, 让教师教得轻松而学生学有所成, 正是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

 课堂教学中, 要用最少时间使学生掌握最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就必须实施有效性教学; 要提高课堂效益, 就应当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机械讲解, 课下学生模仿做题” 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学习从课上到课下都必须具有主动性, 而教师成为导学、 助学和促学者。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重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让学生想思、 想学, 并能在取得成功中愉快地学习。

 创设一个恰当的、 富有情趣的、 启迪性的、 良好的问题情境, 可以起到组织教学、 集中学生注意力、 开动学生脑筋、 美化学生心灵、 提升学习兴趣、 引入学习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实施有效性教学, 需要充分关注让学生怎样主动学、 学习了 什么、 掌握了多少、 能否应用、 能力达到了何种程度。

  课堂教学评价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进程, 只有全面、 客观、 公正的评价。

 才能激发教师的课改积极性, 所以, 评课者还应该做到:

 第一、 评课要有准备, 切忌信口开河。

 评课时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听课时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 使之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听课时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或经验, 评课时要对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各种独立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 发现他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还必须注意

 那些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本质问题。

 第二、 评课要有重点, 切忌吹毛求疵。

 评课的重点应主要围绕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课堂教学组织结构、 课堂基本信息传递结构、 学生思维活动的密度和质量、 教师基本功等方面进行, 不要在琐碎问题上吹毛求疵。

 有的老师在听课时往往抓不住课堂教学中的要害问题, 总喜欢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性错误抓住不放, 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不但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反而会严重的伤害教师的自尊心。

 第三、 评课要全面衡量, 切忌以偏盖全。

 我们在听课中往往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某一方面有十分突出的优点, 令人赞叹不已。

 例如粉笔字写得漂亮、 简笔画栩栩如生等。

 这些突出的优点会使听课者产生一种愉快的心境。

 相反, 有时候也会因为授课教师存在某方面的缺陷, 给听课者一些沮丧失望的心境。

 这种愉快和失望的心境使人对其他他问题也会带上相同的感情色彩, 产生“一好遮百丑” 或“一丑遮百好” 的心理感觉。

 因此评课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感情用事, 以偏概全。

 第四、 评课要因人而异, 切忌程式化。评课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被评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第五、 评课要实事求是, 切忌片面性和庸俗化评课要一分为二, 实事求是, 敢讲真话。

 既充分肯定成绩, 总结经验, 又要揭露问题, 指出错误。

 现在评课中的庸俗化现象比较严重, 只谈成绩不谈缺点, 或者对一些明显存在的缺陷, 讲一通模棱两可的话, 甚至把缺点也说成优点, 讲假话, 吹棒。

 这些评课中的不正之风, 无论对授课者本人, 还是对于参加评课的其他教师, 都是十分有害的, 要坚决反对。

 第四、 评课者要不断学习, 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

 当今时代, 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

 识确实有缺失的现象, 这样阻碍了老师们的备课、 授课、 评课。

 小学数学的本体性知识就是小学数学知识。

 只有学习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服务于评课。

 我们有时更多的注重数学的形式, 却忽略了本体性知识。

 一部分老师、 或领导或评课者, 只注重某一学段的知识, 却没有把小学阶段的所有数学知识贯穿起来, 造成顾此失彼的错误现象。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要多考虑学生后继学习的需要, 加强学段之间的研究。

 想法接触一些初中的数学知识, 这样有助于自己站在一个高起点来研究教学。

 也就是说,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要对教材进行大范围和小范围的梳理, 即大至把握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小至各年级、 各学期、 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熟记于心, 应用自如。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不要“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教材把握不好, 或者把握偏了, 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

 错了, 偏了 , 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

 总之, 我们教学生常以鼓励为主, 学生回答问题,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如想学生说出更精彩的答案, 我们也通常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照顾学生的心理感受。

 其实人都是这样, 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 老师亦然。

 因此我觉得我们评课时首先要挖掘亮点,无论怎样的一堂课, 都有其闪光点, 我们要善于抓住师生思维的闪光点加以肯定, 然后再提出一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并考虑选择老师易于接受的方式, 体谅优先。

 就像曹教授说的那样, 评课要充分挖掘亮点, 突出重点, 避免吹毛求疵, 挑剔、 苛求并非严谨, 宽容才是大气,要克服“官气” “流气” , 力求深入浅出, 我个人很赞同。

 课堂因师

 生个体的差异而各具特色,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一堂好课呢? 有人说扎实有意义、 充实有效率、 丰实有生成性、 平实的常态课, 真实有待完善的课就是好课; 有人说少教多学, 学生该听的都听进去了, 该做的都做好了 , 该想的努力想了, 该说的尽情说了 , 学生学得愉快, 这样的课就是好课等等, 不一而足, 真正是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所以我觉得评课时, 除非万不得已, 否则我们应该尽量维护老师的尊严,体谅老师的心理感受, 语气委婉些, 相信我们的老师能一点就通。

 评课过程就是一种沟通、 交流的专业对话过程, 我衷心希望所有的老师能享受这一过程并从中获得专业发展。

推荐访问: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铁金梅 心得体会 讲座 教授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